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必莉
【摘 要】我國的老字號見證了我國商業歷史的發展,重慶商業老字號更是作為重慶人民的勞動成果而存在,既是商業文化的組成部分,也是重慶巴渝人民無形的寶貴資產。然而近些年來老字號遇到了發展瓶頸,本文分析巴渝重慶老字號品牌視覺的發展現狀,提出了發展老字號和提升老字號品牌的視覺形象價值對策。
【關鍵詞】巴渝老字號;品牌視覺形象
中圖分類號:F40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23-0090-01
隨著都市經濟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外企品牌和合資品牌沖擊了老字號的發展和價值的提升,因此更多的外來品牌在視覺形象上占領了人們的觀念高地,老字號品牌視覺形象正在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面對這樣的發展危機仔細分析巴渝老字號發展現狀,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相應的提升巴渝老字號品牌視覺形象價值的措施。
一、巴渝老字號品牌的發展存在的問題
經過數百年發展和奮斗,巴渝老字號曾在1986年重慶被國家定位第二批歷史文化名城的時候,成為了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但是隨著改革開放的加快,全球一體化經濟的沖擊讓重慶二十多個老字號品牌消失在發展的歷史洪流之中。經過分析發現巴渝老字號的發展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一)發展經營問題
1.整體上巴渝老字號無法適應市場的新要求。首先,操作設備老舊缺乏工藝改造,傳統的巴渝老字號操作設備曾被視作無形資產,存在盲目自信疏于工藝改造,已經無法適應高節奏的市場發展速度,生產的效率較低。其次,老套的產品視覺形象,在傳統老字號的形象上缺乏改造,便造成了不及時更新的配方、口味、包裝,無法吸引更多的消費者。再次,企業規模過小,由于受傳統影響過深,企業的擴大發展受限多,阻力重重。最后,保守的經營模式已經跟不上互聯網高速的發展速度和廣闊的發展空間。
2.外企品牌的沖擊。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進程中,我國的巴渝地區也不例外地涌入了越來越多的外企,一些外國企業由于受到了中國赴外游客奢侈消費的刺激,深入中國內陸設廠投資,分走中國民族企業的利潤。
3.市政工程的加快投入和缺乏政府的支持和扶持。近些年重慶政府加快了對老城改造的步伐,很多老字號店鋪被拆除,隨著外企的加入增強了市場的競爭性,實力稍弱的老字號品牌便被淘汰出局,在這一過程中政府為了追求快速的經濟效益,沒有照顧到老字號的長遠發展,致使老字號倒閉或者被合并,消失在競爭之中。
(二)老字號品牌視覺形象問題
首先,巴渝老字號品牌視覺形象已經過于老氣,保守、單一,缺乏創新的勇氣和膽量,導致新生代年輕消費者和消費群體的流失,因此巴渝老字號品牌視覺形象亟需整改和提升。其次,巴渝老字號品牌缺少鮮明的地域品牌理念和文化特色。最后是缺少有力恰當的推廣和整合品牌視覺形象的策略。在十二五計劃推出后,上海市政府和北京市政府都相繼推出了推廣和整合本市老字號品牌的發展政策,重慶政府缺少政策的支持和策略的應用。
二、堅持形神兼備原則促進老字號品牌標志視覺形象價值提升的策略
(一)以老字號品牌形象為基礎創新設計全新的品牌視覺形象。重慶巴渝老字號是巴渝地區的歷史傳承也是巴渝的文化遺產,品牌視覺形象的提升要謹慎且科學,具體可以從以下方面入手:第一,品牌形象標志要以文化特征的開發為重點,避免出現文化斷層的現象;第二,品牌標志的表達注意整體化、個性化和圖形化的處理;第三,注意新元素的使用,例如可以加入英文元素有利于老字號品牌走向國際化。
(二)充分運用圖形的作用實現品牌標志形象的延伸與拓展。巴渝老字號的視覺刺激最早是使用幌子、牌匾和楹聯等,目前雖擴展至產品包裝、廣告宣傳、建筑和數字媒體等但仍然受到局限,為了豐富品牌的形式感,可以采用輔助圖形的手段,提升品牌視覺形象擁有高度的傳播性、文化性、鮮明性、敘事性和故事性的特點和價值。
(三)通過輔助色彩和標準色彩的使用激活巴渝老字號品牌形象活力。處于轉型時期的老字號品牌形象缺少系統性和規范性的效應,通過色彩的選擇和調和刺激消費者的視覺和心理,通過形象色彩的處理讓老字號企業視覺形象更加豐富,在顏色的選擇上牙白、精白、銀白、月白、紅、黃、金色等都能促進老字號品牌形象的博大、古樸和悠遠。
(四)提升巴渝老字號品牌的包裝視覺內涵和年輕化。首先要做到對產品和包裝進行精準的市場定位,在融入高端時尚理念的同時打造鮮明的品牌個性,然后通過提升內涵提升老字號傳統產品在目前新生代消費群體中的受歡迎度,同時也要注意包裝設計年輕化處理,努力符合市場需求永葆活力。
三、結語
總之,很多老字號品牌的視覺形象無法做到自誕生以來一成不變也能適應市場的需求,促進巴渝地區老字號品牌形象價值的提升要以傳統形象為基礎,通過圖形、顏色的選擇,內涵的打造以及形象年輕化處理等方法,最終實現老字號品牌視覺形象價值的提升。
參考文獻:
[1]孫志國,何岳球,定光平,王樹婷,黃莉敏.重慶品牌類文化遺產中華老字號的保護[J].重慶與世界(學術版),2013(3).
[2]李先華,廖俊杰.重慶十大品牌獲中華老字號稱號[N].中國食品安全報,2011(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