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娣
【摘 要】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旅游英語成為各國思想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徑。以翻譯適應選擇論為理論基礎,對旅游英語中的翻譯策略進行解讀與剖析,在適應“翻譯生態環境”中的社會維、讀者維、目的維的基礎上,采用“雜合”的策略,這種“雜合”是文化、語言等方面的“雜合”,是集中于文化維、語言維和交際維做出適應性選擇轉換的結果。
【關鍵詞】 翻譯適應選擇論;旅游英語翻譯;雜合
中圖分類號:H15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23-0235-01
旅游翻譯涉及到風俗習慣、宗教信仰、意識形態等諸多因素,對由文化語境、旅游文本等所共同呈現的翻譯生態環境,做出適應性選擇,引進“雜合”的概念,重新解讀旅游英語翻譯策略。
一、翻譯選擇適應論與翻譯中的“雜合”
翻譯是以譯者為中心適應翻譯生態環境的選擇活動。翻譯活動中,譯者對譯文的“多維性適應”和“適應性選擇”的程度越高,譯文的質量也就越高,才能使強勢文化與弱勢文化的交流達到平衡,從而實現跨文化交際的順利進行。翻譯中的“雜合”既有原語的文化異質性成分,又有大量的譯入語的文化成分,兩者有機融合在譯文中,表現多種語言文化特色。
二、旅游英譯中的“翻譯生態環境”
旅游翻譯生態環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譯者的多維性適應和適應性選擇的諸多因素的集合。方夢之將旅游翻譯生態環境定義為“影響翻譯主體生存與發展的一切外界條件的總和。”旅游翻譯生態環境中,各個主體之間是相互依存、相互融合的關系。其譯者能與其他主體多維互動和平等對話,主要體現在譯者多維地適應旅游生態環境的各種因素,這樣譯作才能成為質量高的譯文。
三、旅游英譯中的“雜合”體現
旅游英譯中,譯者多維性地適應翻譯生態環境,并做出適應翻譯生態環境的選擇。結合“三維”轉換的翻譯法來解讀旅游英語翻譯的策略,其表現為語言、文化等方面的“雜合”。
(一)旅游英譯中語言維的“雜合”
由于英漢兩種語言在詞匯、句式及篇章內容上的差異,從而需采用適當的翻譯策略。以下例子從語言維的角度解讀旅游翻譯策略。
(譯文引自蔡世剛的《三峽旅游英語》)
在上述的翻譯中,對大多數地名的翻譯,采用直譯來宣揚中國傳統的文化,不少景點名、歷史典故的翻譯,采用了音譯或音譯加注的方式,保留了旅游文化的原汁原味。又如,譯者將主觀性修飾語“無盡的鄉土氣息如清泉般滋潤你的心田,叩開你的心扉”譯成“only at here”,對語言結構進行適當調整, 使譯文符合英語語言的生態語境,讓譯文具有明顯的歸化特征。旅游英譯中,在語言層面的轉換上采用“雜合”策略,是為了適應“翻譯生態環境”中的目的維、社會維和讀者維而做出的選擇。
(二)旅游英譯中文化維的“雜合”
在旅游文化的翻譯中,存在一些文化空缺詞和文化負載詞,譯者應選擇合適的翻譯策略,避免造成誤譯、用詞不當等問題。
“三游洞”的翻譯采用了音譯加注釋,為了讓目的語讀者能更好地理解地理環境,但忽略了其文化內涵。歷史記載,白居易、白行與元稹結伴到西陵山一游,發現此洞,故得名“三游洞”。這三人之行,稱為“前三游”;隨后,蘇氏父子之行稱為“后三游”。如果將“三游洞”譯為“Three Visitors Cave”, 則更好地傳遞了原語的文化信息。又如,“哭嫁”是表達難舍親人的離別情緒, “跳喪舞”是為悼念亡人而請人為其歌舞。它們不存在于英美文化中,譯者采用了異化保留了原文風俗習慣的內容,但為了提高讀者的文化認知又將“哭嫁”做了歸化處理。因此,譯者既要適應翻譯的語境意圖,也要適應文化蘊意,才能使譯文更具可讀性。
(三)旅游英譯中的交際維的“雜合”
旅游英譯中,除了傳遞原文所蘊含的深厚文化底蘊外,需考慮到旅游文本中的交際意圖。
“天坑地縫風景區”的翻譯視為語言層面的轉換,卻無法展現天坑地縫風景區的奇特及內涵,為了實現交際意圖,可采用直譯加注釋的方式,譯為“a wonder of Karst landscapes”, 這種異化的處理方法保證譯文的接受性,表達了符合原文交際意圖的信息。又如“樂平里”的翻譯,采用音譯加注譯的方式,讓外國游客了解到樂平里的內在蘊意,順利實現交際目的。因此,譯者在適應翻譯生態環境的基礎上,考慮到交際雙方的語言特征、文化背景、交際意圖,采用“雜合”翻譯策略,運用文化維、語言維和交際維做出適應性選擇轉換。
參考文獻:
[1]胡庚申.翻譯適應選擇論[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2]方夢之.論翻譯生態環境[J].上海翻譯,2011,(1):1-5.
[3]蔡世文.三峽旅游英語[M].天津:天津大學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