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瑋
摘 要:實施素質教育,關鍵是要有一批高素質的教師隊伍。本文就學習孔子的教育思想,繼承和弘揚優良傳統文化,全面提高教師素質這一問題,從三個方面作了論述:既要有“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精神;也要有忠誠、主動、勤奮、投入的行動;更要有自強不息,厚德載物,開拓進取,銳意創新的胸懷。這是人民教師的必由之路。
關鍵詞:教師;素質;孔子;優良傳統;
一位諾貝爾獎獲得者曾經說過:“人類要想在二十一世紀生存下去,必須回到兩千五百多年前,從孔子那里吸取智慧”[1]。孔子的教育思想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寶貴遺產,歷經幾千年的洗禮和實踐檢驗,至今熠熠生輝。素質教育是孔子教育思想的重要內容,他不僅善教弟子,而自己也喜歡學習、善于學習。素質教育的關鍵是要有一批高素質的教師隊伍。21世紀國際間綜合國力的激烈競爭,實際是科技、人才和國民整體素質的競爭,歸結到當前就是教育事業的發展,特別是教育質量的競爭。因此學習孔子的教育思想,繼承和弘揚優良傳統文化,全面提高教師素質,在教育改革不斷深化的今天, 對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將有全方位的積極影響和有益啟示。
一、要正確處理“學而不厭”與“誨人不倦”的辯證關系,做一名學生喜愛的老師。
中國的教育教學思想,從它的起源發展到今天新時期的教育教學理念,可以說是孔子教育教學思想的繼續和發展。孔子曾多次申明:自己并無過人的高智大才,只不過是“學而不厭,誨人不倦”[2]罷了。對此,我甚為感慨。我們一些教師將“學而不厭”與“誨人不倦”割裂開來,讓學生“學而不厭”,自己的“誨人不倦”也僅限于兢兢業業地講授陳年舊貨。事實上,一個優秀教師必須將“誨人不倦”與“學而不厭”有機地結合起來,先“學
二、要牢記“業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隨”[4]的古訓,做一名盡職盡責的老師。
態度決定一切。如果能比認真再認真一點,如果能比仔細還仔細一點,如果能比投入更投入一點,那么什么人間奇跡都可以創造出來。完全靠自學成才的著名數學家華羅庚曾說過:“勤能補拙是良訓,一分辛苦一分才”。無論做任何事情,“天道酬勤”是顛撲不破的真理。教師基本素質還應該體現在“勤”字上。隨著學校的發展,各校青年教師的比例在逐年上升。青年教師是教育事業的未來,青年教師的健康成長和有所作為,決定著學校今后的前途和命運。鄧小平同志說過,要保證黨的基本路線一百年不動搖,關鍵是要教育好下一代。在學校,首屈一指的就是要教育培養好年輕教師。因此,加強對新教師的培養是學校工作的重要任務。事實上,在青年教師的成長中內因起著決定作用。因此,這就要求青年教師從現在做起,從一點一滴的小事做起,在“勤”字上下功夫、做“文章”,樹立良好的教學研究意識,反思和研究自己的每一節課,總結得失,并用“教后記”(即“課后記載”,教學常規環節之一)的形式記錄下來,此所謂“積土成山”“積水成淵”之舉,百利而無一害。
首先,它能幫助我們積累教學經驗,并養成勤于思考的習慣。一般地說,青年教師實際教學經驗不足,積累教學經驗是他們迫在眉睫的工作,而要完成這一工作,寫教后記之類的東西能起到很好的作用。所謂寫教后記,就是用隨筆的形式把教后的得失記錄下來,也就是說,你的教學設想或計劃,通過教學,哪些達到目的了,哪些還未能達到目的,為什么達不到?原因何在?如何改進?等等。如果不寫,很快就遺忘了。因此,通過認認真真地思考、總結,把這些得失記下來,以后碰到此類問題時就心中有數,失誤或不當的處理就能避免,所謂觸類旁通,從而幫助我們積累教學經驗,提高教學效率。
其次,為我們搞一些教學研究提供了素材和資料。一個好的青年教師,要使自己在教壇上上路快,不僅要踏踏實實、埋頭教書,還應該搞點教學研究。通過研究,把教學實踐中積累的經驗上升為理論的東西,將會更好地指導我們的教學工作。我們強調寫教后記,是因為每一單元,每一課時的教學設計都不盡相同,學生的實際情況也不盡相同。那么教后記就豐富多彩了。正是這千變萬化的、新鮮的東西,為我們搞好教學研究提供了很好的素材資料。只要認真做好教后記,將某些東西加以整理,或許就是一篇很好的教學論文。從一點一滴做起,從身邊的小事做起,江海不拒細流,泰山不棄杯土。
再次,寫教后記也是教師練筆的好機會。我們的教師整天要忙備課、批改作業什么的,對練筆之類往往無暇顧及。教師不練筆,久而久之,文思將會枯竭,才情將會衰落,“一日不作詩,心源如廢井。[5]”。一旦在職稱評定、晉級考核,需要總結、論文時,就會捉襟見肘,不能表情達意。所以,青年教師理所當然地要勤于練筆,提高業務水平,自我完善,提升素養。寫教后記既是練筆的一種好方式,也是青年教師提高思想業務水平的一條極好途徑。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6]。
三、要“活到老,學到老”,“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 [7],做一名永葆青春的老師。
當今世界科技迅猛發展,知識不斷更新,人們接受一次性教育所擁有的知識以不足以享用終身,不斷學習新的知識技能,以適應生存和自我發展的需要成為新時代賦予人們的新課題。終身學習已成為人們生活方式的一部分。終身學習的思想古已有之,先師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8]”作為人民教師,我們應該成為終身學習的典范。“少而學,如日出之陽;壯而學,如日中之光;老而學,如秉燭之明[9]”。無論是青年教師,還是中老年教師,都應該像海洋那樣容納“百川”,“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10]”。學不精通,就不能融會貫通,舉一反三;學不廣博,就沒有豐富的經驗,就不能采集諸家,熔鑄一爐。只有自己成為一個終身學習的人,才能引導學生在知識的海洋里破浪遠航。
《論語》上說:“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11]”
權威人士講:“21世紀的文盲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不懂外語和計算機的人”。
英特爾公司首席執行官貝瑞特博士指出:“如果教師不了解如何有效地運用技術,所有與教育有關的技術都將沒有任何實際意義。計算機并不是什么神奇的魔法,而教師才是真正的魔術師。[12]”
教師的工作與醫生一樣,是一個具有特殊性的專門化職業。這種特殊性和專門化,主要表現在教師所掌握的有關教學的方法和技術上,這些方法和技術是區別于其他職業的關鍵特征。教育教學的方法和技術就好比醫生的醫術,具體說是醫生作手術時運用手術刀的技術。如果教師不懂得教育方法和技術,就如同外科醫生不會使用手術刀而誤人性命一樣,則會誤人子弟。現代教育技術實現了現代科學技術成果在教學上的運用,是教育發展史上的又一次飛躍和革命,是教育現代化的重要標志之一。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教學與傳統教學手段相比,具有直觀形象、生動活潑、表現力強、趣味性強的特點。從宏觀到微觀,不受時間、空間和地域的限制。豐富教學內容,縮短教學時間,增強學習興趣,提高教學質量。因此,計算機輔助教學能夠最大限度地通過教學設計優化課堂教學過程,使教和學達到“同頻共振”。
所以學習新知識,掌握教育技術,學習和運用現代教育技術,自然也就成了每位老師光榮而神圣的職責和義不容辭的義務。學習新知識,掌握新技能,適應新時代,走進新課程,實現新突破,是競爭,是挑戰,也是一種潮流。對于我們教育工作者來說,還要努力學習和掌握先進的教育教學理論,用現代化的知識去充實自己的專業基礎知識,使“一桶水”,變成“一眼清泉”;掌握現代化的教學方法,使“教書匠”變成“魔術師”。這是時代的需求。我們的老祖宗知道的東西,在信息化的今天,我們更應該有所創新和發展。作為教師,掌握教育技術,使用優質資源,應該是自然而然的事。泥瓦匠尚且有灰鏟瓦刀,作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如果不憑借先進優良的工具,掌握現代化的教育技術,永遠僅憑一支粉筆,一塊黑板,在那里低效率地滿堂灌,豈非咄咄怪事?略懂教育史的人都知道:教育教學形式和方法的發展變化,是生產力發展的必然結果。隨著生產力的發展,教育教學形式和方法必然要發生根本的變革。人類社會是發展的,所以教學形式和方法也不可能倒退到口傳心授的原始狀態,一本教科書,一支粉筆和一塊黑板的教學模式也不可能一成不變。如果還不趕快行動,豈不與我們的職業道德相悖,良心何安!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13]。教師素質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關鍵。我們今天的教育對教師素質提出了更為嚴格的要求,全面開啟學生的德性、智力、體質、審美等潛能,培養學生做人、求知、生活、創新的素質,需要教師的學養盡可能全面地發展。而這種師德素養的形成,既要有“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精神;也要有忠誠、主動、勤奮、投入的行動;更要有自強不息,厚德載物,開拓進取,銳意創新的胸懷。這是人民教師的必由之路。只有這樣,才能完成教育新一代的神圣使命,不辱教師這一神圣而崇高的職業,實現自己真正的人生價值。
優良傳統,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她凝聚了先哲圣賢們優秀的、具有恒久普世價值的思想智慧,鑄就了中華民族的靈魂。作為中國人,不能忘記傳統;作為讀書人,不能不知國學;作為教育者,不能不學孔子。
注釋:
[1]1988年1月,一批諾貝爾獎得者,在法國巴黎召開的“人類如何面向21世紀”討論會上,瑞士1970年諾貝爾物理獎得者,漢內斯·阿爾文博士關于孔子評價的一段語。以色列記者帕特里特報道,發表于澳大利亞《堪培拉時報》,1988年1月24日。
[2]《論語·述而》
[3]《21世紀孩子能力訓練》三山編著。中國藝術文化出版社2003年8月出版,第7頁。
[4]韓愈:《勸學解》
[5]賈島(779~843),唐代詩人。《戲贈友人》
[6]《論語·學而》
[7]《莊子·內篇·養生主第三》
[8]《論語·為政》
[9]漢·劉向《說苑·建本》
[10]蘇軾《稼說(送張琥)》
[11]《論語·衛靈公》
[12]《英特爾未來教育》(2004年6月中文6.0版)
[13]《易經》
參考文獻:
[1]《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2008年修訂)
[2]四書五經中華經典普及文庫《四書五經》,中華書局出版,2009年1月,第1版。
[3]《國學知與行》,郭慶生、段建玲編著,甘肅文化出版社,2010年3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