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永盛
地處黃山白岳之間的徽州,山川毓秀,民物豐饒,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發達的文化。徽雕藝術就是徽州的先民們為后人留下的一份極其寶貴的文化遺產。
早在明清時代,徽州眾多的雕刻能手便活躍于雕刻藝林,以他們的勤勞智慧,在金石、碑刻、版畫、墨模、琢硯、嵌漆、竹刻,乃至建筑雕飾等方面,給后人留下了珍貴的藝術瑰寶,尤其是木雕、磚雕、石雕這三朵奇葩顯得更加燦爛奪目。
在徽州的古道窄巷里,置身天井目及之處,幾乎遍施雕刻,樓上樓下月梁、額枋、斗拱、雀替、梁駝、平盤斗、榫飾、鉤掛,隔扇窗格心、裙板、條環板、蓮花門、窗格,窗欄板、欄桿、軒頂、樓沿護板、掛絡等無不雕花綴朵,琳瑯滿目,甚至在床、榻、椅、柜、桌、案幾上都精雕細刻,美不勝收。其布局之工,結構之巧,裝飾之美,營造之精,文化內涵之深,莫不使人嘆為觀止。木雕與民居相依相存,既是古民居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古民居藝術價值的高度概括。
徽州磚雕作為建筑裝飾,遍及徽州城鄉的民居舊宅,其門樓、門罩、飛檐和柱子基礎上,都有雕刻精美的磚雕裝飾品。明代磚雕以浮雕為主,間以減地淺刻和陰刻線,風格古樸。到清代時,磚雕藝術日臻成熟,多綜合使用圓雕、透雕、浮雕技巧,所表現的畫面也日趨繁復,層次也很豐富,很有地方特色。
具有2200多年的“古黟”之地,山上多產“黟縣青”大理石。這種青石,飽經云霧沐浴,石質堅硬細密,是石雕的天然佳材。現存完好的徽州古民居石雕,大都取材于這種石料。這種古老的藝術種類之一,將石料雕刻成藝術形象的傳統技藝,為我們研究、借鑒和學習前人的文化藝術成果,提供了一份極為珍貴的文物資料。尤其是文房四寶之一的歙硯,更使文人黑客愛不釋手。
竹雕工藝可分為根雕、竹節雕和貼黃雕。竹根雕是利用竹根的形狀、節疤和較厚的竹根節壁進行雕刻,技法以圓雕和立體雕為主,多為具有雕刻特征的人物、花烏、山水擺件。竹節雕是先將竹節制成臂捆、筆筒、香筒、茶葉筒等器物,然后在這些器物的壁上作深浮雕和鏤空雕。留青雕是在竹材皮層上雕制裝飾紋樣,又叫淺刻、皮雕。這種利用竹材表面音色皮層與竹肌在質地,顏色上的差異來表現空間變化和刀法韻昧,有著很高的藝術性。
由此可見,徽雕不僅充分表現了其完美的藝術形式,而且還體現了豐富的文化內涵和感人的文化魅力。在美學價值方面,徽派雕刻的表現內容和形式都十分清晰地體現了儒學倫理為中心的美學思想,絕大部分內容都體現了以仁愛為核心,以忠恕為本,強調“禮”的行為規范,重人性、重人情、重慈愛的美學主張,強調美的倫理性本質,重視審美中的情感體驗與道德倫理的自然融合。徽雕藝術所具有的這種以儒學為代表的古典美學思想,是形成中國傳統美學思想的主要內容和本質精神。中國歷史文化名村一一呈坎就有這方面的充分表現。呈坎古民居多為樓房,以四水歸堂、五岳朝天的天井院落為單元,設計盡善盡美,使用功能齊全,完全符合徽州人的思想和習俗。特別是明代建筑精雕細刻,結構精巧,多姿多彩,技藝高超,可謂集美主義集大成者。呈坎還擁有大量匾額,享有“古匾之鄉”的美譽。這些古匾不僅是徽雕藝術的展現,更是歷史的見證,人稱“有文字的歷史”。呈坎村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淀,完全折射出了徽州乃至中國明清時期政經、文藝、科技的燦爛光輝。
在藝術價值方面,徽雕更值得肯定。就其木雕而言,其內容之豐富,文化內涵之深厚,造型藝術之純熟,雕刻工藝之精湛,都堪稱格調上乘的藝術品。它能存在若干世紀、并為眾多的人們所喜愛,本身就是很有研究價值的藝術現象。位于呈坎村的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一一貞靖羅東舒先生祠,集建筑、石雕、木雕、彩畫之大成,可謂徽雕藝術博物館,充分展現了徽文化的魅力。
徽雕是歷史的遺存,在它身上承載了許多歷史信息。我們可以通過它來了解幾個世紀中人們的思維、生活和社會習俗等,可以了解歷史演化的規律。徽雕的社會教化功能不僅過去發揮了作用,今天仍有它的現實意義。徽雕所展示的深刻的社會內容,不僅體現了儒文化的本質精神,更具有民間傳統精神的原始生命力,是凝聚華夏子孫的力量源泉。世人矚目的1997年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慶典上,董建華先生演辭中說:“亦需要加強對中國優秀傳統價值觀的尊重和認同,重視孝順父母、重視家庭、謙遜厚道、自強不息。”這些內容都是徽雕所竭力表現的。1981年1月,世界諾貝爾獎金獲得者在法國巴黎會議發表宣言稱:“如果人類要在21世紀生存下去,必須回首2500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徽雕所表現的孔子思想中尊老敬賢、寬容謙讓等東方傳統美德,將會給新世紀的人類文明增添一份光彩,成為人類永恒的精神財富。
徽者,美好之謂也。徽州顧名思義,即是美好的地方。徽雕是徽文化的重要載體,徽文化又可謂之傳承中華正統文化的典型。可以說,這就是徽文化的風格和本色。而本色就是力量,相信徽文化必將在文化大發展大繁榮中更加璀燦,更為光彩。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