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剛
【摘 要】河南南陽地區的嗩吶演奏是中原嗩吶演奏的一個重要流派,在長期的發展中形成了一大批優秀的具有地域特點的嗩吶曲目,這些傳統曲目有著濃郁的地域特點,文章從文化底蘊、旋律發展、曲目結構、地方韻味、傳承發展等方面對這些優秀傳統曲目的地域特點進行了闡述,提出了個人的觀點和看法。
【關鍵詞】南陽地區;傳統嗩吶曲目;地域特點
中圖分類號:J632.1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23-0038-01
一、文化底蘊特點
《慢板游場》和《趟子笛》是南陽地區優秀傳統嗩吶曲目的代表,這些優秀傳統曲目之所以能在南陽地區生根發展,與當地人獨具特色的婚喪嫁娶等民俗文化是密不可分的。任何傳統經典曲目的誕生都離不開當地的傳統儀式文化,豐富多彩的地方民俗儀式文化決定了傳統嗩吶曲目的地方表演方式和演奏風格,反過來,傳統嗩吶曲目的地方音樂形式又恰到好處地烘托了當地民俗儀式文化的氣氛,也正是在這種獨具特色的民俗文化背景熏陶下,誕生了這些頗具地方風格的傳統嗩吶曲牌。這兩首代表性曲目因其速度變化靈活、變奏豐富多彩、適合走動演奏的特點,被經常用于各種婚喪祭祀活動中,音樂形式內容與地方民俗儀式文化相輔相成、并行發展。
二、旋律發展特點
循環變奏是南陽地區傳統嗩吶曲目最突出的地域特色。這種表現手法主要特點為:第一,每段音樂有4個樂句構成;第二,四個樂句的尾音習慣性先后落在屬音和主音上,形成一種起承轉合的旋律發展模式;第三,每一段的尾音落音基本相同,一般落在主音形成終止,或者轉板時落在屬音上形成半終止;第四,樂段之間潛伏著一層變頭合尾的邏輯關系。
《慢板游場》和《趟子笛》這些傳統曲目音樂的變奏手段堪稱千變萬化、奧妙無窮,嗩吶領奏的主旋律靈活機動,與笙伴奏旋律的穩定互相交融、對比映襯,笙與嗩吶形成以靜制動的特點,主旋與伴奏之間動中有靜、靜動互襯,巧妙融合,平穩固定的笙伴奏音樂成為嗩吶主旋律加花變奏的基礎陪襯,嗩吶主旋律自由靈活的變奏手法又反過來映襯伴奏音樂平穩進行,這種纏繞型的旋律發展變化理念造就了千變萬化、神奇奧妙的地域性變奏音樂形態。過去,只有極少量音樂素材可以演奏,老藝人們就靠著這種靈活多變的傳統變奏手法來擴展演繹時間,這些變化無常的變奏旋律也給觀眾帶來似曾相識、韻味無窮的藝術美感,使人們聆聽之后產生回味無窮的審美感覺,民間藝人們長年累月的技術沉淀也為我們后人留下了眾多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財富。
三、曲目結構特點
南陽地區傳統嗩吶曲目的整體結構采用的是三部體漸快結構模式,第一部分為主旋律的呈示部分,也就是最具地域特點的四句體變奏部分,一般速度舒緩,旋律優美,變化多端,耐人尋味,根據實際演奏需要,沒有具體時間限制,發展自由,可以做到隨時開始和隨時停止。第二部分可以說是一個連接部分,這個部分往往短小精悍,是整首曲目提速和轉板的主要部分,樂句短小流暢,速度層層遞進,將樂曲逐漸推向高潮。第三部分往往是整首樂曲的高潮,這一部分速度緊湊,感情熱烈,借助豐富的傳統演奏技巧,完美呈現樂曲的高潮,給人們留下深刻的印象。
四、地方韻味特點
南陽地區傳統嗩吶曲目最大特點就是具有濃郁的地方戲曲韻味,這些曲目的旋律韻味與南陽本地的戲曲音樂韻味緊密相連,特別是與南陽曲劇音樂一脈相承,大喜大悲是曲劇音樂情感表現特點,南陽地區傳統嗩吶曲目傳承了曲劇音樂的這一特征,與曲劇音樂韻味色彩上的緊密相連使得這些曲目更好地贏得了廣闊的演出市場,深受當地民眾的喜愛與好評,為傳統嗩吶曲目的繁榮發展建立了更好的群眾基礎。
五、傳承發展特點
在過去,這些傳統嗩吶曲目的主要傳承模式就是口傳心授,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進入新世紀以來,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科技的突飛猛進,民間嗩吶事業也在蓬勃發展,各地民間嗩吶培訓班陸續建立,網絡媒體宣傳力度加強,為這些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空間和平臺,優秀的傳統嗩吶音樂得到了良好的繼承發揚,在不失本土韻味的前提下,又有了與時俱進的新發展,進一步增強了傳統嗩吶音樂的藝術生命力,使其能在競爭激烈的文化市場獨占一隅。
綜上所述,任何一種地方音樂形式,都有它賴以生存的地方文化背景,音樂所表現出來的藝術特征與當地的民俗文化相互映襯,本文通過全面剖析,將南陽地區的嗩吶演奏藝術特征和民俗特點呈現出來,使大家可以明顯看到它的發展現狀和生存價值,進一步了解傳統嗩吶音樂的生存現狀,為今后更多人研究傳統嗩吶音樂提供必要的參考。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