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艷姝
【摘 要】本文對古今文學的區別、孔學和禮學的關系、義理與考據等內容進行探究,重點辨析古今文學并不能涉及到經學的方方面面這一觀點,還有王官學對待經學的態度和理學并不相同,以及對于兩派觀點的評價等。最終得出古今文學的爭論屬于晚清獨特的經學類型,其與兩漢文學存在差異,顯然不可一概而論。
【關鍵詞】古今文學;王官學;民間學;理學
中圖分類號:I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23-0237-01
一、古今文學之爭
晚清時期的經學經過了百家爭鳴,被稱為古今文學之爭,面對這一特殊時期的特殊文化形態,需要統籌兼顧,而不能將其視為對立的兩股勢力。
(一)今文學的興起。在晚清時期,莊存的《春秋正辭》提倡今文學,隨后后人通過對《公羊何氏釋例》的演繹,重新推崇兩漢的儒學為經學的正統。而龔自珍和魏源等晚清文士絡繹不絕地加以潤色、升華,關于古今文學之爭浮出水面,同時顯現出吹捧今文學而將古文學從孔學之中排除的風氣。到了清朝末年,康有為更是作《新學偽經考》,推崇今文學,將其視為新時代的文化風潮,而傳統經學的正統也只有孔孟之道。
(二)古文學的辯駁。面對全新經學形態的蓬勃發展,經古文學家章太炎、劉師培提出了經學和史學密不可分的觀點,而《春秋》屬于史書典籍,并不能完全歸類于哲學范疇,“三統”說并非出自孔子之口,不能代表儒家思想,同樣,漢代學者著作多是推崇王權,無法和孔孟之道相提并論,而《周禮》是孔子親自撰寫的文學經典,記載了周朝了禮儀文化。
綜上所述,在以上學者代表的派別看來,古文學才是名正言順的經學正統。
二、古今文學新說
(一)兩派之爭的問題根源。在過去的研究中,兩派對立的觀念根深蒂固。章、顧一派指出了今文學不過是將文學作為宣傳變法革新的工具,不是真心實意研究經學形態。而兩派對立下的義理與考據,以及孔學和史學的針鋒相對,應當是晚清這一特殊時期的獨特現象,其無法歸結到兩漢的經學形態之中,也就是說,所謂的古今文家的爭論并不能以偏概全。這一現象并不能用今文與古文之爭來概括和探討。漢代經學今文歸屬成一派,而古文歸屬成對立派別的觀點似乎站不住腳。
(二)今古之爭的探究。在晚清的經學史中,的確存在今古的爭辯,但是沒有出現嚴格的對立存在的現象,同時其性質并非如同哲學和史學,或者《王制》和《周禮》的差別那樣,而在涉及的內容上也不是簡單的今古經書中的文學,從手法方面來看,其核心不在于義理與考據的針鋒相對,而是兩類學術觀念的展示。
(三)古文與今文的研究。古文也就是六國文字,而今文是漢代隸書。晚清古文一派認為隸書撰寫的文體統稱為今文經,而六國古文對應的就是古文經,由于文字存在演變的過程,經學也就出現了古今之說。
《今古學考》依照禮制將今古經學劃分開來。廖平認為,孔子的著作《王制》屬于今文的范疇,其革新的是周朝的禮儀。而《周禮》就是記載周朝制度風俗的著作,詳盡的展示了歷史。將《周禮》視為大統而《王制》視為小統,二者相得益彰,均是治國齊家的政治哲學。但是在康有為看來,《王制》是儒學對于周朝禮儀的革新,與原制度之間存在一定的差異,而周禮同樣存在一定的不足。二人對于這兩本著作的觀點均有過相反的態度,所以人們評價其利用經學宣傳變法,而在哲學研究上并非兢兢業業也是有依據的。
《六經》被認為是孔子力挽狂瀾之作,而經書具備一定的普適性,歷史秩序需要根據經書的觀點而定,所以經學其實就是孔學,同樣屬于哲學的范疇。但是一部分今學家同樣推崇“六經皆史”的觀念。古學家則指出,孔子并沒有撰寫《六經》,而是整理編纂得到《六經》。同時,《六經》屬于史學經典,并不歸類于哲學。
面向孔學和史學二者的對立,在經書解讀方面亦有所體現。今文陣營的廖、康著重于微言大義,他們從經典中感悟道理,而其對立陣營章、劉則關注各物訓詁,更加在乎文字的考究。這種對立的態勢推廣到了兩漢的王官學與民間學之中,同時保持了對立的態勢。如果在兩漢經典解讀歷史中尋找這一明確的界限,卻與真實的歷史格格不入。除此以外,民間學同樣尋求義理的探索,諸多證據表明,經生辯證的重點就是義理。除去《左氏》之外,民間經生同樣追求對于義理的探索。
綜上所述,在我國晚清這一特殊的歷史階段,的確存在對于今古文的爭論,今文學陣營拘泥在文字的今古,其原因是要通過文字讓人們產生諸多思考,進而發揮批判的作用,讓大眾探索經典中的真偽,他們認為,只有今文經才是解惑的著作,所以需要遵循孔子改制的作為,革新現有的禮儀法制,逐步走向大同世界。從哲學的觀點來看,無論是廖、康還是章、劉都可以自成一家,成為一類獨特的思想觀點,給后人帶來思想上的啟發。但是哲學往往和歷史并不是完全同步的,哲學家面向經學的分析往往同樣不能由客觀的角度出發,多多少少含帶了個人的主觀因素,所以這些觀點并不能全盤接收。
參考文獻:
[1]黃燕強.重論經今古文學的問題[J].孔子研究,2013,(05):64-77.
[2]黃燕強.重論晚清經今古文學之爭——與兩漢經學的比較研究[J].清史研究,2013,(03):73-86.
[3]王培峰.《經今古文學》漢代今古文經學兩派說考辨[J].商洛學院學報,2010,24(05):4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