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的《行政復議法》于1999年10月1日起施行。那么,行政復議制度的內涵與性質如何?我國行政復議制度建設的現狀如何?又應當怎樣去完善?基于以上問題,本文對我國學者在行政復議制度領域所開展的研究與成果進行概要綜述。
關鍵詞:行政復議;制度;研究;綜述
按照我國的法律部門分類,行政復議法可以歸為行政法一類。我國行政復議制度的研究在近年來出現了一大批優秀的學術成果,在研究領域、研究方法以及研究深度等方面都得到了巨大的發展。本文將按照主題對我國行政復議制度研究的全貌進行概括介紹,力求點面兼顧,重點突出。
一、有關我國行政復議性質的學說及述評
我國的《行政復議法》頒布實施之前,就有大量的學者看到了準確理解行政復議性質的重要性,因而,學者們在探討行政復議制度的任何一個問題的時候,總要考慮到行政復議的性質問題。但是學這么在行政復議究竟是具有怎樣的性質這一個問題上,觀點并不統一。概括起來看,一種觀點是“行政說”,該觀點主張將行政復議看成一種純行政性的活動,屬于行政執法的范疇,表現為國家行政機關按照行政職權或者行政上下級的監督關系,直接地、單方地行使行政職權,是一種具體行政行為。第二種觀點是“行政司法說”,該觀點認為行政復議是一種行政司法活動。該觀點可再細分為“偏行政活動”與“偏司法活動”兩種小觀點。其中,主張“偏行政活動”者認為行政復議是具有一定司法性的行政活動;主張“偏司法活動”者認為,行政復議是一種準司法活動。第三種觀點是“司法說”,該觀點認為行政復議就其內容而言是司法活動,因為行政復議是解決行政糾紛的活動,而解決糾紛的活動具有司法性質,或者把行政復議視為形式上的行政行為,實質上的司法行為。因此,楊海坤就曾說過(2000)“一部分同志,尤其是行政機關工作人員更偏向認為行政復議是完全的行政行為,可以按照一般的具體行政行為的要求處理。”而另一部分學者仍主張司法說,比如劉恒在其著作《行政救濟制度研究》(1998)中指出,行政復議程序一方面具有行政程序的特征,另一方面也具有司法程序的特征,因而屬于一種“準司法”程序。而應松年(2002)也認為行政復議是行政機關的一種準司法活動,因而具有行政與司法的雙重屬性。此外,還有一部分學者,比如熊文釗在其所著的《現代行政法原理》(2000)一書中認為,行政復議是一種特殊的行政行為,是行政主體行使行政裁判權的一種行政裁判行為。葉必豐(2003)則認為,從實質上來看,行政復議是具有一定司法性的行政監督行為。但是,占據主流的觀點仍是大多數學者所主張的行政復議兼具行政與司法的部分特征,楊海坤(2000)對此有過以下表述“就復議的主體、結果而言,表明其行政性質;就復議的性質與程序看,又具有明顯的司法性。”
二、關于實現行政復議與行政訴訟程序銜接的研究
既然二者之間存在著密切的聯系,因而,如何實現二者程序的幼小銜接,也成為學者們關注的重要焦點。
章志遠(2005)通過對我國行政復議與行政訴訟程序的研究后指出,二者在銜接關系的設置方面缺乏統一標準,不僅無助于行政糾紛的及時化解和當事人合法權益的有效維護,甚至還會引發行政權與司法權的相互侵蝕。他對域外主要國家的立法情況做了考察后指出,盡管各國對此存在較大差別,并呈現出三種各具特色的模式,但設置標準的明確、設置目標的正當、司法與行政優勢的發揮以及司法最終原則的保障是各國制度演進所表現出的共性規律。我國應當在借鑒域外模式經驗的基礎上,逐步取消復議終局型,重新設定復議前置型,嚴格限定逕行起訴型,并大力推行自由選擇型。
李煜興、談玲(2006)認為,行政復議和行政訴訟是行政法上兩種基本的救濟制度和糾紛解決機制。他們也對世界主要國家的法制實踐進行了考察,總結出在二者銜接關系上主要存在復議前置與自由選擇兩種基本模式。他們認為我國實定法所規定的銜接類型紛繁復雜,在行政復議與行政訴訟銜接關系設置上存在不足。要做好兩種救濟機制的銜接配合,二位學者提出了如下對策:一是應當遵循司法最終解決原則,取消行政終局裁判權,加強司法對行政的監督審查;二是應當確立以自由選擇為原則、復議前置為例外的復議與訴訟銜接關系模式;三是應當順應行政法治發展趨勢,將特殊類型行政行為納入行政和司法審查范圍。
顧磊君(2013)對我國現行行政復議與行政訴訟程序銜接的現有基本類型進行了總結,認為我國《行政訴訟法》確立了以當事人自由選擇為原則,行政復議前置是例外的程序銜接模式。進而指出了該模式存在的缺陷,一是程序銜接模式設計標準模糊,基本沒有規律可循;二是現行程序銜接關系的設計導致司法權和行政權相互侵蝕;三是程序銜接的模式設計無法保障公民合法權益的維護,影響制度功能的實現。他通過對美國、德國、日本、法國等國家立法模式的考察,提出了完善我國立法模式,做好二者程序銜接的建議。
三、綜述總結
通過對以上問題的綜述,可以得知:一方面,我國學者非常關注行政訴訟與行政復議問題,在性質、關系、銜接領域都展開了深入研究;另一方面,學者們還存在著認識上的不同,在一些問題上還存在著爭論。但是,大家一致認可的一點是,從實現二者的效力方面而言,必須要實現二者在程序、實體等諸方面的有效銜接,這也是未來該領域研究的主要方向。
參考文獻:
[1]楊海坤.跨入21世紀的中國行政法學[M].北京:中國人事出版社,2000:530.
[2]劉恒.行政救濟制度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17.
[3]應松年.依法行政十講[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2:197.
[4]熊文釗.現代行政法原理[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347.
[5]葉必豐.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276.
[6]楊海坤.跨入21世紀的中國行政法學[M].北京:中國人事出版社,2000:53.
[7]喬曉陽.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復議法釋解[M].北京:中國言實出版社
作者簡介:王榮(1979.08.27)女,單位:山西省司法學校,研究方向:法學,籍貫:山西臨猗。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