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朝峰?沈秋娜
摘要:大學生就業倫理是大學生在就業過程中應該遵守的道德規范和道德準則。高等院校的科研手段與教學手段也越來越先進,向著現代化、智能化、信息化的方向不斷進步著,大學生就業創業倫理觀問題凸顯出來,本論文主要追問就業倫理合理性,梳理出主要觀點。
關鍵詞:倫理;就業倫理;功利;誠信
倫理,是人倫道德的簡稱,“倫”是輩、類的意思,是一種關系,“理”是道理、規則的意思。因此,從字面上來理解,倫理就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以及處理這些關系的原則、準則。它有兩層含義,倫理首先反應的是一種社會關系,其次才是處理這些關系的規則。
一、大學生就業創業倫理追問
從總體上來看,大學生就業倫理的主流是積極向上的,能夠做到理性擇業,但在求職就業的過程中也存在一定的取舍困境。
第一,面對利益時,利益重要還是責任重要?
大學生自我價值的實現與社會價值的實現應該是統一的,在充滿了競爭與淘汰的當今社會中,大學生不僅面臨著較大的就業壓力和各種不良誘惑 。當社會需求與個人需求之間出現分歧時,大學生就業選擇就陷入了追求自我價值與追求社會價值的矛盾之中有些大學生就業倫理意識比較淡薄,片面地追求個人利 益,不考慮自己的社會責任和義務。
第二,面對功利時,選擇標準是什么?
相當一部分大學生受到社會世俗觀念尤其是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等消極思想的影響,導致擇業價值觀扭曲,把就業單位所能夠帶來的眼前物質利益作為就業求職的評判標準,過于講求實惠,價值取向呈現功利化特點,把為人民服務放在最后。絕大部分的畢業生表示最希望到政府機關部門和學 校等事業單位工作,其次是待遇高的外資企業。
第三,面對社會時,還要不要講誠信?
在市場經濟轉軌時期,誠信這一中華 民族的傳統美德受到了極大沖擊。時下的大學生人才市場上,不僅有知識與智慧,而且還要有誠信。市場經濟對傳統誠信觀的沖擊,在微觀上表現為個人 與企業信用缺失,在宏觀層上,表現為社會普遍存在“失信”現象 。
第四,面對德與智時,德重要還是智重要?
學校教育“重智輕德”,就業倫理也同樣受到擠壓,高校有責任有義務對大學生進行系統的就業倫理教育,使其認識到遵守就業市場秩序,優化就業市場環境,在大學生就業越來越受到關注的今天,有些學餃沒有把就業倫理教育作為就業指導和就業工作的重點,沒有對擇業觀,就業觀以及就業道德和就業倫理等德育方面提出要求。
第五,面對理想與現實悖論時,應然與實然如何取舍?
道德選擇是人的自由自覺的活動,不是強制的。在大學生就業倫理表現的實然狀態中,大學生、高校和企業依據自己的道德標準作出了自己的取舍,呈現出我們前面分析的大學生就業倫理的實然狀態。這顯然是與我們追求的大學生就業倫理的應然目標是悖離的。
二、大學生就業創業倫理觀的具體內容
2l世紀是人才競爭的世紀,能否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關系到社會主義中國的前途和命運,關系到社會主義事業的興衰成敗。就業倫理觀包括下列8方面。
1.誠信觀。誠信是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是市場活動主體必須遵守的道德準則。誠信對大學生的重要性不僅體現在日常生活中,更進一步來講,是體現在大學生日后的求職和就業及未來的職業生涯中。個人信用將表現得越來越重要,是大學生實現自我價值、人生價值和社會價值的重要保障。
2.理想信念觀。“理想信念是指導大學生生活、工作和學習的巨大精神力量,是大學生就業倫理觀形成的思想基礎。”大學生在面臨社會發展新形勢的狀況下,更應該堅定共產主義理想,為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將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作為自己的人生目的,把社會理想和個人理想結合起來,從而實現自己的社會價值。
3.義利觀。義利觀是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具體體現,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人們十分關注的熱點話題,同時也是大學生就業倫理教育的重要內容。大學生在擇業時,向“錢”看的現象十分普遍。義利觀教育可以引導大學生在求職就業過程中,形成“義利統一”“先義后利”的價值觀。
4.集體主義觀。“集體主義是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道德的基本原則。”大學生在擇業時,通常把個人利益置于其他利益之上,不愿到祖國缺少人才但條件相對艱苦的地方去。所以要在大學生就業倫理教育中再次強調集體主義教育的重要性,引導大學生正確處理國家、集體和個人三者間的關系。在必要時,能夠做到個人的就業意愿服從于國家和集體的需要。
5.職業道德觀。大學生就業倫理教育中的職業道德教育主要是要引導大學生樹立職業平等意識,正確看待各行各業不同分工的工作形式,不將工作分為三六九等,有在自己平凡的崗位上兢兢業業、努力奮斗的工作熱情,并能自覺遵守所在工作崗位的職業道德。
6.社會責任觀。要加強社會責任教育,積極引導大學生正確面對就業競爭,樹立公平競爭的觀念,采取正當的競爭手段積極投身于激烈的就業競爭中去。在就業過程中,高校不僅要重視對大學生就業倫理的教育和規范,而且要重視其自身及其工作人員的道德完善和道德義務的承擔。
7.創業觀。創業教育包括創業意識,創業精神,創業知識,創業能力,創業心理品質。”高等學校開展創業教育,就是要進行創業理想信念教育,轉變就業觀念,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引導學生積極創業,將自主創業作為實現就業的新方向,將自己的知識、專業技能和興趣特長相結合,將自己的需要、興趣、理想同社會需要結合在一起,創造出新的就業崗位,實現就業的同時也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
參考文獻:
[1]羅國杰.倫理學[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246-268.
[2]王妍. 當代大學生就業創業特點、現狀與路徑探析[J]. 現代經濟信息,2017,(07):21-22.
[3]賀軍生. 大學生就業倫理的實然和應然思考[J]. 勞動保障世界,2017,(11):12-13.
[4]李程錦,陳曉斌. 大學生就業倫理的缺失與重構[J]. 繼續教育研究,2014,(01):106-108
基金項目:中國職業技術教育學會第四屆理事會科研規劃項目 2016-2017年度一般課題“基于智能化、項目化、平臺化特征的就業創業能力培養雙子模式研究”(課題編號:201619Y21)
作者簡介:
李朝峰(1965.10)男,哲學碩士,講師,廣東嶺南職業技術學院,思政部教師;
沈秋娜(1982-)女,廣東嶺南職業技術學院思政部,講師,碩士,思想政治理論教學方向。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