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國際新聞的傳播具有雙向性,是跨越國界的以新聞信息為載體的不同國家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是跨文化交際,或稱跨文化傳播的具體表現形態之一。本文就主要對文化差異在國際新聞傳播中的影響予以簡單分析。
關鍵詞:文化差異;國際新聞傳播;影響
引言:
所謂跨文化交際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信息發出者和信息接受者)之間的交際;從心理學的角度講,信息的編、譯碼是有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所進行的交際就是跨文化交際”。可以說,國際新聞是通過大眾傳媒進行的跨文化交際。
一、語言和文化的差異帶來的傳播障礙
1.語言差異產生的誤讀:語言符號和語境的差異帶來的障礙
語言符號是跨文化傳播的主要載體,在跨文化傳播中,傳播雙方對負載著語言信息的符號的理解,受到符號內在結構的根本制約。跨文化傳播中語言符號的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語義的不完全對等性。也就是說,一種語言體系某個方面的語義,在另一種語言體系中,不是完全對等的。正是這個原因,決定了跨文化交流在不同的文化團體之間具有不平等性[1]。
文化傳播中所謂“扭曲”和“誤解”的產生恰恰是因為傳播交流的雙方缺乏對等性。跨文化傳播的格局是一種擴大了的個人和與個人的雙向的關系,在傳播過程中符號是共享的,否則傳播過程就無法進行。但是很難想象,語言符號所表達的意義在兩個人的理解中會一模一樣。符號的含義對不同的人、不同的背景、不同的時代都有不同的理解。每種語言符號都帶有該民族的文化特征,它的使用者往往以自己民族語言符號所具有的特征概括其他民族的文化特征,而對外語的理解就相對缺乏外語所表達的社會內容。
2.新聞語言產生的誤讀:新聞語言背后隱藏著意識形態差異
新聞語言是新聞傳播使用的語言,也就是新聞報道中運用的語言,它是一種獨立的語言,而并非人們口常使用的語言在新聞報道中的簡單再現。新聞語言作為再現客觀現實的手段并不是透明的、客觀的中介,它的使用浸染著濃厚的意識形態。批評語言學家Rogerfowle:在《languageinthenews》一書中提出其對語言本體的看法,他認為:“語言結構的任何方面,包括文本、句法、詞匯、語義、語音等都帶有意識形態的意義。”新聞媒體的意識形態屬性決定了記者在運用語言再現客觀發生的事實時,總是站在所屬媒體的立場上,總是為了達到一定的目的,而大多數媒體常常代表一定政治經濟集團的利益。新聞記者在運用語言傳播客觀事實時,會根據傳播目的和個人喜好選擇表達哪些事實,用什么樣的篇章結構、句式和詞匯來表達,這樣,記者個人的世界觀、價值觀、道德觀等會隱藏在新聞語言的運用中。而記者的傳播目的世界觀、價值觀、道德觀都會受到所處社會意識形態的影響。
3.文化差異產生的誤讀:文化價值觀的不同帶來的理解困難
在每日每時的各種各樣的新聞傳播活動背后,都隱存著特定的文化價值系統。新聞傳播實質上是特定文化價值系統的擴張,文化價值系統與新聞傳播互為表里,新聞媒介與特定文化有著不可分離的聯系,這種聯系較為復雜隱蔽,可以說,特定的文化傳統主要是作為某種精神潛流、精神疊印滲入媒體的肌理之中。
中華民族長期形成的文化價值觀,總體表現可歸納為:追求群體價值、群體的生存和群體的利益。群體和集體的發展以及個人為群體、集體的奉獻是中國文化價值最高利益和美德。中國文化對人的評判標準主要就是道德體系所規定的標準,在文化價值觀中,人的主體思想、文化觀念把道德作為社會文化價值觀中第一性尺度和最主要的價值尺度。中國文化的價值體系的構成,依次為道德觀、政治觀、哲學與宗教觀,中國的儒學強調道德與政治的完美統一,倫理道德是一切觀念的核心。在中國文化中引導社會文化價值取向的社會階層和群體,主要是歷史上的愛國人物、舍身取義的人物、民族英雄、忠孝人物等等,這些人物起著凝聚民族文化的作用,也成為中國人的楷模。
二、國際新聞傳播的文化策略
1.致力于構建全球公眾領域,體現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觀念
德國社會學家哈貝馬斯在1999年提出的公共領域理論,認為公共領域是一個獨立于政府和經濟力量,致力于理性討論,可為公民所用并接受公民審查的領域。公共輿論就產生于公眾領域。公共領域的理想化境界應該是信息的平民化、討論的公開化以及相對于利益集團和政府的獨立性。在市場化達到條件下,國際媒體從一個信息傳播的公共領域開始轉變為一個商業化和娛樂化的領域,所代表的利益集團主要是以資本主義為主導的跨國傳媒公司及其投資者。
公共領域理論對于國際新聞傳播中的國際媒體的作用及其影響是很有益處的,尤其對一些世界性問題的討論(如人權、環境、戰爭、男女不平等和不同民族之間的交流)可以形成一定的共識。公共領域內的世界性問題,與國際受眾的心理期待有著共同的交集。我們應該肯定,人類存在著共性,不論文化背景如何不同,人性中仍然有相通的層面,否則整個人類社會就根本無法互相了解。正是因為人類有著共同的興趣,人們才會關心他人的生活以及整個人類的進步,人們才能懷著興趣和同情閱讀關于生存狀況、社會問題的新聞報道。當然,人類興趣可以分為三種類別,即全球性的普遍興趣、區域性的特殊興趣、時間性的熱點興趣。一些全球性共同面臨的問題一一人口膨脹問題、人類生存環境問題、社會貧富懸殊問題、人際道德關系問題、社會治安問題、人口老齡化問題、青年婦女兒童問題、以及婚姻家庭問題等等,都是令世人關心、注目的普遍問題。有關這些內容的新聞報道,很容易引起受眾的興趣。
2.致力于在華人輿論圈里樹立起權威
傳播論學派的創始人,德國史學家格雷布內爾,用“文化圈”來概括文化現象,認為世界有6一s個單個和獨立的“文化圈”,其中每一個“文化圈”是由一定數量(5一20個)的文化因素構成的。而文化因素則包括物質文化形式、社會生活和精神文化的某些現象。這些文化因素的不同組合形成了不同文化的特質。凡是相同的文化現象,不論在什么地方,格雷布內爾都宣布它們屬于某一個文化圈,因而也起源于某一個中心。“文化圈”理論與文化地理學也有密切的關系。文化地理學作為人文地理學的分支學科,是在20世紀初經過美國地理學家C.O.索爾和他的學生們的努力而獨立出來的。在文化地理學家們看來,千姿百態的文化環境和文化景觀既在時間上延續,形成一個個特定的文化時代,同時又隨時在地球上占據各自的空間,構成不同的文化區域。這種文化區域是根據一定的經濟體系、社會組織、行為系統、宗教信仰、人種語言等文化現象的差別而劃分的。
例如,世界上可以劃分出阿拉伯文化區、中國文化區、歐洲文化區、印度文化區等。當然,文化區域劃分的標準是相對的,實際上難以找到一條符合地理、文化雙重含義的界線。文化是超越疆界的,我們似乎可以領悟那種被我們認為屬于中國的、美國的或英國的難以捉摸的東西。正是這些觀念和價值,為文化間的差異提供了基礎,足以把一種文化與另一種文化區別開來。
結束語:
盡管從我國國際新聞的歷史發展軌跡看,我國在國際新聞傳播事業上已取得巨大成績。但從整體效果講,我國國際新聞傳播的發展仍然不能適應不斷變化的國際形勢的需要。中國的聲音在國際新聞傳播中還較弱,中國的聲音還不足以抗拒來自西方的強勢,“西強我弱”的局面還十分明顯。中國國際新聞影響力相對較弱,主要表現為其影響的范圍還是本土文化圈,并沒有能有效的滲透到世界范圍內。
參考文獻:
[1]荀偉.芻議國際新聞編譯的跨文化交際方式[J].新聞傳播,2014,(02):233.
作者簡介:李天翼(2000.04.08—)女,漢族,河北省石家莊,河北省正中實驗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