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
【摘 要】本文針對當前我國視唱練耳訓練的內容和方法進行了系統介紹和分析,依托視唱訓練理論和實踐,對視唱練耳訓練中的單音辨別、音階練習、聽寫聽唱等環節進行講解。同時還對音程和弦中的聽唱、模唱和構唱進行介紹。
【關鍵詞】視唱練耳訓練;節奏訓練;音階練習
中圖分類號:G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23-0185-01
一、節奏訓練
視唱練耳訓練中的基礎環節為節奏訓練,學生只有具備了較好的節奏感才能對后期聽覺訓練和視唱訓練進行系統學習。節奏訓練主要包括節奏節拍訓練以及樂曲特性聽辨等兩個環節。學生需要完全掌握不同樂曲的節拍特點和樂曲律動規律,從而提高視唱練耳訓練的能力。在進行節奏訓練時,教師需要教會學生掌握不同節拍屬性以及相應的表現方式,例如,我國某地區的音樂專業院校教師在進行節奏訓練課程講解時,就利用了格子訓練的方式,簡化了教學手段,提高了教學有效性。因為格子訓練可以通過豎向、橫向以及跳躍式的連接形式,靈活變通格子順序。此種形式便于增加學生的練習量,豐富學生的練習方式。
此外,為了增強教學環節的趣味性,引發學生對于節奏訓練的興趣。該地區音樂院校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增加形式多樣的不同教學環節。例如,通過引導學生手、口、腳等部位的相互配合,完成同一曲目中不同節奏和節拍的擊打。讓學生通過擊掌和跺腳等肢體語言完成節奏打擊。雖然此種形式會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教學難度,但教學趣味性也隨之加強,增強學生的縱向立體節奏感,提高樂曲特征聽辨能力,讓學生掌握不同音樂作品的節拍中心以及節拍的彈性和韻律性,可以幫助學生提高音樂素養。[1]
二、聽覺訓練
音樂聽覺主要指的是聽眾從音樂作品中所獲得的感悟,并且在音樂中進行想象和思考。通過對音樂中多種因素的全面領悟,系統建立起對音樂記憶和體驗的技能。在音樂聽覺訓練環節,通過科學合理且具有組織性的訓練方法,能有效提高學生的聽覺能力,全面強化學生對于節奏的敏感程度和對音準的理解能力。絕大部分音樂家的音樂聽覺能力都是通過后天訓練形成的,因此音樂專業院校需要對音樂聽覺的訓練和培養加以重視,確保學生能有效完成單音和單音程的訓練。
當前我國大部分地區的音樂專業院校學生的聽覺訓練,主要通過音階訓練以及單音和音級聽辨、聽寫和聽唱訓練、音程訓練以及和弦訓練完成的。音階訓練主要通過不同的調音音階進行練習,例如,我國某地區的音樂專業院校教師在授課時,從簡單的音階入手,根據調試音階展開音級訓練。同時,該地區音樂教師還為學生提供標準音a以及調試的主音和主和弦音,學生根據教師所提供的標準音進行音級構唱和模唱。因此,在訓練過程中,學生需要具備良好的唱音能力以及靈敏的反應能力,通過科學有效的訓練方法,最終提高學生構唱音級和音調識別的綜合技能。在音程訓練和和弦訓練環節,重點加強學生對于旋律音程的聽辨能力以及和弦聽辨能力,教師需要根據實際環境,創造出最適合的教學方式,展開聽唱練耳訓練。[2]
三、視唱訓練
在視唱訓練環節,容易在唱譜音準、唱名法音階以及線譜視唱、簡譜視唱等環節出現問題。其中,唱名法是視唱訓練中最重要的環節。當前世界上普遍采用多個固定音階的方式進行音名唱音。使用do、re、mi、fa、sol、la、si等作為主要唱名,其中唱名音高根據音調來決定,符合大眾普遍的音樂思維模式,因此音樂專業教師在指導學生進行音樂聯系和記憶領悟時,需要重視對固定唱名的訓練。例如,我國某地區的音樂專業院校聲樂教師在帶領學生進行視唱訓練時,主要通過唱多個聲部的曲調,重點突出主旋律聲部,配合其他聲部的清唱,達到多個聲部同時訓練的目的,提高學生對于視唱訓練的理解能力。
固定唱名法同歐洲其他樂器和樂器曲目協同發展,在不同音調中基本音名的唱名不會隨著基本音級的變化而變化,因此,基于音樂教育的立場,固定唱名法更適合固定音高樂器的表演者和學習者。對于聲樂表演者和普通音樂愛好者來說,選擇固定唱名法之外的首調唱名法,更加適合表演曲風濃郁的曲目。在實際教學環節,教師應該根據學生的特點和所學內容,選擇不同的方式強化學生視唱練耳的訓練,同時賦予學生自主選擇的權利,達到提高教學的目的。
四、結語
本文對視唱練耳訓練中所涉及的基本內容以及訓練方法進行了詳細介紹。隨著科技的進步,相關領域學科對于視唱練耳訓練不斷滲透,我國音樂教學工作已經取得了重大進步。音樂專業教學大多采用多媒體技術作為輔助手段,在提高教學有效性的基礎上,也為學生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視唱練耳訓練對于培養學生專業技能、提高專業素質,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黃莎. 二十世紀西方現代音樂視唱練耳訓練淺析——以勛伯格《空中花園篇》No.2為例[J].音樂探索,2016,(02):46-54.
[2]王木子,郝麗娟.淺析視唱練耳課程教學體系中多聲部訓練的有效途徑[J].藝術教育,2016,(10):6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