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周艷
【摘 要】隨著計算機技術的快速發展,計算機通信網絡已成為各大高職院校一門重要的專業課程,在人才培養中發揮著愈來愈重要的作用。現行形勢下,對人才要求越來越高,要想培養出社會所需人才,高職計算機通信網絡教學改革勢在必行。
【關鍵詞】高職;計算機網絡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23-0179-01
一、高職計算機通信網絡教學改革的必要性
長期以來,高職計算機通信網絡教學依然是以理論知識教育為主,忽略學生的能動性,而這種理論教學法不利于學生實踐操作能力的培養,所培養出來的人才與社會發展需求不相符。計算機通信網絡是一門專業性的課程,實踐性非常強,要想培養專業的人才,提高計算機通信網絡教學的有效性,就必須進行改革。在高職計算機通信網絡教學中,要革新教學方法,結合社會形勢及要求,加強學生實踐操作能力的培養,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出社會發展所需的人才。[1]
二、高職計算機網絡教學改革面臨的問題
(一)教材內容不合理。在科技日新月異的時代,計算機技術也在不斷發展,其應用領域也在不斷擴展。就目前來看,高職計算機網絡教學依然沿用傳統的教材,主要以理論知識為主,實踐內容非常少。由于教學內容滯后于教學的需求與現實的需求,所培養出來的人才難以滿足社會發展的需要。
(二)師資力量薄弱。目前來看,高職計算機網絡教學師資還比較薄弱,現有的教師水平比較低,大多是非專業教師,缺乏教學經驗,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能真正為學生解疑答惑,無法將最先進的計算機網絡通信技術展現給學生。
(三)教學手段落后。許多高職院校在計算機通信網絡教學中還是要靠傳統的講臺、黑板,教師只能通過板書的方式來描述某些網絡的工作原理,一旦碰到抽象的知識,這種教學方式無疑增加了學生的難度,不利于學生的學習,久而久之,會讓學生失去學習的興趣。
三、高職計算機通信網絡教學改革策略
(一)優化教材內容。計算機通信網絡教學應當緊隨計算機技術發展的步伐,要想培養社會發展所需的人才,關鍵要保證教材內容的科學性、先進性,確保學生所學的知識先進。因此,在高職計算機通信網絡教學改革中,要不斷優化教學內容,一方面,要根據現代計算機技術發展情況,合理編制計算機通信網絡教材,保證教材的先進性;另一方面,要優化教材內容結構,適當增加實踐部分,給學生提供實踐操作的機會,從而培養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使其掌握先進的計算機通信技術。
(二)強化師資隊伍建設。在高職計算機通信網絡教學改革中,師資隊伍建設是一項重要的工作,只有不斷提高教師的專業能力,才能促進計算機通信網絡教學質量的提高。首先,要對現有的教師進行專業培訓,學習先進的計算機通信網絡技術,不斷提升其專業教學能力;其次,對外引進專業的教師,壯大教師隊伍,為計算機網絡通信教學提供保障。[2]另外,高職學校要安排教師深入社會實踐,積極打造“雙師型”教師隊伍,從而更好地服務計算機通信網絡教學。
(三)開展多媒體教學。計算機通信網絡作為一門理論性的課程,單純進行理論知識教育是很難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在計算機通信網絡教學中,許多難點知識成為學生學習的阻力,使得學生不愿意去學習。而多媒體教學的應用為高職計算機通信網絡教學的有效性提供了保障,借助多媒體教學,可以突破教學難點,將那些抽象的知識簡單化、具體化,使得學生學習起來更方便。[3]同時,借助多媒體,可以豐富教學內容,學生可以利用多媒體資源來提升自己的能力,從而提高教學質量。
(四)開展校企合作。高職計算機通信網絡教學改革的重要方向就是立足就業,使學生能夠順利就業。面對目前的就業形勢,要想讓學生順利就業,開展校企合作十分必要。校企合作是一種新興的人才培養模式,學校與企業建立合作的關系,學校安排學生進入企業頂崗實習,在實習期間提升自己的實踐能力,積累社會經驗,熟悉先進的技術,這些都將有利于學生就業。因此,在高職計算機通信網絡教學改革中,學校應當積極開展校企合作,根據展業需求,尋找企業合作,安排學生進入企業實習,從而推動學生的全面發展。[4]
四、結語
綜上,高職計算機通信網絡教學改革勢在必行,計算機通信網絡教學的專業性非常強,單純依靠理論知識是很難讓學生掌握專業的技術,只有改革,才能引導學生全面發展。高職計算機通信網絡教學改革應從教學方法、教學內容、實踐性教學環節等方面入手,革新教學方法,優化教學內容,加強實踐教學,從而不斷提高教學的有效性,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胡巖松.高職計算機通信網絡教學改革的探索[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6,(25):180.
[2]馮筠.高職計算機通信網教學改革的探索[J].內蒙古教育(職教版),2012,(10):35-36.
[3]王卓.高職《計算機網絡》課程教學改革的探索[J].巢湖學院學報,2013,11(06):143-145.
[4]吳迪.高職“計算機網絡課程”教學改革的實踐與探索[J].計算機教育,2012,(21):1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