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哈爾濱市委的安排,我掛職深圳羅湖區,任職區委副書記。兩個多月來,在與深圳的同志們朝夕相處中,身臨其境感受深圳,收獲不小。
初到深圳,最突出、最難忘的就是她的務實和高效。“喊破嗓子不如甩開膀子”,深圳人很少干形勢大于內容、華而不實的事情。印象里羅湖的會議少而短,書記、區長經常一起坐下來開專題會,誰的事兒誰來研究,涉及到誰誰參加,而不是一件事兒,政府先開常務會研究一遍,再拿到常委會上研究一遍。“基層砍掉腦袋,中層砍掉屁股,上層砍掉手腳”,這是羅湖區的方法論。基層砍掉腦袋,就是上級研究清楚、定下來的事情,基層不要研究了,就是抓落實;中層砍掉屁股,就是中層領導,別總在辦公室待著,遇到事情要到基層解決,需要開會就開現場會、開短會;上層砍掉手腳,就是已經決策了的事情,具體操作過程中上級不要再指手劃腳了,要只問結果不問過程,結果要是有問題,督查就上。我看過一個材料,講羅湖區的三級督辦制度,牽頭部門是一級催辦;一級催辦不能解決問題的就上升到區委、區政府督查室進行二級督辦,二級督辦連著日常考核;經過二級督辦還沒有解決的問題,就通過督查系統自動轉到監察局,進行三級查辦。這種督辦制度非常嚴厲,非常務實,給干部的壓力非常大。
我們是10月16日到的深圳。黨的十九大剛一閉幕,廣東省第一時間就召開全省大會進行傳達貫徹,深圳各個區都設了視頻分會場,社區干部必須參加。全省大會一直開到社區,深圳的效率可見一斑。接下來馬不停蹄的就是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在這方面深圳的“高效”體現得淋漓盡致,而且都是在實打實的工作中運用和貫徹。深圳第五次榮膺全國文明城市稱號的消息一見報,下面就配發評論,“一座城市的努力每個市民的榮耀”。由此,我深深感到,習近平總書記講的“干在實處走在前列”,既是物質的,也是精神的;既是方法論,更是一種善作善成、追求卓越的精神狀態。

相信很多人都有一種誤區,市場經濟更發達的廣東,可能在講政治上沒有那么嚴格。這次到深圳掛職學習,徹底顛覆了我的舊有認識。發達地區講政治是一種更高層次、更深入的講政治。
黨的十九大閉幕第二天,深圳的大街小巷包括電梯里,甚至是剛出機場的高速路兩側位置最好的廣告牌上,全都是十九大的宣傳標語。現在深圳干部研究工作,言必稱十九大報告怎么說的,我們該怎么落,一點兒不走樣,一點兒不糊弄,什么叫又紅又專,深圳就是又紅又專,這也有力地證明,計劃多一點兒還是市場多一點兒的確不是姓資姓社的分水嶺。
深圳給人另一個印象深刻的地方,是干部特別敢謀劃大事。所謂兵位帥謀,在這里可以隨時找到生動的事例。來深圳之前,就聽說一件事,深圳市政府、莫斯科國立羅蒙諾索夫大學和北京理工大學三方在深圳合作開辦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學。而且,這所學校是在兩國元首見證下簽訂的諒解備忘錄,2017年9月,雙方副總理出席了開學典禮。當初聽說這件事時還想過,為什么與俄羅斯的合作辦學舍近求遠放在深圳,這么高規格的辦學模式要是落在哈爾濱該有多好。接觸深圳、了解深圳之后才感到,在謀劃事情上,無論視野和站位,我們都還有較大差距,敢想敢干、想到干到,是深圳從上到下表現出的一種氣質和特點。比如,唱遍中華大地的歌曲《走進新時代》就是羅湖區委宣傳部根據當時的形勢需要謀劃、研究、創作、推介的。
對比羅湖,哈南有新中國最早的工廠,有黑龍江最大、最集中的現代產業園區,有全世界唯一有實物證據的日本二戰罪證遺址,資源稟賦非常好,但我們在謀劃大事上確實有差距,缺少做就第一、干就驚人的勇氣、魄力、擔當、情懷。
深圳各種商會、協會特別多,幾乎每個企業家背后都有一個民間組織。這些商會、協會定期組織活動,開展論壇,發布信息,會員們互通有無。由此,想到我們的招商工作,要避免急功近利的低效率的招商,而應該把更多精力和時間放在與企業家交朋友上,真正交下一個企業家朋友,通過企業家的牽線搭橋,就會獲得更多企業家背后的商會、協會資源,從而以誠信做好服務。
從政府到企業,深圳都表現出一種對人才的極度渴望。我到深圳報到那天,羅湖區委組織部長匆匆見了我一面說馬上要去哈爾濱,到哈工大招人才。以前就發生過政府出去挖的這些人才還沒落地,又被深圳企業搶走的現象。這種尋覓人才的速度、力度讓人嘆服。
深圳的同志給我講了一個故事:上海崛起的時候,全國都在唱衰深圳。這時,報紙發表了一篇文章《深圳仍然在前進》,很多人以為是體制外的人寫的,當市委書記在一次會議上聽說作者是機關一名副處級干部時,在會上就當場表態,要把這名干部火速提拔到副局級崗位上來。當然,這位同志是一邊考核提拔副局級,一邊補副處到正處的考核手續。如今,這位70后北大經濟學院畢業生已經是正局級干部了。這個例子充分說明,深圳在有些方面確實很大膽,包括人才使用,充滿了開拓創新、不拘一格的銳氣。
2017年是深圳市“互聯網+人才”元年,中國目前最權威且唯一的“國際人才大數據中心”項目已經在深圳啟動。為確保“把人才聚攏來、作用發揮好”,政府又出臺了《關于促進人才優先發展的若干措施》。深圳還在全國首創“舉薦制”選拔青年創新創業人才,在全國引起較大關注。
人才是最寶貴的資源。對于人口少、經濟活躍度相對不高的哈南工業新城來說,如何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是哈爾濱經開區和平房區委、區政府的重要課題。要靠產業留人,也要靠待遇留人。作為后發展地區,要吸引和留住人才,必須付出發達地區幾倍的努力。
羅湖區成立于1979年10月,是深圳第一區。如果說深圳是改革的起點,那么羅湖就是改革的原點。改革開放前三十年的深圳高度是在羅湖創造的,但當其他城區飛速發展、整個深圳在拉開骨架的時候,羅湖卻面臨著土地開發殆盡、基礎設施老化、業態老化、干部心態和思想老化的突出問題,優質企業紛紛外遷,都說羅湖不行了,成了深圳的包袱。在最艱難的時候,羅湖的干部群眾向改革要出路,幾屆區委區政府都把改革作為擺脫困境、再生發展的突破口。羅湖首先在民生上打出樣板,從醫改下手,2015年羅湖率先啟動了以行政區(功能區)為單元的醫療機構集團化改革。改革分三步走:第一步,整合區屬5家醫院和23家社康中心,成立唯一法人的羅湖醫院集團;第二步,做強社康中心;第三步,對醫保基金管理方式進行突破性改革,由“保疾病”轉變為“保健康”。2017年,深圳已全面推廣了羅湖模式,全市已有8個區共建立了11家基層醫療集團。2017年9月份,國務院醫改辦在深圳召開了全國醫聯體建設現場推進會,向全國推廣了羅湖經驗。
針對區域狹窄、人口密度大、發展無空間的嚴峻形勢,羅湖創造性地提出了城市更新的理念。所謂城市更新,就是中心城市的征拆,補充新業態。羅湖的東門步行街一帶,以萬象城為中心的蔡屋圍地區,原來小商小販特別多,發展沒空間,形象不好,臟亂差。通過城市更新,羅湖集約開發建設蔡屋圍金融核心和高端商業“密集發展區”,打造代表深圳形象的地標建筑群,建設深圳的“曼哈頓”,這一做法得到廣東省委、深圳市委的高度評價。羅湖也借勢造勢,提出未來深圳市區內發展空間最大的高科技產業帶——大梧桐新興產業帶的概念和規劃,這里未來將釋放超過1000萬平方米大體量、成片區的產業空間。羅湖的再生奇跡充分說明,改革創新是城市發展的唯一出路,不改革不創新躺在功勞簿上,曾經風光無限也會面臨凋零,只有敢闖敢為先,想到就辦到,才是深圳奇跡的原動力。
哈南地區多年來大上工業項目,服務業發展不足,消費拉動不夠,面臨著必須加快結構調整步伐的壓力。要實現哈南的振興發展,實現再造哈爾濱工業的發展目標,必須向改革要出路,這也是唯一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