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小飚+馬博
摘 要:百色學院基于地方的資源、區位、政策優勢及對農業人才的需求,開設了生物技術、食品科學與工程及設施農業科學與工程3個涉農本科專業,形成了富有特色的亞熱帶農業產業專業群,并將其作為特色學科專業群進行建設。但該專業群辦學條件有限,要想彰顯辦學特色,必須進行產教融合、協同育人,才能培養大批應用型農業產業技術人才,促進地方經濟可持續發展。該文闡述了協同育人對應用型本科院校亞熱帶農業產業專業群建設的重要意義。
關鍵詞:亞熱帶農業產業專業群;協同育人;應用型本科院校
中圖分類號 G71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7)24-0154-02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我國高等教育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當前,提高人才培養的質量,注重內涵式發展是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的主流,也是社會對高等教育發展的要求和對高素質人才的需要。然而,由于受經濟的制約,目前我國大多數高校的教育資源仍然相對不足,還不能滿足日益發展的人才培養需求[1]。這就需要高校整合社會各方面優質資源,積極構建新的機制,發揮聚集效應,進行“協同育人”,以培養和造就大批優秀人才。
1 協同育人的內涵
協同育人是指2個或2個以上的育人主體以人才培養和使用為目的,通過機制體制創新、突破主體間壁壘、充分釋放彼此資源和活力要素、相互合作和配合,發揮各自優勢,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提高學生實踐創新能力,培養能夠適應和滿足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應用型專門人才的一種人才培養模式。協同育人過程中,需要育人主體間的相互協作和深度融合。產教融合是高等院校基于自身發展與行業、企業等開展的深度合作。它們在人才培養、技術研究與升級和成果轉化中密切配合、相互支持、相互促進,把學校辦成集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科技服務為一體的產業性經營實體。通過產教融合能夠形成學校與企業、行業等渾然一體的辦學模式,進而達到協同育人的目的。
應用型地方本科院校一般是由前身基礎較為薄弱的地方高等專科學校或高職院校通過合并重組升格而成,是中國高等教育大眾化和地方催生的產物。雖然地方本科辦學層次由專科教育轉型到了本科教育,但其人才培養目標偏離了地方高校發展實際、師資隊伍建設落后于應用型人才的培養、專業及課程設置脫離了產業結構和崗位需求、實習實訓基地建設滯后于產業和行業的發展水平,人才培養理念與人才培養模式同質化趨于嚴重,所培養出來的人才不能滿足社會的需求。因此,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協同育人,引導地方本科院校進行特色辦學、實施錯位競爭,是地方本科院校轉型發展的重要突破口,是應用型本科教育教學發展的必然趨勢,亦是地方轉型院校深化教育教學改革的新常態。
2 亞熱帶農業產業專業群建設的現實意義
百色位于廣西壯族自治區西部,處于南寧盆地與云貴高原的過渡地區,雨熱同期、雨水充足、熱量充沛,垂直地帶小氣候變化明顯,生物資源豐富,農產品種類繁多,尤其是圣女果、芒果、八角及中草藥等在區內外頗具特色,是廣西乃至國家優質水稻和水果、蔬菜的培育基地,是中國最大的芒果之鄉和全國亞熱帶水果基地。而與之相應的有關行業和企業也較多,很多都是和農業生產及產品加工相關的企業如中草藥種植、林業開發、制糖業、茶產業、造紙業和食品加工業等,另外還有水果和蔬菜生產基地。這些企業受專業人才緊缺、技術及經濟條件的制約,很難解決企業發展過程中遇到的技術問題,如野生動植物保護、名貴中草藥繁育、農林木產品的加工、產品質量的分析和檢測、試樣和產品的純化、產品的安全性評價等,致使企業的競爭力不強、經濟效益低下。在百色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三五”規劃綱要中,戰略地位明確要打造區域性現代生態農業中心,把百色建設成為亞熱帶特色農業基地及中國西南與北部灣乃至東盟對接的物流大通道。在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工作實施產業發展脫貧計劃,重點發展水果、蔬菜、桑蠶、中草藥、食用菌等農業產業。鑒于百色的資源、區位、政策優勢及對農業人才的需求,百色學院開設了生物技術、食品科學與工程及設施農業科學與工程3個涉農本科專業,形成了富有特色的亞熱帶農業產業專業群,并將其作為特色學科專業群進行建設,初步形成了“一體(生物技術專業)兩翼(食品科學與工程和設施農業科學與工程)”的專業有機復合體。然而,亞熱帶農業產業專業群在建設過程中必然會遇到諸多問題,尤其是如何深度挖掘地方優勢資源,突出專業特色,提高農業產業應用型人才的數量和質量,提升專業群的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能力,需要認真思考和大膽嘗試。
3 協同育人對亞熱帶農業產業專業群建設的意義
百色學院是廣西首批4所整體轉型發展試點高校之一,坐落于欠發達的非中心城市群區,辦學條件有限,要想快速成功轉型,彰顯辦學特色,必需努力拓展周圍辦學環境,充分利用周圍辦學資源,與科技園區、企業、行業、政府及科研院所等進行深度合作,只有針對亞熱帶農業產業專業群進行產教融合、協同育人的研究與實踐,才能培養大批應用型農業產業技術人才,提高地方農業技術人員和科技人員的技術研究水平,促進地方經濟可持續發展。
3.1 有利于改革人才培養模式,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協同育人有利于亞熱帶農業產業專業群探索人才培養模式,改革人才培養手段和方法,打造相應的課程體系,實現課程內容與專業標準、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相對接,提升教學內容的針對性和教學情境的真實性,全面提高地方本科院校應用型人才培養質量,增強專業人才就業崗位的適應性,使培養的人才更加符合行業、企業的要求。
3.2 有利于教學團隊建設 協同育人有助于亞熱帶農業產業專業群提高專業教師的實操業務能力,促進“雙師雙能型”教師的培養,有利于教學團隊建設。在協同育人的過程中,專業群可選派青年教師進駐企業行業內部,由企業行業一線生產技術員、工程師等優秀人才指導青年教師參與生產流程優化、產品創新研發及生產技術攻關等工作,幫助青年教師積累生產一線的工作經驗,有效提升青年教師實踐教學能力,促進“雙師雙能型”教師的培育。同時,企業行業推薦優秀人才進駐學校,擔任專任教師或客座教授,參與學專業群建設、課程教學以及創新創業實訓的指導,由此形成一支由校內專業教師和校外行業企業人員組成的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優秀教學團隊。
3.3 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專業技能,滿足企業的需求 協同育人有利于激發本專業群學生的學習興趣,真正做到“學做合一”,滿足企業行業人力資源開發的需要。在協同育人過程中,學生在老師的帶領和指導下,依據企業的真實生產過程建構教學情境,設計教學過程,讓學生在典型產品的完成過程中學習相關理論知識,建立工作任務與知識、技能、態度的聯系,增強學生的直觀感覺,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樣既加深了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又增強了實踐動手能力,提高了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畢業之前就能夠真正地掌握工作中的操作技能,這樣更利于學生技術水平的提高和就業能力的拓展,使人才培養更具有崗位針對性,確保了人才資源供給的可持續性,滿足了企業對人才標準的質量要求,同時用較低成本獲得了較為充足的人力資源,實現了企業成本的節約。
4 結語
總之,協同育人集教育教學、生產勞動、素質養成、技能歷練、科技研發、經營管理和社會服務為一體,不僅能促進亞熱帶農業產業專業群應用型人才的培養,還能將地方院校和企業的研發成果轉化為生產力,推動企業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轉型,更好的服務地方經濟發展。因此,協同育人對于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亞熱帶農業產業專業群的建設具有極其重要的戰略意義。
參考文獻
[1]Martin Kendra,Jurajcamaj,JaroslavMa?ek,et al. Increasing efficiency of the learning process by an active cooperation between universities and industry[J].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2015(176):14-19. (責編:張宏民)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