向群
【摘 要】戲劇藝術的形態萬千,站在藝術欣賞的角度來看,戲劇藝術表演沒有高低之分,只有形式、語言、風格等方面的不同。不同的藝術組合會產生不同的戲劇藝術效果,在當前大眾文化語境變得更為普遍的基礎上,站看大眾文化語境的角度,分析戲劇藝術元素的組合問題更顯得格外重要。本文從中國人的戲劇觀談起,對大眾文化語境下戲劇藝術元素的組合進行了相應的分析與探討。
【關鍵詞】大眾文化;戲劇藝術;元素組合
中圖分類號:J80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23-0017-01
一、中國人的戲劇觀
(一)禮樂文化。中國自古以來就是“東方禮儀之邦”,“禮樂”是中國戲劇藝術中最為重要的組成部分。從商周“禮樂治國”的倡導,到秦漢隋唐“禮樂制度”的落地,禮樂文化貫穿中華文化數千年歷史的始終。樂舞是中國戲劇的雛形,是最早期的中國戲劇的形態,樂舞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因為古代社會階級的分層,形成了貴族階級的“雅樂”和平民階級的“俗樂”。“雅樂”和“俗樂”雖然是截然不同的兩種音樂形式,但是兩者的界限并不明晰,隨著時代的發展和進步兩者不斷地融合促進,一起構成了全民族共同的“禮樂”文明。
(二)詩詞文化。漢字的發音較為獨特,具有較強的音樂性和節奏感,漢字一般是一個字發出一個音節,兩字構成一個節奏,不但存在聲母、韻母的區別,還有表達平仄關系的四種音調。一些漢字在進行拉長語音的表達時,往往會發出接近于一些音樂的旋律和節奏的發音。尤其在詩詞領域,漢字的音樂性得到了更為明顯的表達,例如三字經、四字成語、五字樂府、七字律詩等,它們在表達時都存在明顯的停頓起伏,在進行吟誦時,既能夠表現出詩歌的韻律美,還能夠表現出一定的抒情性。
二、大眾文化語境下戲劇藝術元素的組合
(一)情節元素。戲劇藝術需要情節故事元素作為支撐,在西方的戲劇理論理論中,演員、觀眾是次要的戲劇元素,劇場與劇本才是主要的戲劇元素,是戲劇藝術得以成形和發展的重要條件。因此戲劇的故事情節一直被再三強調。王國維有云:“戲曲者,謂以歌舞演故事也。”說的就是這個問題,戲劇都是以歌舞演出的故事,都較強的情節色彩。在戲劇領域,情節故事元素主要表現為文壇上的筆記小說和通俗故事,直至今日,依舊有眾多的戲劇以情節故事見長,以情節故事作為打動觀眾的重要性元素。
(二)語言元素。中國的語言本身就具有較強的音樂性,因為戲劇演出需要進行情節的表達,需要有“唱段”,在有“唱段”的同時,根據不同地域的戲劇類型,還發展出不同的“唱腔”。不同地方的方言差異,造成了戲劇表演中的“南腔北調”,形成了不同的發音方式,最后形成了不同的“聲腔劇種”。地域差異是造成戲劇語言元素豐富多彩的主要原因,雖然現在國家基本普及了普通話,但是在不同的地方,還是存在自己的方言,和自己獨有的戲劇風格,例如湖南的花鼓戲、安徽的黃梅戲等都是其中極具代表的戲劇樣式。
(三)表演元素。戲劇藝術其本質是一種表演藝術,需要演出者在臺上根據不同的戲劇劇本,進行戲劇內容的表達,通過演出者的表演,完成戲劇藝術的傳播。“唱、念、做、打”是戲劇演出者必須要熟練掌握的四項基本功。“唱、念、做、打”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進行戲劇藝術的表達,演出者在進行四項基本功的鍛煉時,除了要多進行訓練,使其變得熟練以外,還需要下功夫琢磨其中的深意,通過“唱、念、做、打”表現出戲劇的情感和展現演員自身對角色的揣摩。因此就算是相同的戲劇劇本,因為演出地點的差異,演出者的不同,往往會呈現出截然不同的藝術效果,每個演出者的心中都有屬于自己的“哈姆雷特”,他們表演的是他們內心深處所認同和認識到的人物或情境。在遙遠的古代,戲劇演出者的社會地位并不高,當時人們稱戲劇演出者為“戲子”,表演還沒有被稱為藝術,僅僅是被看做是技藝。在當前隨著時代的發展進步,戲劇表演的地位越來越高,演出者被尊稱為表演藝術家,社會地位得到了有效提升,戲劇表演也成了被大眾所追捧和贊揚的重要藝術形式。
三、結語
綜上所述,我們不難看出,戲劇藝術在其發展的歷史長河中,不斷地創新與改變,不斷地融入情節元素、語言元素、演員元素等重要元素,增加自己的觀看度和審美性,成為了被大眾所熟知與喜愛的重要藝術門類。在大眾文化語境下,戲劇藝術元素的組合顯得更為重要,相關的藝術工作者,在進行戲劇表演時,要摸清各個元素的內涵,有意識地進行各元素的組合發揮,以創造出更多更好的戲劇作品,反饋觀眾。
參考文獻:
[1]丁羅男.大眾文化與當代戲劇[J].云南藝術學院學報,2015,(04):5-12.
[2]宋炎姣.大眾文化語境中的女性消費研究[D].湖南大學,2013.
[3]郭海洋.淺論當代大眾文化語境下的戲劇教育[J].當代教育論壇,2012,(04):112-117.
[4]郭海洋.大眾文化語境下的戲劇生態與戲劇教育[J].吉林藝術學院學報,2012,(03):44-4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