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刺繡文化博大精深,臺州刺繡更是驚鴻一瞥,是我國歷史文化最重要的一個分支。它具有的審美價值,民族特色,藝術價值和文化價值與現代文化相互融合,在國際上成為一個亮點。延續它的文明,需要我們的共同努力。
關鍵詞:臺州刺繡;歷史文明;古今融合;國際聲譽
歷代繡女用繽紛的絲線繡制出一幅幅美麗的圖案,使刺繡成為中國歷史長河中的一朵奇葩。豐富的紋飾,吉祥的寓意,既傾注了繡女的一腔熱忱,也表達了繡女的呼聲。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審美觀也在不斷進步,具有悠久歷史傳統的刺繡藝術愈來愈被人們所重視和喜愛,傳統刺繡藝術再次煥發出勃勃生機,在人們生活的各個方面都不斷被使用,尤其是服飾品設計和居室裝飾品設計中,更是隨處可見其身影。 刺繡本身就是清閑貞靜,動靜有法,針針線線述說著繡女的恬淡與憂思,她們優雅的倩影或在花繃前,或依欄憑眺,含蓄、隱蔽的神情透著極其強烈的女性氣息。 一扇扇繡屏,充盈著女性的溫香艷玉,游走著女性的自然之靈。一針一線有母親的關懷和親吻,一針一線有情人的相思和哀嘆,一針一線更有對美好生活的憧景和祝愿。 刺繡是母愛、情愛與敬愛的象征符號。唐朝詩人孟郊的詩中,曾有“萱草生堂階,游子行天涯;慈親依堂門,不見萱草花。”的句,意思是游子要遠游求學的候,須在北堂種植萱草花,以減輕母親思子之情,所以此花又稱“忘憂草”。《詩經》云:“焉得諼(萱)草,言樹之背。”意思是說憂思不能自遣,故種此花玩味,以解憂排思。在古代,繡女刺繡萱草,表達了母親的憂思。
臺州刺繡的發起,與本地傳統的生活習俗息息相關。臺州刺繡作為豐富多彩的中國民間工藝技術的一種,既得中國刺繡工藝技術之精髓,又具有濃郁的臺州地域之文化特色,是全國重點保護的28個繡種之一。2007年,臺州刺繡被列入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為避免臺州刺繡逐步走向消亡,臺州市繡都服飾有限公司近三十年來一直堅持走“臺州刺繡”產業化之路,將傳統刺繡工藝和絲綢文化與日常生活用品有機結合,對刺繡作品進行批量生產來滿足廣大消費者的需要。以傳承保護“臺州刺繡”為己任,將傳統文化和東西方時尚元素有機結合,繡都將臺州刺繡非遺項目與現代生活相融合、相協調,生產手工刺繡絲巾、圍巾、睡衣、睡袍等具有濃郁臺州地域特色的“臺州刺繡”系列絲綢服飾產品,促進了臺州刺繡產業的發展。目前,臺州刺繡從業人員老齡化,臺州刺繡面臨后繼無人的窘境。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活化”,要做到“走進來”、“走出去”。
近幾年,我們多次舉辦刺繡體驗活動,成立名家工作室,帶徒授藝,通過“傳、幫、帶”的互動方式,吸引廣大刺繡愛好者。2016年,舉辦了“繡都杯·刺繡大賽”,分專業組和業余組,近200名繡娘們一較高下、大秀技藝,吸引了眾多村民前來觀看。并通過當地電視臺、報紙等媒體進行報道。選拔了優秀的刺繡人才加入到公司刺繡隊伍。2016年11月,協助國家廣電總局與臺灣中視合作拍攝《天下作坊-臺州刺繡》,在兩岸四地(大陸、中國臺灣、香港、澳門)播放,傳播弘揚臺州刺繡文化,此紀錄片獲兩岸四地影響力紀錄片。2017年8月,中國傳媒大學數十名學生來臺州進行暑期實踐,我們開展了“絲途繡旅-中國傳媒大學非遺青年遇見臺州刺繡”絲綢刺繡體驗活動,并在網易平臺、騰訊臺州等進行網絡直播,吸引了十六萬余觀眾參與觀看學習。我們致力于將臺州刺繡引入中小學、技校課堂,培養臺州刺繡后備人才。
為保護中國刺繡傳統文化,近三十年來,我們遍訪全國各地,收藏了近萬件刺繡精品。2015年,創辦了臺州府城刺繡博物館,以免費對外開放的形式展示中國刺繡文化。在臺州市博物館舉辦“繡都藏繡-廖春妹收藏刺繡藝術展”,也參與到美國、臺灣等地的文化交流活動,希望通過多方面的努力,使得博物館的藏與展得以發揚,提升“臺州刺繡”在現代社會中的地位,近一步傳播中華民族文化。如今,通過博物館、公司團隊、院校等多平臺、多渠道的推廣,臺州刺繡的傳播產生了可喜的變化。
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可以涵養一個城市、一個國家的歷史記憶和文化肌理,從而樹立文化自信。“活化”非物質文化遺產,即是讓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當代人的生活,使人們能夠在與傳統文化的對話中學到知識、豐富心靈。筆者通過臺州刺繡非物質文化遺產“活化”路徑的探究與實踐,深感沒有歷史,就沒有未來。唯有將傳承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當作終身奮斗的事業,不斷學習和探索,拓展非物質文化遺產“活化”的渠道和途徑,努力讓臺州刺繡非物質文化遺產活在當下,繼續繁榮到將來。
早在《尚書·虞書》中就有所記載:“以五采彰施于五色,作服(衣服),汝明。”這就是中國古代有名的天子袞冕十二章服制度。刺繡工藝在中國歷史中的源遠流長和經久不衰,在當代,刺繡作為一種優秀的傳統民族藝術,由于其具有很強的裝飾審美價值,備受大眾青睞,在服飾或家居裝飾中皆隨處可見其蹤跡。 現代刺繡從完成手法上大致可分為傳統手工刺繡和機繡兩大類。傳統手工刺繡因其生動、質樸、靈活的表現手法及繁復絢麗的色彩搭配,在美學價值上遠高于機繡,尤其是有些技法嫻熟高雅的手工刺繡作品更常被作為珍品收藏。傳統刺繡作為一種歷史悠久的手工藝,其中凝聚著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蘊,展現著濃厚的中華文化與民族特色,也曾在歷史舞臺上廣受歡迎和推崇,吸引了無數國外友人的目光。然而,歷史在發展,時代在變更,現代科技與經濟形式的發展都使得刺繡這門傳統手工藝面臨著新的生存問題。傳統刺繡中的傳統文化正在遭受沖擊,特別是市場經濟的侵襲,更使得傳統刺繡文化走向岌岌可危的邊緣。傳統民族文化能否得到保護和發展是一個未知數,當前刺繡品已經偏離了傳統,傳統刺繡工藝發展逐漸走向落寞。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機器技術代替了手工技術,傳統的刺繡手工藝正在逐漸減少。現代人缺少手工刺繡的耐力與學習興趣,而且現代年輕人更多受到各種時尚文化、外來文化的影響,這些文化吸引了大部分青年群體,刺繡這一傳統文化工藝則被擱置在一旁。現代人不是忙于生活,就是奔波于工作,更是無暇顧及傳統刺繡藝術的魅力,使得從事這一行業的人才不斷減少,傳統刺繡藝術的傳承與發展令人擔憂。機器織繡代替了手工刺繡。傳統刺繡都是手工完成的,然而,手工工藝具有復雜繁瑣、費時費力等特點,它需要人有足夠的耐心,隨著繡花機器的誕生,機器刺繡代替了手工刺繡。雖然這在某種意義上說是對人力的解放,但是其中的傳統文化性藝術卻逐漸衰竭,機器刺繡使得刺繡的藝術傳統慢慢變淡。 在服飾品設計中,不管是服裝設計還是鞋包等飾品設計,刺繡正發揮著自身作為傳統藝術的巨大魅力,在現代服飾品設計中成為亮點的視覺表現。對于傳統刺繡藝術這塊瑰寶,人們也正在努力發掘其深在潛能,使其蘊藏的經濟與藝術價值得以體現。
臺州刺繡這項傳統手工藝,不僅彰顯出獨具魅力的藝術價值與文化價值,同時也具有一定的實用價值。不同的地域文化打造了不同的刺繡風格,創造出了不同的刺繡藝術,這些藝術形式都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瑰寶,彰顯著華夏文明的光輝。我國是一個多地域、多民族的大國,不同的地域、民族都有著其自身的刺繡風格。然而,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這種傳統的手工業文明逐漸被拋擲一邊,刺繡的傳統藝術文化已經被人們淡忘,開始朝著商業化方向發展,現代發達的科學技術正在向傳統的手工文明發出挑戰,如何有效保護中國傳統刺繡文化遺產,使傳統民族文化得到發揚,是一個值得深入探究的問題。 傳統刺繡藝術要想順利存活下來,能夠被廣大民族人民理解、接受就要具有與時俱進的發展精神,要不斷地發展與創新,以便同時代的發展相融合。隨著時代的變化、經濟與社會的發展,刺繡手工品一方面要在實際功能與審美藝術方面發展創新,不斷開拓新的功能與價值,要體現出其經濟價值;同時也要使其內在的文化風韻與精神內涵得以彰顯和傳承,這樣才能展現民族特色,增加文化創意的經濟價值。
參考文獻:
[1]《詩經》 《尚書·虞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