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小紅
摘要:《我是女兵,也是女人》是白俄羅斯女作家斯維特蘭娜·阿列克謝耶維奇記錄的由女兵對二戰的回憶組成的一本長篇回憶錄。這本書真實的記錄了女性眼中的戰爭,寫出了戰爭對女性的毀滅,從更人性的角度來看待戰爭。本文將從《我是女兵,也是女人》探尋女性戰爭寫作獨特的價值,并重新思考戰爭和女性、戰爭和文學、文學和女性的關系,從女性的角度探討了生與死、愛與恨、人性與苦難等永恒的話題。
關鍵詞:阿列克謝耶維奇;《我是女兵,也是女人》;女性、戰爭與文學
《我是女兵,也是女人》是一部厚積薄發的作品,作者斯維特蘭娜·阿列克謝耶維奇是一名新聞記者,她采訪了二戰中數百名俄羅斯女兵,錄制了幾千米長的錄音帶,真實的記錄了女性眼里的戰爭。本文對《我是女兵,也是女人》這類女性革命戰爭寫作題材的獨特價值進行了探討,并且分析了女性、戰爭與文學三者之間的關系,指出了當代社會應該以怎樣的態度來對待女性的戰爭和女性戰爭文學。
1女性戰爭寫作的獨特價值
女性戰爭寫作是一個備受爭議的題材,很多人認為在戰爭寫作這一方面,應當盡量表達光輝的、正義的內容。在書中斯維特蘭娜·阿列克謝耶維奇就有感悟,在一個人身上同時的存在兩種真實:一種是被強行隱藏在地下的個人真實,一種是充滿時代精神的整體真實,散發著報紙的味道。前一種真實很難抵抗后一種的強烈沖擊,在她的眼里,戰爭寫作就是將可怕的事件美化為偉大的事業,將人性的丑惡粉飾為光明澄澈。她在書中宣布,她不是在寫戰爭的歷史,而是在寫情感的歷史。她的《我是女兵,也是女人》這部作品是對時代苦難和勇氣的紀念,書中既對蘇聯衛國戰爭的合理性、必要性和爭議性進行了肯定,也揭示了女性參戰的特殊性,從而對女性的價值和作用進行了肯定,烘托出了戰爭的殘酷,喚起人們積極關注戰后幸存女性戰士,表達出了對和平的渴望。
2女性、戰爭與文學的關系
2.1戰爭與文學的關系
戰爭一直是人類歷史上一個永恒和敏感的話題,在文學上也須得小心翼翼地提及。埃里希·瑪利亞·雷衛克的《西線無戰事》,鮑里斯·帕斯捷爾納克的《日瓦戈醫生》,斯維特蘭娜·阿列克謝耶維奇的《鋅皮娃娃兵》……這些曾經被禁的戰爭文學表明:真實的戰爭與文學長期處于不可調和狀態。戰爭中個人真實長期被壓制在社會真實之下,于是才會有因為斯維特蘭娜·阿列克謝耶維奇堅持獨立報道和戰爭批判風格而被政府限制活動,本文研究書目《我是女兵,也是女人》也經過有關部門大量刪減才得已出版。在一定層面上,可以說文學已經是在為戰爭服務了,大部分的戰爭文學不敢表達真實,不敢將戰士們真正的話語記錄下來。文學應該是誠實的表達人類對世界的觀點與看法,戰爭文學更是要表達人類受到的傷害與痛苦。但目前為止,戰爭與文學還稱不上戰爭文學,戰爭中的許多仍被文學避開不談——那些屬于個人真實卻不被社會真實所容的。
2.2戰爭與女性的關系
《我是女人,也是女兵》由一系列的片斷性的故事組成,每個故事獨立成篇,沒有跌宕起伏的情節,但這些片段性的故事揭示了戰爭與女性的關系,見證了女人成長為女兵的過程。這本書一方面表達出女性與戰爭本是不相匹配的,女性天性柔弱、善良、愛美,這些特質不適合戰場,但時代逼迫使得女性不得不壓抑自己的這些天性,成為一名合格的女兵。而在另一方面,又寫出了社會對女性的慣性歧視,即使女人們在戰場上和男人們做著同等的事,后者歸來即是榮耀,前者卻成為過街老鼠。書中寫道,“不少前線女兵現在仍獨身一人,沒能成家立業,甚至有許多人到現在連住房都沒有”,戰爭給予男性的痛苦和給予女性的痛苦同樣多,卻在回報上面永遠地對女性苛刻。
戰后已四十年,男人們依然對女兵沉默不語,女人們沖著她們大喊大叫:“我們知道你們在前線干的事,用你們的年輕身體勾引我們的男人!前線的婊子!”道德層面上的必須參與與社會地位層面的絕對歧視造成了這樣一種苦果,女兵們一方面要出于公民的義務來守衛祖國,一方面又被社會對女性的歧視所折磨,得不到公正的待遇——她們戰后甚至不敢告訴別人自己參加過二戰。戰爭與女性不應該如此沖突,戰爭對每個人都是同樣的殘酷,為何人類自己還要使同被戰爭折磨的女性更加痛苦?
2.3文學與女性的關系
《我是女兵,也是女人》的來源和依據是數百位參戰女性的口述錄音,總體上看凌亂無序,但是仔細品讀就會發現,作者將這些女兵的回憶刻意打碎,用這樣碎片化的敘事方式透視出一段完整的歷史。女性作者在創作的過程中更加注重女性的感覺和直觀感受,其語言更加富有想象力,更加靈活,構思和角度更加獨特,往往有令人意想不到的形式和結構。男性作者創作人物多喜歡以旁觀者的身份和立場去揣摩,帶有強烈的理性色彩。他們筆下的女性往往比較片面,大多都是根據男性自己的想象和創作意圖虛構出來的角色,不夠飽滿和生動。女性作家則多從自身的感受、認識和心理意識出發,對人物有更深入的體驗和展現,與男性作者作品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讓文學成為女性情感的載體和體現其獨特情感和心理的工具。
3結束語
蘇聯文學作品中有很多關于戰爭的文學作品,其中也有很多對女性的描寫,雖說大多是對女性的贊美,但過于理想化,大多出自男性作者關于女性的幻想,將女性描寫的過于完美,脫離了實際生活,充滿了男性的欲望和男權主義思想,反映出社會生活中兩性關系不平等的現象。反觀阿列克謝耶維奇《我是女人,也是女兵》這部作品,當下社會應該用更加平等的眼光對待女性戰爭和女性戰爭文學,追求社會兩性平等和自由。
參考文獻:
[1]高宏雨.戰爭中沒有女人——我讀《我是女兵,也是女人》[J].作文與考試,2017,(Z3):18-19.
[2]荏苒.阿列克謝耶維奇:只盼這人間無需悲憫[J].中學生百科,2017,(Z4):65-66.
[3]金晶.戰爭·女性·苦難——評阿列克謝耶維奇《我是女兵,也是女人》[J].綏化學院學報,2017,37(06):57-59.
[4]周玲.《我是女人,也是女兵》的藝術獨特性研究[J].大眾文藝,2017,(07):31-32.
[5]胡新梅.《我是女兵,也是女人》:致敬戰爭中的女人們[J].閱讀,2016,(55):62-63.
[6]李玉.從《我是女兵,也是女人》論戰爭語境下的女性苦難[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16,37(07):40-4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