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建
摘要:作為無產階級的意識形態,馬克思主義必須謀求掌握最廣大人民群眾,獲得最廣泛的認同,才能獲得持久的生命力。在這個前提下,求得理論結晶盡可能的被群眾深刻掌握,內化為群眾的精神信仰是知識分子的使命擔當,而在理論生產與理論成果之間,知識分子的現實性思維就是理論工作的根本旨趣。
關鍵詞:大眾化;理論工作者;自由
理論在任何時代都必須超前于實踐一步,而又只能是一步,才能讓“身后”的“實踐”可以對標緊跟,這種時空狀態正是“理論”和“實踐”的合理的存在狀態。因此從這個意義上,理論的主體是知識分子,實踐的主體是人民群眾,承載著理論大眾化使命的知識分子是人民群眾獲得自身解放的最可成功的幫手,這也是知識分子最大的使命,所以,知識分子必須首先在思想的遨游中獲得精神自由,把自己從“詭辯”論者的偏狹之中解脫出來。
一、知識分子首先解放的是自己
行動的自由首先來源于精神自由,意志自由,在自覺了的自由意志支配下,才可能實現行動自由。對理論大眾化的理解的偏頗可能造成一種壓迫性的教條主義困境,將馬克思主義作為一種固定的成形的態,一種成形了的結構,它的大眾化就是力圖讓大眾去適應用這種成形的結構,從而被動的產生相應的思想認知和行為邏輯。而馬克思主義真理性恰恰在于不力圖構建一種固定的理論形態,它在于把人的主體性實踐作為自己的發展起點,為每個普通人民群眾的實踐提供理性根據,在此基礎上給“人的解放”以價值指引。從這意義上說,馬克思主義天然應該成為人民群眾思想認識的一部分,只在于它要從幕后走向前臺,這個過程就是理論的實現過程。這個實現過程需要人的實踐覺醒,知識分子首先解放的是思想,因為他們可能不視實際的生產勞動為生存手段,即便在生命威脅之前,也不過多的依賴于生產勞動。而勞動群眾首先需要解放的是自己的肉體,只有把肉體從生產勞動以維持生存的狀態中解放出來,理論才能重開閘門,從他們的思想的幕后流向精神現實的前臺。
二、知識分子的使命擔當
馬克思主義始終認為,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社會關系各個方面的綜合則組成社會的經濟基礎,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從事生產的人是生產力中最革命、最活躍的因素,當然人這種最革命、最活躍的因素不僅僅直接體現在生產力的范疇上,而且相應的體現在生產關系、經濟基礎、上層建筑和與上層建筑相適應的社會意識等范疇的方方面面。而體制機制則是社會上層建筑的有機組成部分。體制機制靠人來確立完善,也要靠人來遵循或變革。所以從根本上說,人決定體制機制。體制機制一旦確立就會對經濟基礎和生產力產生反作用,其中當然包括人,這種反作用在一定條件下可能起決定作用。[1]
人民群眾是占大多數的,但正如馬克思在《國際工人協會成立宣言》中所說“工人們所具備的一個成功因素就是人數眾多;但是只有當群眾組織起來并為知識所指導時,人數眾多才能起決定勝負的作用?!盵2]在生產力還不足夠發達的情況下,廣大基層群眾的對自己境況的認識僅僅限制在個人領域里的,這是他們普遍所受教育程度偏低所決定的,知識分子的作用就是要讓以工人群眾為主導的無產階級認識到自身就是社會的物質本質,以此才能造就出人民群眾的主人翁意識,由被動勞動轉換成為能動的實踐,如此才能煥發出巨大的創造力。只有當群眾切實意識到自己的權利所在,才能進一步意識到自己是整個社會的物質本質所在,以此才能逐步認清馬克思主義是真正為自身利益而存在的學問、理論,才能建立起對馬克思主義的真正信仰,如此才能激發其能動的實踐熱情。歷史已經證明,普通群眾和知識分子的“心臟”與“頭腦”的關系的結成只有一個目的,那就是人類的解放,二者只有結成這樣的伙伴關系,理論才能更好的掌握群眾。“實際上,而且對實踐的唯物主義者即共產主義者來說,全部問題都在于使現存的世界革命化,實際的反對并改變現存的事物。”[3]這就表明,理論家的使命定位就是理論得以實現的核心要素。恩格斯說:“如果我們有哲學家和我們一起思考,有工人和我們一起為我們的事業奮斗,那么世界上還有什么力量能阻擋我們前進呢?”[4]。只有這樣的力量才能使“哲學”消滅無產階級,才能使哲學“實現”自身,才能將“彼岸世界”的美好變為“此岸世界”的自在。只有馬克思主義理論家真正都具有了“階級情懷”,并切實履行使命,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才能獲得現實生命力。
三、知識分子的現實性旨趣
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是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理論前提,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是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是馬克思主義掌握中國的理論家的過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過程是馬克思主義掌握人民大眾的過程。因此,理論家和人民大眾的關系,是理論家以自身為手段去實現人民大眾的理論自覺的目的的關系,除此之外,理論家應再沒有更加有意義的關系了,這種關系正是馬克思所說的“人的解放的…心臟…與大腦的關系。”[5]克思主義把實現人的自由自覺的個性的發展作為其根本宗旨,履行這一宗旨的根本路徑就是確立現實性思維,用現實的人或現實的生活作為理論家的思維基礎。我們應該發揚的是“真理大討論”時期的理論風格,1978年“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最終提出,并不在于其具有的是認識論的意義,它構成的恰恰是一個存在論的命題,它的真正成就在于打破了“兩個凡是”的禁錮,“唯書”“唯上”的思維方式,確立起了一種面向現實作為邏輯發生點的現實性思維,正是這樣一種思維方式的確立,才掀起了改革開放的浪潮。誠然,現實性思維的形成不是易事,它不是產生于書齋和課堂的,它只能累積于人民群眾的現實生活經驗之上,這不是靠短時間的“調研”所能達成的。有豐富的與人民群眾的直接的現實生活經驗,及時獲得當下亟待解決的問題,才能生成鮮活的現實性思維。
參考文獻:
[1]李慎明,陳之驊.居安思危 蘇共亡黨20年的思考[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年,第23頁.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06-607頁.
[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5頁.
[4]《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595頁.
[5]《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6頁.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