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旭 姜誠
【摘 要】進入21世紀以來,科技的飛速發展帶動著CAT工具的不斷發展。而作為譯員在享受著便利的同時,也面臨著翻譯效率的挑戰。本文從軟件對比的角度出發,基于計算機輔助翻譯軟件對文本格式的轉換,以SDL Trados 2014、memoQ 2015、Déjà Vu X3這三款主流翻譯軟件為例,比較其在處理文本格式時的優勢和劣勢,試圖為譯員和語言服務商在選擇CAT工具時提供參考。
【關鍵詞】CAT工具;文本處理;軟件對比
中圖分類號:H05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23-0205-02
譯前編輯是指在機器翻譯之前對需要翻譯的文本或文檔進行有針對性的修改編輯以提高機器翻譯產出的質量(馮全功等,2017:63)。如今市面上的計算機輔助翻譯工具如雨后春筍般不斷涌現,這些CAT工具在相當程度上幫助譯員提高了翻譯效率,加速了翻譯流程。但正如《軟件本地化》(王華偉、崔啟亮,2005:268-293)一書中第十三章提到的翻譯質量控制問題,本文同樣發現如今種類繁多的文件格式所帶來的格式轉換問題在不斷影響著譯文質量。雖然現在市面上的CAT軟件可以兼容多種文本格式,但并不都能完美地轉換各種文本格式。許多經驗不足的新譯員往往會因為這些問題而困擾。因此,針對CAT工具處理文本格式的比較研究非常具有價值。
一、計算機輔助翻譯工具
計算機輔助翻譯工具是運用計算機技術來提高譯員的翻譯效率和譯文質量,人在這一過程中仍然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朱玉彬等,2013:69)。從廣義上來說,計算機輔助翻譯工具是指所有能夠幫助翻譯人員進行翻譯的計算機工具,其中包括文字處理軟件、語法檢查軟件、電子郵件和互聯網等(Bowker,2002: 6)。從狹義上來說,它“專指為提高翻譯效率,優化翻譯流程而設計的專門的計算機翻譯輔助軟件”(徐彬等,2007:79)。
(一)廣義上的計算機翻譯工具
1.OCR軟件。OCR即光學字符識別(Optical Character Recognition)。對于許多譯員來說,在翻譯時不少情況下拿到手上的是原文件是紙質版或者是由相機、掃描儀識別出的圖片。由于無論是相機還是掃描儀識別出的圖片都無法直接使用CAT工具進行翻譯,而手動輸入的方式又費時費力。因此,譯員則需利用OCR軟件的圖像文字轉換功能,將圖片中的文字轉換為可編輯的狀態。國內目前OCR軟件中,漢王和文通這兩款OCR軟件在漢語識別方面獨樹一幟。而本文中使用的則是應用最為廣泛的ABBYY FineReader 12以及Nitro Pro 10。
2.在線翻譯軟件。如今在線翻譯軟件幾乎成了人手必備的一種翻譯工具,得到了不少翻譯初學者的喜愛。與傳統的電子辭典或下載使用的翻譯軟件相比,這類在線翻譯軟件無需使用者下載便可進行使用。常見的在線翻譯軟件有:有道詞典、金山詞霸、Google翻譯等。使用便捷、無需注冊激活、在翻譯簡單文本時較為精準,不少還可在沒有網絡的情況下單機使用。這些在線翻譯軟件因而得到了翻譯初學者的廣泛使用。
(二)狹義上的計算機翻譯工具
專業翻譯軟件的出現可追溯到上個世紀70年代,不過真正意義上的投入市場是上世紀90年代。目前國際上較為知名的計算機輔助翻譯軟件有:SDL Trados、Wordfast、Deja Vu、memoQ等。隨著上個世紀末國外大批計算機輔助翻譯軟件進入市場,中國也有許多公司推出了自己的計算機輔助翻譯軟件,雅信CAT于1999年出現在了國內市場上,隨之而來的是雪人CAT、傳神、Transmate等國產計算機輔助翻譯軟件的出現。根據2013年由專業譯員網站proz.com關于譯員CAT工具使用情況的調查問卷(圖1),國外目前最廣泛使用的翻譯軟件有:SDl Trados、Wordfast、memoQ、Deja Vu、Across等。而本文主要比較的是使用較多的三款:SDL Trados 2014、memoQ 2015和Déjà Vu X3。
圖1 譯員CAT工具情況
二、比較基礎
目前已有諸多國內外學者針對計算機輔助翻譯工具作了很多有價值的研究。例如:Kenny(1999)和Bowker(2002)介紹了計算機輔助翻譯和CAT工具的基本定義;呂立松等(2007)從CAT教學與翻譯市場需求相結合出發,指出新時代的譯者應該關注翻譯市場,熟練掌握各種翻譯工具,以更好地適應翻譯市場的要求;高志軍(2013)針對計算機軟件的質量評價模型和計算機輔助語言教學軟件的評估進行了研究。但這些研究在CAT工具文本轉換方面卻鮮有探究。因此,本文打算以譯員常見有關文本轉換的問題為出發點,結合筆者CAT工具使用經驗來比較上述CAT工具的優缺點。以便為譯員在選擇CAT工具時提供幫助。
三、不同CAT工具在文本轉換時的比較
(一)PDF格式的轉換
SDL Trados 2014、memoQ 2015和Déjà Vu X3均可兼容多種文本格式并可按照原文的排版輸出譯文。通常情況下,這幾款CAT工具處理Word、Excel等格式通常不構成問題。因此,本文選取了一份掃描版的PDF文件以考察這幾款CAT工具對原文的識別,句段切分以及譯文的版式等。
如圖2所示,本文選取的原文件的格式為PDF。而由于SDL Trados 2014、memoQ 2015和Déjà Vu X3這三款軟件均支持PDF,所以在這三款軟件中直接導入原文件(所有項目名均為例一)。但將PDF格式的原文件直接導入后,三款軟件均無法識別出原文。
圖2
三款軟件的翻譯編輯器界面只能顯示“Scanned by CamScanner”(掃描軟件CamScanner的水印)。故分析主要原因應為原文在掃描時所采用的OCR軟件與主流CAT所采用的掃描插件不同。因此,決定先使用OCR軟件對原文件進行格式處理,本文先選用的是ABBYY Finereader 12這款OCR軟件,在將原PDF分別導入該軟件并轉換為doc格式。在使用ABBYY Finereader 12處理原文時,本文發現無論是將原文中的化學式區域設置為圖片還是文本進行讀取,ABBYY Finereader 12都無法識別出化學式。于是本文使用Nitro Pro 10來對原文進行處理,而從觀察Nitro Pro 10轉換出的doc文件結果,Nitro Pro 10可以很好地識別出原文件中的化學式。
將由Nitro Pro 10轉換出的doc文件分別導入SDL Trados 2014、memoQ 2015、Déjà Vu X3中,三款軟件的編輯器均能正常識別出原文內容,可直接進行翻譯。
在本文所使用的原文中,還有類似的化學式。如果不使用OCR軟件進行譯前處理,而是直接導入到CAT工具中,都出現了原文無法正常讀取的情況。因此,譯員需要根據原文件的格式和內容來確定是否對原文進行譯前處理。這一點對于譯員之后的翻譯進度和能否按時交付有很大影響。
正如本文所對比的兩款OCR軟件ABBYY Finereader 12與Nitro Pro 10一樣,沒有一款軟件可以做到盡善盡美。SDL Trados 2014,Déjà Vu X3,memoQ 2015這三款深受歡迎的CAT工具,雖然都能兼容各類文本格式,然而,這并不意味著這三款CAT工具能夠完美解決譯員翻譯時遇到的各種文本處理問題。作為譯員,在翻譯過程中如果遇到軟件無法直接識別復雜文本的情況,應當靈活選擇其他適合的輔助軟件來解決問題,完成任務。
(二)句段切分
在使用CAT工具時,工具首先會使用“文件過濾器”將原始文件中需要翻譯的內容抽取出來,并對抽取出來的內容進行句段切分(高志軍,2013:70)。而句段的切分和譯員的翻譯速度有直接聯系。本文繼續以圖1所示的PDF掃描件為例,比較三款CAT工具對于句段的切分。
上述文件在三個軟件當中產生的格式碼的數量大致相同。但按原格式碼完成翻譯后,三款CAT工具輸出的譯文在版式上卻存在著明顯區別。由于原PDF文件的句段有許多是由硬回車切分的。而CAT工具則以句段為翻譯單位,因此如果原文硬回車切分句段較多,譯員則需調整翻譯編輯器中的句段的順序。
但本文在使用Trados 2014的過程中發現,即使在項目設置中勾選了“允許編輯原文”選項后,翻譯編輯器內由硬回車切分的句段仍然無法合并。而Déjà Vu X3和memoQ 2015對句段處理給予了較高的自由度,譯員可以靈活切分硬回車句段。因此,Déjà Vu X3和memoQ 2015導出的譯文格式比Trados 2014導出的譯文格式更清晰。譯員在使用Trados 2014處理硬回車問題的時候,只能對原文硬回車句段進行譯前處理或對導出譯文進行譯后處理。在句段合并這一方面,Trados 2014較其他兩款CAT工具還需改進。
四、結語
在科技飛速發展的時代背景下,譯員面對不斷推陳出新的各類CAT工具時,應當通過比較CAT工具的優缺點來選擇真正適合自己的CAT工具。在翻譯過程中,應根據所使用CAT工具的特點,結合如OCR軟件、音頻識別軟件等輔助軟件對原文進行相應的處理,從而保質保量地完成客戶的翻譯任務。總之,本文所對比的三款CAT工具,都能有效地幫助譯員提高翻譯效率,解決某些復雜文本格式的問題。但這些CAT工具在處理這些復雜文本格式時也不是萬能的。作為譯員,面對翻譯流程的不斷加快和日益嚴格的客戶要求,應當學會靈活應用其他的廣義上的計算機輔助翻譯工具來幫助自己提高翻譯效率及自身的競爭力。
參考文獻:
[1]Bowker,L.Computer-aided Translation Technology:A Practical Introduction[M].Ottawa:University of Ottawa Press,2002.
[2]Kenny,D. CAT tools in academic environment: What are they good for? [J].Target,1999(1).
[3]馮全功,高琳.基于受控語言的譯前編輯對機器翻譯的影響[J].當代外語研究,2017(2).
[4]高志軍.計算機輔助翻譯工具測評框架初探[J].中國翻譯,2013(5).
[5]呂立松,穆雷.計算機輔助翻譯技術與翻譯教學[J].外語界,2007(3).
[6]王華偉,崔啟亮.軟件本地化[Z].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05:268-293.
[7]徐彬,郭紅梅,國曉立.21世紀的計算機輔助翻譯工具[J].山東外語教學,2007(4).
[8]朱玉彬,陳曉倩.國內外四種常見計算機輔助翻譯軟件比較研究[J].外語電化教學,2013(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