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宜民
《白蛇傳》作為民間四大傳說之一,傳播范圍甚廣,其中“借傘”和“封塔” 情節更是經典,在舞臺上一直被演繹經久不衰。而“傘”“塔”作為故事中的基本元素除了推動故事情節發展,也有隱性的社會文化意義。本文試圖分析“傘”與“塔”元素不同層面上的的象征意義,從而更好的理解“白蛇傳”作品復雜、深奧的象征意義。
一、渡情之傘
顯性意義上,傘是白蛇傳故事最重要的情節道具。馮夢龍《警世通言.白娘子永鎮雷峰塔》中,“借傘”作為最重要的情節之一,已經具有完貌。傘的諧音“散”,這預示了許宣與白娘子悲劇的結局,在《紅樓夢》這種草蛇伏灰綿延千里手法中非常典型。由傘衍生出來的“三借三還”情節,將原本毫無關系的男女主角一步步拉近,奠定了全文浪漫曲折的基調。許宣清明保椒塔寺祭先祖之后,回家途中船上初見白娘子,看到美人后,許宣心中泛起漣漪——“許宣平生是個老實之人,見了此等如花似玉的美婦人,傍邊又是個俊俏美女樣的丫鬟,也不免動念。”但許宣此時還是比較清醒,面對白娘子的第一次邀請——那婦人道:“奴家只在箭橋雙茶坊巷口,若不棄時,可到寒舍拜茶,納還船錢。”許宣很干脆的回——道:“小事何消掛懷。天色晚了,改日拜望。”彼時若是沒有后來的“借傘”情節,許宣和白娘子的緣分也只到此罷了。上岸之后,許宣到李將仕的店中借傘,老陳借傘之時,還囑咐許宣——“小乙官,這傘是清湖八字橋老實舒家做的,八十四骨,紫竹柄的好傘,不曾有一些兒破,將去休壞了!仔細,仔細!”此時已埋下伏筆,若是許宣自己的傘或者是一把破傘,許宣一再去拿傘,情節上多有突兀,但若是借別家的且是好傘,許宣去取就順理成章。第一次借傘白娘子有意巷口等許宣,許宣或許是出于英雄救美的心理為之;次日許宣去取傘時——白娘子道:“官人的傘,舍親昨夜轉借去了,再飲幾杯,著人取來。”許宣道:“日晚,小子要回。”娘子道:“再飲一杯。”可以看出,白娘子醉翁之意不在酒,并再次相邀。——白娘子道:“既是官人要回,這傘相煩明日來取則個。”;第三次許宣上門直言:“娘子還了小子的傘罷,不必多擾。”可見盡管白娘子貌比天仙,許宣一開始對其是不敢有非分之想,在白娘子主動誘惑下,經過三借三要情節,這倆人的命運才糾纏到了一起,傘使他們的感情過渡更為合理,在情節上有著具足輕重的作用。
除了情節上的貫穿作用,傘在中國傳統社會中也有非常豐富的文化蘊含。民俗活動中,傘有避邪祈福禳災等巫術功能,很多地方直到現在都保留有傘舞,比如晉西臨縣的傘頭秧歌、福建省的大鼓涼傘、山東聊城運河傘棒舞等都有驅邪納福之意。很多地方結婚時,也有撐紅傘辟邪的習俗,河南洛陽、偃師一帶“轉花傘”是姑娘出嫁時的祝福儀式 。借傘祈求太陽神保佑出門人一路平安,喜事順順利利,及新娘娘家對新娘的祝福,希望女兒嫁到夫家不會發愁,撐傘表達了做父母的善良的愿望 。在傘習俗和與傘相關的諸多民俗活動里,積淀了大量的各族人民原始的生殖崇拜遺俗,白蛇傳中的傘作為男女之間定情之物則是根植于生殖文化中的男根意象 。傘在很多具有豐富生殖意義的活動中都扮演著不可或缺的作用:云南紅河縣哈尼族支系的葉車人的“姑娘節”、壯族的歌圩、湘西鳳凰的儺祭,傘作為最重要的道具,是巫師的重要法器,在湘西在送子的法事中,土地神打傘帶領仙姑下凡,將“子”送給還愿者。由此可知,白娘子與許宣以傘定情,是有著豐富的文化蘊含的。
二、化劫之塔
佛教自兩漢之際傳入中國以來,便迅速滲透到人們生活中,文學作品也多有體現,相對于明后期才出現的“借傘”情節,將妖怪“封塔” 情節卻是在宋話本《西湖三塔記》中就有出現,塔最早是佛塔形式,亦稱寶塔,是佛教的象征,在《白蛇傳》相關文學作品中,代表佛教意義的佛塔多次出現。白蛇傳中也有明顯弘揚佛法的傾向,在《西湖三塔記》中奚真人燒書道符,請神將,鐵罐收,鎮石塔一氣呵成,但到《警世通言》中代表道教的終南山道士卻被白娘子“奪過符來,一時燒化,全無動靜。”還被白娘子噴口氣戲耍了一番,最后倉皇而逃,“只恨爹娘少生兩翼,飛也似走了”,最終是象征著佛教的禪師法海收服妖怪,“將二物置于缽盂之內,扯下褊衫一幅,封了缽盂口,拿到雷峰寺前,將缽盂放在地下,令人搬磚運石,砌成一塔。”而許宣則出家為僧,化緣砌成了七層寶塔,還留詩警戒世人,“色即是空空即色,空空色色要分明。”這是白蛇傳中的 “雷峰塔”的顯性文化意義“雷峰塔”代表佛法無邊,具有鎮妖功能,這與明中葉以后,塔逐漸世俗化,在規模和型制上發生根本改變不無相關。
從文化意義上來說,白蛇傳中的“塔”象征著權力儀式和政治寓意,身為妖精的白娘子縱使修行三千年人化之后,也無法被人類社會所接納,這與 《西游記》 中鎮壓孫悟空的 “五行山” 如出一轍 。白娘子與孫悟空都是身懷絕技,具有通天本領,最后卻都被鎮壓于人間。在封建男權至上的社會,無論是社會環境本身或者是政治氛圍,這種反抗的結果終將是徒勞的。單從故事本身發生的環境來看,這也是當時社會對自由的一種訴求,對專權的反抗,但這種訴求不可能在赤裸裸的事實中找到原型,也只能將這種愿景寄托于故事,寄托于一個修煉了幾千年能夠呼風喚雨的蛇妖,即便如此,還是被一個恪守著“人是人,妖是妖,妖與人不能在一起”陳規的法海壓于塔下,這也是對當時社會環境與政治氛圍的一種折射,更是人們對自由與美好社會環境的訴求。鎮壓白娘子的“塔”象征著人類社會無處不在的 “規訓、控制、懲罰”的必然性與普遍性,法海代表的男權話語霸權必須收服白蛇,以 “塔” 鎮之,在公眾視野中規訓女性的公然反抗 。
《白蛇傳》白素貞與許仙打破人妖界限,追求自由戀愛,反映了人類的共同心聲與美好祈愿。然而,“傘”預示了他們最終煙消云散的悲劇結局——自由不羈的女子會被社會無處不在的規則所規范,被“束”進寶塔,最終以完全被容納進男權社會制度為結局。這既是受時代背景的限制,也是作者在社會中為女子找不到合適的位置而發出的無聲的嘆息。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