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春平
摘要:雕刻傳承至今已有數千年,其間經歷了無數興衰,在歷史長河中,有著無數雕刻大師為我們留下了寶貴經驗與難得的佳作。作為一名現代雕刻傳承人,我們所要做的便是努力學習并掌握前人所留下的經驗與技法,同時還要努力創作出具有自己特色的作品,只有不斷的創新才能給雕刻帶來新鮮的血液,使得其能夠繼續傳承發展下去。
關鍵詞:雕刻;俏色;巧雕;特色
雕刻的文明歷史在華夏大地上源遠流長,上可追溯至五千年前的仰韶文化,從人們發現第一塊玉石之后,雕刻文化便開始了發展與進步。經過數千年的風風雨雨,雕刻文化衍化至今已經形成了一個無比豐富且絢麗獨特的文化。無論從設計還是意境亦或者技法上,雕刻文化均已形成了成熟的系統。作為后來者,我們欣賞且敬佩著這瑰麗而珍貴的文化系統;作為傳承者,我們則要了解且熟悉這些雕刻文化內在的本質。然而這雕刻文化系統無比繁雜與絢麗,筆者在本文中只能敘述其中小小的部分,接下來筆者將介紹有關雕刻技法中俏色巧雕的應用。
俏色巧雕,顧名思義,一個俏字與一個巧字最為重要。由于眾多原石形體各異、色彩相間,有的還天然生就濃重的皮色,于是巧手的藝人便心思靈巧的設計出了各種類型匠心獨具的俏色巧雕。石料天然的色彩與皮色是基礎,而想要達到真正的俏色巧雕則需要雕刻藝人的匠心獨運,這一個巧字涵蓋了多少雕刻藝人的心血與想法才能將原本的樸實無華的璞玉雕琢成精美巧妙的俏色巧雕。在筆者看來,俏色巧雕在雕刻中的應用大概分為以下兩大類:第一大類是運用原料表面天然形成的皮絡紋理,將其巧妙琢磨成玉雕中的一景或一物,而不是單純的將皮絡琢磨去掉;第二大類則是運用原料本身之上顏色及紋理變化,將其巧妙地融合入創作之中,使得雕刻成品更顯自然靈動而不顯死板匠氣。
第一大類中運用原料本身天然的皮絡進行創作同樣可以細分為以下情況。一類為原料與天然皮絡并無甚瑕疵,但此類原料尚屬少數,須知十石九瑕,一塊天然沒有瑕疵與裂紋的石料實屬難得。對于此類原材料,創作者往往要投入更多的心力于構思設計之上,而并非是在動手雕琢之上。此時原料的顏色形狀與天然皮絡的顏色紋理甚至于厚度都會被創作者精細的考慮在內,并加以設計創作。為了達到渾然天成,最大自然和諧的程度,創作者將盡量保留原料本身天然的形狀,巧妙構思,將原料的皮絡與原料本身融合到一起雕琢成雕刻作品,這樣琢磨的俏色巧雕作品往往具有天然的靈動,不顯絲毫匠氣,卻又能讓觀者在其中體會出創作者的悠遠意境。比如出土自商代婦好墓最早的俏色巧雕作品——玉鱉,其白玉本身天然生就栗黑色外皮,將栗黑色外皮巧妙琢磨成了龜殼,由于皮絡本身的天然紋理與白玉本身的玉質顏色相互映襯,使得這玉鱉愈顯生動自然,靈氣十足;另一類則是玉石的天然皮絡存在著某些瑕疵或裂紋,需要通過創作者的精心思考與巧妙設計將這瑕疵或裂紋在雕琢中掩蓋掉或者去掉,即“拋臟俏色”。在這種情況下俏色巧雕出的作品往往沒有前一種情況自然靈動,由于需要刻意將瑕疵或裂紋琢磨去掉,所以導致玉雕人為的匠氣比前一種重一些,但這并不代表如此情況下的俏色巧雕作品便不如前一種情況下的作品。這種情況下的作品整體效果更加突出,形態與結構的設計也更加精致,可以最大程度上體現出創作者所想表達的效果。第二類作品則是原石本質上天生具有顏色的過度,以原料本身的顏色為創作基礎,最大程度的生動表現創作者的構思。
原料顏色變化有兩類,一是顏色較為緩慢的過度,另一則是顏色非常明顯的反差變化。這兩種情況下的創作者的創作思路往往不同,需巧妙結合原料顏色的變化,最大程度的運用這種變化,這個時候同樣考驗雕刻者的功力,為將這種變化最生動的體現出來,需要十分牢固且熟練的雕刻功力。比如現藏于臺灣故宮博物院中的翠玉白菜,翠玉白菜本身是由一塊白綠兩色過度的翠玉創作而成,創作者巧妙的以白玉為菜幫,以綠玉為菜葉,其上紋絡宛若自然天成,盡顯雕刻者功力,同時在其玉質顏色深度不一之處又巧雕了兩只小蟲,一為蝗蟲,一為螽斯蟲。既增添了美好寓意,又于玉雕增添了三分生機,使得玉雕更接近自然,更顯靈動,栩栩如生之狀堪稱巧奪天工。筆者近年來也曾偶得一塊顏色過渡反差十分鮮明的原料,經過深思熟慮之后,筆者將其創作成了“頌梅”這一作品。其原料色彩艷麗又豐富,根據石料的色彩、肌理、釘結等質地的不同,而隨類賦形,因材施藝,根據石材的特點展開構思,因材施藝,依色取俏,化“腐朽為神奇”,對石材原有的不同顏色的斑痕作巧妙利用,把石材的缺點轉化為藝術的優點,使動物、植物、人物的形體構成也有不同色彩的變化,從而增加造型接近自然物的幻覺,使青田石雕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俏色的巧妙運用,使青田石雕融自然美和工藝美于一體,形象逼真,絢麗多彩。
雕刻傳承至今已有數千年,其間經歷了無數興衰,在歷史長河中,有著無數雕刻大師為我們留下了寶貴經驗與難得的佳作。作為一名現代雕刻傳承人,我們所要做的便是努力學習并掌握前人所留下的經驗與技法,同時還要努力創作出具有自己特色的作品,只有不斷的創新才能給雕刻帶來新鮮的血液,使得其能夠繼續傳承發展下去。我們要創作出屬于我們這一時代雕刻的特色,并將其與我們從前人學習到的經驗與技法盡數傳承給我們的后來者,也只有這樣,雕刻才能不斷傳承,不斷發展,達到新的高峰。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