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北高寒高鐵陳寶林攝
黑龍江省位于雄雞版圖的最頂端,昂首向東方。這里擁有澎湃的江河、連綿的青山、富饒美麗的平原,以及筑起大國糧倉、挺起工業脊梁、鑄就偉大精神的人民力量。在共和國建設和發展的歷史上,黑龍江向國家輸送了大量的糧食、石油、木材、煤炭,為國家建設作出了巨大貢獻。一個“大”字,寫盡了黑龍江的優勢與輝煌。
龍江糧熟,天下豐足。全省糧食總產量實現“十四連豐”,糧食產量、糧食商品量均連續5年位居全國第一,昔日的黑土地已經變成現代化機械化的中華“大糧倉”。
伴隨著東北老工業基地的全面振興,黑龍江人搶抓機遇,把握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轉方式調結構,實施“五大規劃”,抓好十大重點產業,一批具有牽動力的大項目孕育而生。以科技創新為引領,著力建設工業強省,大力振興實體經濟,經歷過徘徊和落寞的老工業基地,如今潛能激發,活力迸涌。
邊陲變中心、末梢變前沿。作為東北亞幾何中心、連接歐亞的重要樞紐和主通道、中國向北開放的重要窗口,黑龍江主動融入國家“一帶一路”建設大局,構建以對俄為主、西通歐洲東出海的對外開放大格局。2017年1~11月,黑龍江省進出口總值突破1100億元人民幣,比2016年同期增長20.1%;對俄進出口總值675.2億元,占同期全省進出口總值的58.2%。3800萬龍江兒女,正奮力書寫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龍江篇章。
昔日龍江貢獻巨大,今日龍江生機盎然,未來龍江更加美好。站在新的起點上,黑龍江將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牢牢把握“一條新路子、兩個全面、三長三短、四個堅持、五個要發展”總體要求,銳意進取、埋頭苦干。我們相信,黑龍江過去的輝煌只是序言,在新時代的史詩當中,以大氣磅礴之勢向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奮力前行的龍江人民,定將書寫更為壯美的新龍江發展篇章。

哈爾濱電機廠生產車間 蘇強/攝
作為我國重要的老工業基地,黑龍江擁有強大的傳統產業,經過幾十年的建設與發展,已形成了以裝備、石化、能源、食品等支柱產業為代表的傳統優勢產業。面對傳統產業集中負向拉動的嚴峻挑戰,黑龍江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堅持轉方式調結構,做好改造升級“老字號”、深度開發“原字號”、培育壯大“新字號”的“三篇大文章”,優化產業結構、加快重點產業項目建設,全省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7.1%,2017年1~10月,省重點產業項目完成投資581.2億元,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2.4%。
“老字號”重塑“振興之梁”
緊緊抓住國家加快制造強國建設的重大機遇,對接落實 《中國制造2025》,積極發展黑龍江高端裝備制造業,圍繞黑龍江有基礎和競爭優勢的17個細分行業,做優做強電力、航空航天、軌道交通、海洋工程等先進裝備制造業,提升重大技術裝備自主化和核心技術與關鍵零部件研發制造水平,支持實施重點技術裝備首臺套項目,支持黑龍江裝備制造企業走出去,推進黑龍江裝備“裝備中國”、走向世界,重新煥發“黑龍江制造”的競爭力和影響力。
“原字號”筑牢“振興之基”
能源、裝備、石化、食品四大支柱產業,是黑龍江振興發展的基礎和優勢。圍繞自然資源、發展基礎、后發競爭“三大優勢”和結構性、資源性、體制性“三大短板”,創新升級產業鏈價值鏈,提高資源精深加工比重,增強市場競爭力。按照“油頭化尾”“煤頭電尾”“煤頭化尾”“糧頭食尾”“農頭工尾”的要求,大力發展石化、煤化、玉米大豆等糧食深加工、食品加工、北方藥材加工、秸稈綜合利用、石墨等礦產資源深加工等項目。
“新字號”轉換“振興之能”
目前,黑龍江擁有戰略性新興產業規上企業325家,大力發展“大智移云”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航空航天、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建設生物醫藥、云計算、石墨新材料、機器人、重型數控機床等產業集群,一大批龍江“新字號”正在逐漸壯大。

金色稻田 張傳文/攝
黑龍江擁有世界三大黑土帶之一,是我國最重要的商品糧基地和糧食戰略后備基地,肩負著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重任,被譽為維護國家糧食安全的“壓艙石”。黑龍江堅持把抓好“糧頭食尾”“農頭工尾”作為發展現代農業的重要內容,深入實施“兩大平原”現代農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穩步推進玉米收儲制度改革,農業“三減”面積持續擴大,綠色食品產業蓬勃發展,畜牧業發展較快,農業結構不斷優化,全省農業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95.9%。2017年,黑龍江糧食生產再奪好收成,品質、收益均好于上年,實現“十四連豐”,在現代農業發展上勇立潮頭。
——家庭農場(大戶)發展到10.9萬個;
——農民合作社達到8萬多家;
——國家級現代化農業示范區17個;
——綠色有機食品認證面積發展到7600萬畝;
——現代農機合作社達到1359個。
浩瀚的林海、蜿蜒的河流、廣袤的草原、璀璨的湖泊……良好的生態環境已經成為黑龍江享譽全國的綠色名片。習近平總書記在黑龍江省考察時指出,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黑龍江的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黑龍江省把保障國家生態安全作為重大使命,堅決扛起生態環境保護政治責任,以踐行綠色發展理念為切入點,依托整體性生態化優勢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做大做強綠色生態農業,向生態要紅利、向綠色要發展,奮力書寫“生態保護優先”和綠色生態產業富省惠民的幸福篇章。

美麗興安 陳寶林/攝

綏牡高速穆棱河大橋
黑龍江,既在中國最北,也在中國最東,這里擁有2900多公里邊境線,15個邊境口岸,水路交通連起祖國腹地與遙遠的歐洲,聚攏東北亞商機,黑龍江主動對接國家“一帶一路”倡議,加快形成對外開放新格局,積極參與“中蒙俄經濟走廊”建設,著力打造我國向北開放的重要窗口,建設黑龍江自由貿易試驗區、沿邊重點開發開放試驗區、跨境經濟合作區、面向歐亞物流樞紐區,構建以對俄為主、西通歐洲東出海的對外開放大格局。
無論是沿邊鐵路的串點成線,到跨國運輸體系的初步形成,再到搭建水陸空立體式互動開放格局,一個四通八達的立體交通網不斷延伸。
“一軸兩環一邊”的全省鐵路網新格局加快推進。一軸:和內蒙古聯手打通滿洲里經齊齊哈爾、哈爾濱到綏芬河的高速鐵路,形成1500公里對俄開放帶;兩環:建成哈牡、哈佳、牡佳快速鐵路,形成“哈牡雞七雙佳哈”快速鐵路東環線,“哈大齊北綏哈”鐵路西環線,形成哈大齊一小時經濟圈,哈佳牡兩小時經濟圈,哈爾濱至四煤城三小時經濟圈;一邊:將2981公里對俄邊境線上的舊有路段改造提速、串聯貫通口岸連接線,形成一條總長3000公里左右、時速120公里左右的完整沿邊鐵路。
“三橋一島一道一港”,黑河黑龍江大橋于2016年底正式開工,預計2019年建成,屆時將和同江鐵路大橋、東寧口岸大橋形成扇形的對俄開放格局。黑瞎子島口岸建設工程、與俄羅斯濱海1號國際大通道、符拉迪沃斯托克港的對接互動工作也緊鑼密鼓開展。
哈爾濱國際機場改建一期工程T2航站樓即將投用,建三江、五大連池支線機場建成投入運營。黑龍江省內民用運輸機場已達13個,省內機場群、航線網絡已成規模。
黑龍江瞄準科技創新不放松,發揮科技教育優勢,從全省80多所高校、700余家科研機構“掘金”,向高新技術成果轉化要發展。如今,一項項來自高校、院所的科研成果,通過技術創新、大眾創業,轉化為一件件新產品,為黑龍江現代產業體系提供科技支撐。
黨的十八大以來,全省累計開展成果專題對接活動1000多場次,推動省內落地轉化3000多項,技術合同成交金額連續五年突破百億元大關。爭取國家科技計劃項目5300余項和經費支持50余億元,全省專利申請量年均增長27.5%。2014年底實施“千戶科技型企業三年行動計劃”以來,通過轉變觀念、梳理成果、成立公司、進行孵化、與資本市場合作,全省新注冊科技型企業7419家,主營業務收入500萬元以上的1304家,全省97家新三板掛牌企業。
著力破解制約黑龍江發展的機制體制障礙,強化頂層設計,不斷增強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放管服”改革扎實推進,營商環境不斷優化。

哈工大機器人技術與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研制的高性能仿人型假手 蘭銳/攝
——連續十輪清理共取消下放行政權力942項,取消占比76%;行政審批精簡率為66.7%、行政權力精簡率為71.2%。
——在全國率先開展了全面清理規范行政權力中介服務工作。
——在全國四個試點省份中先行實施個體工商戶營業執照和稅務登記證“兩證整合”登記制度改革。
——在全國有立法權的城市中率先取消自設行政審批事項。
——在全國率先實施“四證合一、一照一碼”登記制度改革。
人才推動創新,創新驅動發展。繼2015年3月,黑龍江省委、省政府出臺被稱為人才新政黃金20條的《關于建立集聚人才體制機制激勵人才創新創業若干政策的意見》后,2016年7月又出臺《貫徹落實〈關于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的實施意見》,省直部門和各地也相繼出臺配套文件130多個。2017年更是黑龍江省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人才政策密集落地的一年。一年來,全省認真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貫徹落實省第十二次黨代會和省委十二屆二次全會做出的決策部署,深入實施人才強省戰略,在深化改革中破解人才發展體制機制障礙。截止到目前,我省擁有“千人計劃”專家67人,長江學者83人,兩院院士41人,國家“萬人計劃”入選者68人(第一、二批),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39人。一系列人才新政聚焦發展需求、回應人才期盼,使黑龍江在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上按動“快進鍵”。
5200多名留學歸國人員紛至沓來,670多名來自全球各地的院士專家助力產業項目建設,79項重大科技成果摘得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等各類大獎,2000多項科技成果轉化落地……干事有平臺,創業有空間,發展有出路,一系列人才新政的出臺使越來越多人才歸巢反哺,黑龍江人才“高地”正在生成。
黑龍江擁有深厚的文化底蘊,黑龍江人亦充滿強大的文化自信。以公民文明素質提升為著力點,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以加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為立足點,推動全省文化大發展大繁榮;以創新發展文化產業為支撐點,推動文化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發展新優勢……無論從公共文化的大量投入到文化惠民工程的扎實推進,還是群眾文化強烈的獲得感到基層文化面貌的明顯改善,黑龍江正在大步向文化強省邁進!近五年,黑龍江省文化事業大發展、大繁榮!
——廣泛開展“弘揚核心價值觀、傳承龍江優秀精神”主題教育實踐活動,匯聚社會向上向善正能量。
——加大公共文化投入,累計投入39.7億元。
——開展“百館千站送文化下基層”活動,每年送輔導、送培訓、送演出、送圖書、送數字資源5000余場次,直接受惠群眾超過100萬人次。
——全省88家博物館 (紀念館)、106家公共圖書館、148家文化館(群眾藝術館)和900家鄉鎮綜合文化站全部實現免費開放。
——全省文化產業增加值已經超過500億元,是東北三省第一個躋身“500億+”俱樂部的省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