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專利場上的角逐,是一場關于權利要求的文字游戲,無論是在授權、確權的過程,還是在侵權訴訟中,權利要求始終是當之無愧的主角。在授權、確權和侵權過程,怎么去合理解釋權利要求一直是對立雙方永恒不變的焦點。在專利法體系中涉及到權利要求解釋的條款有兩條,分別是專利法第26條第四款與第59條。本文主要討論專利法第26條第四款與第59條的具體適用環境。
關鍵詞:專利法;權利要求
首先,我們來看一則案例,該案例來自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高行終字第211號 。在該案中專利權人2003年01月22日授權公告的、名稱為“板式換熱器”的94192808.X號發明專利權被江蘇寶得換熱設備有限公司請求無效,在專利無效審理過程,專利復審委依據原專利法(即2001版專利法)第26條第4款之規定,即權利要求書應當以說明書為依據,說明要求專利保護的范圍,宣告涉案專利全部無效。在上述案件中,專利復審委、一審法院和二審法院對權利要求的解釋并沒有涉及到第59條的權利要求的解釋規則。那么上述人主張利用第59條在無效程序中解釋權利要求是否屬于適用條款錯誤呢。
一、從專利法的體系上來考量
專利法一共八章。這八章解決的與專利相關的問題各不相同,每一章都有自己獨特的價值。我們不能輕易的、模糊的對這些條款進行移花接木,使立法目的錯誤偏移立法者所指的方向。在專利授權過程對權利要求書的解釋應當適用第三章專利的申請中第26條第4款的規定。無效程序其本質是對授權程序的一種矯正,其因具有三方的參與比只有兩方參與的專利審查天然的更加公平和公正。既然是起矯正作用,適用的規則也應該相同,那么專利無效程序中對權利的解釋自然而然是依據專利法第26條第4款。專利法第59條歸屬在第七章專利的保護框架中,可以看出立法者的意思,即在專利侵權訴訟中,法官應當依照這一條來合理確定專利這一無形財產的合理邊界,進而判定被控侵權方是否踏入此邊界,構成專利侵權行為。
二、從權利要求是否已經固定的角度來看
在專利授權確權程序中,權利要求還沒完成和固定,專利的邊界還處于在搭建或修葺的過程中。權利要求保護的范圍處于動態調整中,其權利要求的方案是本領域技術人員從說明書中公開的內容得出或者概況出的技術方案,依據就是專利法第26條第4款。對此,我們可以舉一生動的例子來說明,說明書公開的內容就如申請人提供的磚,申請人用這些磚來砌成圍墻,圈出自己的保護領域。無論申請人怎么設計圍墻的形狀,來擴大保護領域,必須受制于磚的數量。
適用第59條時,權利要求所尋求的那個真正的保護范圍已經固定了,只是利用59條去把這個范圍毫厘不差的描繪在世人面前。如果適用59條來評價授權確權中的權利要求,就好像用一根沒有刻度的尺子去衡量一堵變化不定的墻,得到的只有主觀的估算,得不到客觀準確的結果。雖然在專利局的審查過程中,權利要求的含義受到相同資料的影響,但核準前所采取的權利要求解釋標準與執法程序中的標準有些許不同。簡言之,在執法過程的權利要求的解釋必須使專利權的范圍明確且清楚。而在審查階段,權利要求范圍仍在形成發展中,該過程常常需要專利申請人修正或變動其發明的定義[1]。
三、解釋規則的不同
在授權確權過程中,為了保證權利人所尋求的保護范圍等于其對現有技術作出的貢獻。根據專利審查指南[2]第二部分第二章規定,對權利要求的解釋一般是所屬技術領域通常的含義,采用通常的含義在授權確權程序中有兩種考慮,第一,為了避免申請人尋求與其貢獻不匹配的保護范圍,采用通常的含義能夠利用新穎性和創造性來限制的保護范圍不恰當的擴張。第二,申請人有機會通過修改可以限制其含義,縮小保護范圍。
與我國相似的,美國專利審查指南中對權利要求的解釋是這樣的描述的:
The Patent and Trademark Offce(“PTO”)determines the scope of claims in patent applications not solely on the basis of the claim language,but upon giving claims their broadest reasonable construction “in light of the specifcation as it would be interpreted by one of ordinary skill in the art”[3]。表明美國在專利審查中對權利要求采用的是“最廣義的合理解釋”。
我們在來看看歐洲的專利審查指南關于權利要求的解釋是怎么規定:
專利法59條的解釋是一種事后解釋,如同上文所述,是在專利權固定后對其進行的解釋的。根據2009年最高院發布的審理侵犯專利權糾紛案件應用法律的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三條規定人民法院對于權利要求,可以運用說明書及附圖、權利要求書中的相關權利要求、專利審查檔案進行解釋。說明書對權利要求用語有特別界定的,從其特別界定。
以上述方法仍不能明確權利要求含義的,可以結合工具書、教科書等公知文獻以及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的通常理解進行解釋。我們可以看出兩者的差異,利用26條4款進行解釋過程如下圖:
利用第59條進行解釋的過程如下圖:
從上面兩個圖可以看出,兩者解釋規則是不一樣的,在不考慮特別含義的情況上,兩者的順序是相反的。所以在不同的程序中應該是使用與其相應的解釋條款,若錯亂使用,必然會導致截然不同的結果。
結論
回到上述案例中,一審和二審法院認為密封裝置、密封區、密封件分別具有不同的含義,密封裝置是密封件的上位概念,而密封區是一個位置概念。在第一密封區和第二密封區內均有相應的密封裝置存在,二者是彼此獨立的兩個密封區,這是從本領域一般含義出發進行解釋的。在機械工程手冊(第二版)機械零部件設計卷中有如下定義:密封件與密封循環保護系統構成工業密封裝置(簡稱密封),因此在本領域中密封裝置的概念比密封件要大,密封件是指一般用來進行密封作用的零部件[4],例如密封環,密封墊片。
所以在本領域一般含義上密封裝置是密封件的上位概念,這個判斷是正確的。以上解釋符合專利法第26條4款的解釋規則,由于無效程序屬于授權確權程序,在這種程序中適用第26條4款是正確的,是符合立法目的。而專利權人在上述狀中利用59條來進行解釋,認為所述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基于對說明書及附圖的理解將會認為密封裝置等同于密封件,除了“密封裝置位于第一密封區”以外,密封裝置還可位于第二密封區。忽略了授權確權的程序性質,錯誤的適用的解釋條款,屬于適用法律錯誤。當然根據錯誤的解釋條款解釋出來的結果當然也錯誤的,是不會被接受。
參考文獻:
[1]美國專利法 知識產權出版 2011-1-1出版
[2]專利審查指南 知識產權出版 2010-1-1出版
[3] MPEP-2100 Claim Interpretation
[4]機械密封實用技術 機械工業出版社 2001-8-1 出版
作者簡介:吳世川(1988.07-)男,籍貫:重慶,學歷:本科,職位:知識產權管理,職稱:專利工程師,研究方向:知識產權。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