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云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教育事業(yè),把教育擺在優(yōu)先發(fā)展的戰(zhàn)略位置——“立德樹人”“改革創(chuàng)新”“促進公平”“提高質量”……一個個關鍵詞繪就一幅砥礪前行,讓人民滿意、人人出彩的中國教育畫卷。那么,關注每個孩子的成長,是每一位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
每個孩子都是一顆花的種子,只不過每個人的花期不同。有的花,一開始就會很燦爛地綻放,有的花,需要漫長的等待。相信是花,都有自己的花期。細心地呵護每一朵花,慢慢地看著他長大,陪著他沐浴陽光風雨,這何嘗不是一種幸福。相信孩子,靜等花開。也許這粒種子永遠不會開花,因為他是參天大樹。
永遠責怪孩子犯錯誤,每個孩子都在犯錯中體味生命的況味,尋找生命的方向。哪一個人不是在錯誤中不斷長大呢?沒有錯誤會有今天的我們嗎?而把別人的孩子當做自己的孩子,就是指老師要有足夠的耐心,不要放棄,更不要挖苦。
每次開學沒幾天,就聽到很多老師抱怨,我班有幾個孩子“跟不上”,上課怎么不積極,作業(yè)怎么不認真。作為同事間的交流和抱怨,無可厚非,老師也是人,也有情緒,可以理解。但是這些字眼不能對著孩子們說。
大部分情況下,孩子不能達到老師的期望值,很有可能是老師講解不到位、課堂設計不夠精巧激不起他的興趣,亦或是學生狀態(tài)不佳、思想越位等多方面的原因引起的,但不能簡單粗暴地給他們扣上“錯”的帽子。
還是那個詞——心平氣和,允許孩子犯錯,你的心態(tài)也會改變。當然,心態(tài)是一回事,慢孩子也確實存在,注意,是慢,不是錯。只是開竅稍晚點,在班上影響了及格率、優(yōu)秀率等。接手心的班級,每個孩子在我這里都一樣,都是一個全新的起點。孩子的潛意識很重要,你說他笨,說他差,他真的認為自己無藥可救了,然后自暴自棄,當前應實施賞識教育,它能挖掘人的潛能,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學生成績落后,不見得就是不用功,它有可能是有學習方法問題,這就要老師去引導。有時也可能是與學生家庭等外部因素有關,甚至與學校的教育教學有著直接的關系,將板子一味打在學生身上,無疑是可笑的。老師一味地批評、指責最終會壓制他們的學習積極性,讓孩子們產生消極的情緒。這種“打擊原則”,通過“評差”,將“差生”的帽子硬性戴到一部分學生身上,你要花數(shù)倍的精力去拉他往前走,可往往收效甚微,然后陷入惡性循環(huán)。
我對家長這樣說,除了告訴家長我的教育理念,其實也是希望家長能站在我的戰(zhàn)線上來。老師面對四十多個孩子,都不說“錯”,面對你自己的孩子,你又怎么忍心說出口?有些家長經常會跟老師抱怨:“老師,我家孩子字寫得太難看了,成績太差了,怎么辦呀?你看看別的孩子多懂事、聰明……”家長的心情我完全可以理解,我也相信他們的話絕對無意傷害自己的孩子,但如果這些話原封不動地傳入孩子耳中,孩子會做何感想?還有動力,還有斗志嗎?
《怎樣說孩子才會聽,怎樣聽孩子才肯說》一書中提到:你希望孩子成什么樣就怎么說。“這個字的橫要寫長”代替“這個字太難看了。”“你努力了,所以你在進步。”“某某同學的學習方法值得你借鑒,你也可以像他一樣出色。”……你的正面引導越具體,越豐富,孩子跟上的腳步會越快。
面對孩子的學習,我們誰都無法超然,面對孩子的成績,我們誰都脫不了“俗”。生存壓力,競爭殘酷,讓我們心氣浮燥,急功近利。我們會認為,如果是爭氣的孩子,成績就應該好。其實不然,孩子在學校總感到困難,大多是由于老師教授的方式與孩子的學習方式不一樣。當孩子學習遇到困難,沒有考好時,我們總認為孩子就是不爭氣,就是沒出息。既然,學習不好,那我們家長憑什么給你好臉色,憑什么給你好心情,憑什么給你愛,憑什么……
多年以來,我一直在為那些分數(shù)暫時不高,成績暫時不好的孩子奔走,呼號,我一直在引導和提醒我身邊的每一個成年人“不要說孩子差。”不要憑孩子的一時跟不上就打擊他;不要憑幾次考試就斷定孩子不是學習的料;不要因孩子成長中的種種不如意,就心灰意懶,更不要因孩子沒有達到自己的要求,而對孩子喪失信心和希望。
歷史的腳步永不停歇,而中國教育的每一步前行,必將帶給人民對美好生活更為真切的獲得感和自信心,不要對孩子說錯,記住這句話,和老師們、家長們共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