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鑫鵬 楊宏濤
【摘 要】當前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斷發展,社會資源與保障力量也逐步雄厚,為軍隊車輛器材軍民融合保障提供條件。所以在現代化背景下,我們必須有效應用社會資源切實走好強軍建國之路,構建通用車輛系統軍民融合保障發展模式,才是當前我軍在未來發展時期亟待解決的重點問題。
【關鍵詞】車輛器材;維修保障;軍民融合
隨著我國科學技術的進步以及軍事思想的變革,裝備軍民融合維修保障成為了世界裝備維修保障的重要發展趨勢,車輛裝備是部隊作戰指揮與保障等各項任務的實施平臺,以及住院組成部分,也是實施軍民融合維修保障的重要基礎。根據當前我國軍隊車輛裝備維修現狀本從以下幾方面分析,積極探索出一條軍民融合且軍地協同的車輛裝備保障道路進一步促進我軍車輛裝備可持續發展。
一、軍民融合車輛器材保障必要性
當前世界各國高新技術不斷發展,由于局部戰爭具有地域不確定性與爆發突然性、火力打擊高精度以及巨大的破壞性等各類特點,這就需要車輛器材社會保障能夠快速高效形成反應敏捷的保障體系。
由于高技術戰爭的高消耗,要求后勤保障必須緊緊依賴于國民經濟后勤保障,也成為了戰爭打擊中的重點目標。所以應當增強后勤的生存以及再生能力,加強后勤建設,應當充分重視后勤保障潛力,可以以社會為依托形成軍民融合后勤體制。
由于近幾年發生的幾場大戰爭,例如科索沃戰爭與海灣戰爭、伊拉克戰爭的相關事件都能夠證明,高技術戰爭是協同的立體戰爭,所以必須構建裝備保障力量,才能能夠有效促進軍隊和地方的有效協同發展,既有裝備也有供應力量,才能夠促進軍民融合。
二、軍民融合式車輛器材保障面臨的主要問題
(一)缺乏高權威的組織領導體制
軍民融合保障體系是將軍隊的裝備保障融入經濟發展中,應用社會保障資源,為軍隊發展提供裝備保障,所以裝備保障行為主體也有一定的變化,由軍隊轉化為國家,由軍隊轉換為地方,所以組織領導能力也超出了軍隊的原始范疇。軍隊與裝備機關無權也無能力獨立組織領導社會各部門的裝備保障,應當有領導調控軍地雙方,但是當前我國并未構建此類組織領導體制,也缺乏對軍民融合保障的領導與籌劃。
(二)未構建健全順暢的運行機制
軍民融合保障需要高度權威的組織領導體制,以及相關配套企業關系,順暢的運行體制,即使我國軍人有戰爭的優良傳統,以及人民支援的成功經驗,但是我國市場經濟的逐步發展,軍隊裝備保障對于地方的支援需求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傳統的運行機制以及經驗做法難以滿足并完全適應軍民融合的發展需求,必須構建相應的運行機制予以保障。但是目前錢我軍民融合發展中缺乏健全的地方保障力量組織體制一個像動員和訓練共建機制,制約著軍民融合,所以必須加快構建配套運行。
三、實施軍民融合車輛器材保障對策
(一)構建軍民融合保障組織領導體制,實現軍地互動
軍民融合式保障是地方與軍隊、國家的整體行為,所以應當明確三者的互相關系以及職能定位,根據國家抓調控,軍隊抓需求,地方抓落實的原則,在國家的領導下建立軍民一體且職責明確、上下配合和關系順暢的領導體系,才能夠形成雙方互動且軍地齊轉共抓的發展局面。國家必須搞好調控,由于軍民融合保障屬于國家行為,國家是最高的,組織者也是領導者,構建軍民結合的保障體系,應當依靠國家機關的權威性,通過強有力的調控,將軍民融合裝備保障體系融入到社會經濟發展規劃中,同時制定軍民融合保障的方針與政策、法規以及各項計劃,明確劃分軍地雙方的職責以及組織內容,并下達軍民融合的建設目的以及具體任務,才能夠有效實現并調控軍民融合保障實施。
從軍隊角度而言,軍隊機關是軍方組織的領導者,所以軍民融合保障活動應當充分現自身的價值根據軍隊建設以及裝備保障需求,盡可能的考慮保障資源與條件,對軍隊保障需求進行總體規劃以及科學論證,能夠對居民通用的設施建設以及保障裝備、儲備體系與后備力量等予以相應的要求,才能夠促使軍民融合式保障可持續發展。
地方必須抓好落實工作,要想實現軍民融合保障發展,就必須緊密依托地方以及相關系統和單位,地方政府是軍民融合裝備保障的組織者,也是領導者,應當結合國家的法律法規以及總體規劃、軍隊的建設需求以及裝備保障等積極踴躍的參加軍民融合的保障任務,以及具體單位明確建設要求與項目提供政策與優惠支持,切實抓好保障力量建設,貫徹落實軍民融合保障任務。
(二)統籌協調軍地雙方利益,促進軍地共贏
要想提高軍民融合保障效率,提高軍事效益和經濟效益,就應當充分體現國家整體利益,加強軍地雙方的有效互動,在市場經濟多元發展的形勢下,實行軍地融合保障,應當兼顧雙方利益的同時在總體規劃與政策法規規上通盤考慮。應當切實考慮到軍隊的保障需求以及自身的經濟發展情況,通過平衡合理的調配雙方利益,確保雙方共贏,有助于推動軍地融合保障的發展動力,也能夠促進軍地融合可持續發展。可以對軍民通用的設施建設以及保障裝備等進行合理利用,實現軍民兩利,并且加強對軍民保障裝備的研制以及通用裝備的貫徹落實,切實將居民保障設施應用于國家經濟建設中,加強軍事需求以及地方經濟發展的有效結合,才能夠推動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
同時地方建設項目必須結合國防的具體要求,并且予以經濟補償與軍隊裝備保障相關的地方建設,應當充分考慮軍隊發展需求,并且嚴格根據國防要求予以規范落實為軍隊保障和戰時應急創造條件,同時也應當加強對軍事需要附加項目的經費投入,這一點可以做到企業與國家共同分擔,并且予以經濟補償。由于大部分大中型的裝備建設能夠實現軍地共建以及軍民兼容,所以應當加強兩方協調,對于雙方共同需要,企業功能相通的裝備和建設項目,必須以統一規劃和共同投資,才能夠兼顧雙方共同使用,確保戰時能夠全力保障軍隊裝備有效實用。有助于減少重復建設,提高經費的使用效率。
(三)統籌規劃現役與后備力量,實現軍地協調發展
加強長輩與后輩結合的保障力量體系,走精兵之路是世界各軍隊發展的必然趨勢,近幾年我國軍隊進一步加強了裝備后備保障力量,但是缺乏應有的力度以及重視程度,所以必須改變傳統的發展傾向,加強常備與后備保障力量的協同發展,能夠科學同加強力量建設,例如根據科學合理的規定確保后備保障力量,予以適度規模,根據骨干在軍主體在民的發展思路,分析戰時的保障需求,明確常備與后備的力量規模,確保兩者比例適中且協同發展。在發展過程中應當兼顧各方的保障力量,并建設綜合配套體系,由于當前我國的軍隊后備保障力量主要是后備保障力量規模小,保障力量種類與層次結構并未合理,所以應當根據未來的發展需求,充分優化后備保障力量結構,并且統籌兼顧后備保障力量的配套建設。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我們能夠看出,實行軍民融合保障由于其關系復雜且管理多頭,具有較強的政策性以及法律法規依賴性較強,對于此類現狀必須構建軍民融合保障組織領導體系,加強軍地雙方利益的有效共贏,實現雙方互動。通過統籌并規劃現役與后備力量,能夠完善軍民融合保障體系,確保軍地協同發展。
【參考文獻】
[1]部隊修理與驗收技術條件[M].北京:兵工出版社,2017.
[2]深入實施軍民融合裝備發展戰略努力開創裝備保障新局面[M].解放軍報,2017-04-16(2).
[3]劉棟、高崎.裝備維修器材保障業務軍民融合決策研究[M].石家莊軍械工程學院,2016-2-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