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雪梅
【摘 要】岳州窯陶瓷藝術起源于我國東漢時期,經過多年的發展,已經臻于成熟,形成其獨特藝術風格與藝術特點。本地藝術院校相關課程的開設,能夠從鑒賞、創新、手法等方面對岳州窯陶瓷藝術進行指導,從而為促進岳州窯陶瓷藝術的二次繁榮,提供全方位指導。岳州窯陶瓷藝術的發展還能夠反作用于本地藝術院校的藝術教育,從而形成具有一定體系架構的良性循環。
【關鍵詞】岳州窯;陶瓷;藝術院校;促進發展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23-0160-01
岳州窯自古便有,湖南湘陰縣最為繁盛,岳州窯始燒于東漢,經西晉、南朝、隋,一直延續到唐代,近年來,對于岳州窯的研究工作形成了自身風格,并具有較高的藝術成就,在當前社會的大形勢下,岳州窯陶瓷藝術想要繼續發展,需要尋找更多的發展路徑,其中利用藝術院校進行校企合作是岳州窯陶瓷藝術發展的關鍵所在,藝術院校的相關課程,能夠從鑒賞、創新、手法等方面對岳州窯陶瓷進行全方位引領,從而促進岳州窯陶瓷藝術的繁榮。
一、岳州窯的發展現狀
岳州窯自其價值被發現以來,經歷了一定的發展時期,如今的發展現狀卻不容樂觀,一方面原材料在不斷損耗;另一方面當年的技法需一代代傳人進行傳承,面臨著技藝的消耗,因此,岳州窯的發展需要創新形式,找到一條長遠的發展之路。
在民間,岳州窯的工藝仍在流傳,但存在著不成體系、發展停滯的問題,岳州窯的傳人隨著時間流逝也在逐年減少,因此對于岳州窯來說,其發展現狀并不樂觀。
隨著國家的日益重視,以及岳州窯自身藝術魅力被不斷挖掘,岳州窯的發展又出現了前所未有的黃金期。一旦把握住當前大環境賦予岳州窯的機遇,便能夠重煥當年的光彩。
總體而言,岳州窯的發展現狀不容樂觀,但發展前景十分明朗,因此,如何把握機遇,探索岳州窯最新的發展路徑,是當前我們需要探索的問題。
二、本地藝術院校對岳州窯陶瓷藝術的推動作用
岳州窯陶瓷需要探索出一條成體系的,嶄新的發展路徑,所謂成體系,是指岳州窯的發展要專業化、規范化,這與當下的藝術院校人才培養方式不謀而合,因此,岳州窯陶瓷的發展,可以從本地藝術院校中吸收營養,形成人才培養與岳州窯陶瓷發展的合力。
首先,岳州窯陶瓷藝術的發展,可以從本地藝術院校中獲得人才支持。人才資源是藝術發展最為渴求,也是唯一決定性的資源要素,岳州陶瓷藝術的發展同樣也離不開人才資源的支持,通過當地藝術院校的培養,可以充分滿足岳州窯陶瓷藝術發展的需求。
其次,岳州窯陶瓷藝術的發展,可以從本地藝術院校中獲得技術支持。通過系統學習,學生可以獲得相對成熟的陶藝技能,運用到重振岳州窯陶瓷藝術工作中。
第三,岳州窯陶瓷藝術的發展,可以從本地藝術院校中獲得創新思維和現代精神,藝術院校的培養方式,不僅僅是對技藝的培養,更是對思維方式的塑造,岳州窯陶瓷藝術的發展離不開創新性思維的指導,離不開先進理念的引領,藝術院校可以為岳州窯陶瓷藝術提供新鮮的血液,從而提供新的發展動力。
第四,藝術院校可以培養出一批具有藝術鑒賞力和審美水平的人才,通過藝術院校的大批量人才培養,懂得岳州窯陶瓷藝術的文化價值與審美價值,從而更好地挖掘岳州窯陶瓷藝術潛在藝術魅力,培養一批懂鑒賞、會鑒賞的陶瓷藝術愛好者,從而獲得更為廣闊的市場基礎。
三、完美的體系架構與良性循環的形成
本地藝術院校對岳州窯陶瓷藝術的發展將會產生強大的推動力,同時岳州窯陶瓷藝術的發展也將促進藝術院校的繁榮,從而形成一種良性循環,形成相互促進、相互推動的體系架構。
本地藝術院校能夠為岳州窯陶瓷藝術的發展提供各方面的資源,通過本地藝術院校人才資源的不斷輸送,推動岳州窯陶瓷藝術的二次繁榮。與此同時,岳州窯陶瓷藝術能夠為藝術院校的教育提供范例和實踐機會,其中所蘊含的文化營養和文化熏陶也是具有極高教育價值的。
因此,兩者可以形成一種完美的、互相支撐的體系架構,從而形成一種良性循環,在未來的發展中,兩者共同促進岳州窯陶瓷藝術的繁榮,使岳州窯陶瓷藝術的鑒賞、制作、市場接受度都能夠得到提升,擁有更加廣闊的發展前景。
四、結語
岳州窯陶瓷藝術起源于東漢時期,經過多年的發展,已經臻于成熟,形成獨特藝術風格與藝術特點。本地藝術院校相關課程的開設,能夠從鑒賞、創新、手法等方面對岳州窯陶瓷藝術進行指導,從而為促進岳州窯陶瓷藝術的二次繁榮,提供全方位的指導。
岳州窯陶瓷藝術的發展還能夠反作用于本地藝術院校的藝術教育,從而形成具有一定體系架構的良性循環。通過本文的研究,能夠為岳州窯陶瓷藝術的發展開辟一條新的道路,促進岳州窯陶瓷藝術的繁榮。
參考文獻:
[1]周能.淺談岳州、洪州、越州窯窯具的主要特點[J].江漢考古, 1999(03).
[2]周世榮.從湘陰古窯址的發掘看岳州窯的發展變化[J].文物,1978(01).
[3]李輝柄.中國瓷器的時代特征 三國兩晉南北朝的瓷器(二)[J].紫禁城, 2004(06).
[4]曹進,趙燕,劉箭衛,周渝,林慧峰.湖南唐代兩大名窯興衰考略[J].農業考古,199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