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秋雨
【摘 要】如今,動畫片已經成為伴隨孩子成長的必需品,動畫片里有動漫人物、故事情節、顏色構造以及音樂。中小學音樂課最難教學的是欣賞課,欣賞課不像歌唱課,可以跟著律動演唱,它要求學生安靜聆聽,大部分時間由教師主控。利用動畫片對孩子的吸引力,把動畫帶入教學,筆者認為這是一種提高教學質量和趣味性的方法。
【關鍵詞】動畫片;音樂;欣賞課
中圖分類號:G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23-0181-01
一、動畫片的來歷
1831年,法國人Joseph Antoine Plateau 把畫好的圖片按照順序放在一部機器的圓盤上,圓盤可以在機器的帶動下轉動。這部機器還有一個觀察窗,用來觀看活動圖片效果。在機器的帶動下,圓盤低速旋轉,圓盤上的圖片也隨著圓盤旋轉,從觀察窗看去,圖片似乎動了起來,形成了動的圖片,這就是最原始的動畫片。
1928年,華特·迪士尼創作出了第一部有聲動畫《威利號汽船》;1937年,又創造出第一部彩色動畫長片《白雪公主和七個小矮人》。迪士尼逐漸把動畫影片推向了巔峰,慢慢普及到世界,全世界各個國家都開始發展本國的動畫片市場。
大部分的動畫片都是用音樂搭配動畫人物的動態和場景,有些搞笑、有些精彩,就是這樣的內容深深吸引著學生們的注意力。
二、音樂欣賞課教案的設計
以《動物狂歡節》為例,這部由圣桑創作于1886年的管弦組曲,把動物的滑稽形象和生活動態用音樂表現出來,該組曲有14組音樂,包括《序奏及獅王進行曲》《公雞母雞》《羚羊》《烏龜》《大象》《袋鼠》《水族館》《野驢》《林中杜鵑》《大鳥籠》《鋼琴家》《化石》《天鵝》《終曲》。筆者挑選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幾種動物進行教學,如萬獸之王的獅子、常見的公雞母雞、可愛的大象,以及美麗的天鵝。
教學開始,筆者并沒有向學生說明本節課的內容是什么,而是播放《歡樂好聲音》中的歌唱海選片段讓學生觀看,在學生觀看的笑聲中,這節欣賞課拉開了序幕,之后按照組曲的順序挨個介紹,欣賞每一段弦樂組曲時,都搭配了相應的圖片、動畫片、音頻,利用動畫片對動物的直觀描述,與圣桑筆下描述的動物進行對比和說明,這樣一來,沒有概念的管弦樂作品就有了畫面感,學生不會感到枯燥乏味。
三、利用動畫片的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創造性
一部成功的動畫片,除了有吸引人的動畫場景、人物設置、故事情節外,還有與畫面交相輝映的背景音樂,這其中不少是世界名曲,比如動畫片《貓和老鼠》中,湯姆就演奏了李斯特的《匈牙利狂想曲》,把音樂很好地融入到動畫片的劇情中,讓學生在歡笑的過程中也發現了音樂的樂趣。又如《動物狂歡節》中描述獅子的音樂,讓人聽上去有一種威風凜凜的感覺。
利用動畫片的內容對音樂進行剖析,可以讓學生在觀看動畫影片的同時學會發現、感受優秀的音樂作品,逐步發現動畫片背后的細節,這樣的音樂欣賞課較傳統教學來說更具靈動性、新穎性,能大大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并在一定程度上讓孩子發現音樂的奧妙,發現音樂是可創造、可參與的,而不是單純知道這是什么歌、作者是誰。筆者認為,利用動畫片教學,會加深孩子們對音樂課的記憶。
四、把動畫片融入音樂欣賞課,豐富學生的審美體驗
“以音樂審美為核心”,是《音樂課程標準》中提出的基本理念,通過動畫片對音樂欣賞課進行教學,其目的就是培養學生對音樂的愛好,提高學生對音樂的鑒賞能力。如欣賞《動物狂歡節》中《大象》這一部分時,圣桑利用低音提琴演奏出柏遼茲所作的“浮士德的天譴”中“精靈之舞”,用輕快的音樂和對比手法來形容笨重的大象。這樣的音樂如果直接讓學生欣賞,會使他們感到困惑:為何要用如此輕快的音樂來形容體型巨大的動物?筆者授課時,插入了《歡樂好聲音》中大象米娜的獨唱片段,畫面里米娜會跳會唱,隨著音樂擺動身體,兩只耳朵不停扇動著,到了高潮部分,它的腳用力一踹,身后的木板一起塌陷。筆者利用這樣的對比,讓學生發現,大象其實并沒有看上去那么笨重,它身上有靈巧的一面。這樣的對比讓學生很快理解了圣桑筆下的《大象》為何笨重中帶著輕盈。
五、結語
筆者通過《動物狂歡節》的教學認識到,把動畫片融入音樂欣賞課,會大大提升音樂欣賞課的教學質量,能在最短的時間內讓學生進入到音樂欣賞課的氛圍中,通過動畫片與音頻的對比,學生可以很快找到相似點和不同點,利用動物加入模仿游戲,可以提升學生對于動畫人物模仿的能力,大大激發他們對音樂的熱情和興趣。
筆者認為,隨著時代的進步,音樂欣賞課也要順應時代的發展,音樂欣賞課在培養學生審美鑒賞能力的同時,也不能忽略了音樂的趣味性,要不斷創新開拓自己內心的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