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國家新一輪東北振興戰略的部署,黑龍江與廣東兩省開展對口合作,我有幸成為第一批到廣東掛職的成員。自2017年9月14日到東莞市任副市長一職,在掛職近三個月的時間里,我走訪了一百五十多家企業,對東莞在改革開放、創新驅動、經濟轉型、發展高新技術等方面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如何借鑒東莞的經驗來推動牡丹江跨越發展,成為我此次掛職中主要思考的問題。
東莞市位于廣東南部珠江口東岸,北接廣州,南接深圳,區位優勢突出。改革開放之初,通過“三來一補”拉開了東莞制造業的序幕。近四十年的發展,東莞已經成為國際制造名城。
東莞經濟發達,發展質量優良,改革開放以來,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5.7%。2016年,東莞生產總值達6827.67億元,總量居全國城市第20位,三次產業增加值構成為0.3:46.5:53.2。全口徑財政收入1600億元,一般預算內公共財政收入524億元,稅收2000億元,稅收占財政收入比重為81%。市場主體100萬戶,規上工業企業5800家。規上工業增加值、高端制造和高技術增加值占規上增加值的比重為50%和40%,超千億級企業兩家。院士工作站21家,上市企業45家。全球20%的智能手機出自東莞,高新技術企業達3000家,R&D投入占GDP比重為2.5%。
東莞的快速發展,也帶來了公共服務滯后等問題。由于當初發展沒有做好土地規劃、城市規劃和環境評價,致使70%的建筑沒有合法手續,70%水域受污染。公共衛生、教育機構嚴重不足,教育只能滿足戶籍人口需要,800萬人口的城市只有8所三甲醫院。交通干線雖多,但由于各鎮街各自為戰,車輛迅速增長,高峰時間堵車嚴重,這些都是東莞需要破解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短板。

李德喜(前排左二)在東莞市牛墩鎮調研
現在的東莞集聚高端電子通訊業,每個鎮街都有幾十家加工企業,聚集眾多智能研發中心和大批高端人才,產業轉型升級也基本完成。東莞借助香港、深圳、廣州高科技企業的溢出效應正在成為全球高端制造名城,這些我們很難做到。因此探尋東莞的發展歷程,總結東莞創造的好經驗、好做法,才能進一步開展雙方經濟、社會、文化等多方面的合作。
學習東莞敢為天下先的創新精神。1978年8月,在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之前,我國第一家“三來一補”企業太平手袋廠在東莞開業了。1980年,東莞開始集資建設我國第一條收費高速公路。2000年,東莞實施第二次產業革命,由勞動密集型產業向技術密集型產業轉型,大力發展IT產業,全球的計算機產品都集中在東莞生產。與此同時,東莞市委、市政府開始謀劃松山湖高新技術產業園區,通過BT方式建設基礎設施。經過近二十年的努力,松山湖現在已成為廣深創新走廊十個創新平臺之一。集聚了以華為研發中心為代表的眾多智能研發機構,以及華為手機制造基地等大量的高端研發機構加工基地項目,GDP達300多億元,稅收達100多億元。
學習東莞國際化開放視野和強烈的市場意識。東莞始終注重全球市場的開發。外貿進出口總額已達1.1萬億元,在全國城市居前五位。在與大嶺山家具協會座談,探討是否可以在牡丹江建設家具產業園時,企業家們首先最關心的是日、韓、俄羅斯遠東和我國東北等地區的市場情況,其次才是產業配套和要素供給。與唯美陶瓷會談時,企業最先考慮的也是市場開發的問題,提出如果在東北建廠關鍵問題在于市場需求不足,同時俄羅斯海參崴物流通道的穩定性影響全球市場通達。
學習東莞搶占機遇強烈的憂患意識。從1978年至今,東莞經歷了“三來一補”小企業,到勞動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轉變,全球95%的IT產品可以在東莞配齊。從全面工業化制造,向智能化制造挺進,每次轉型都抓住機遇,科學謀劃實現成功轉型,成為國際制造名城,站在更高起點謀劃更好發展。2016年,東莞市開展了“東莞突圍”的大調研,基于對形勢的判斷和城市發展階段性的把握,提出了十大行動計劃,特別是核心技術研發能力和大型企業的穩定性與成長性都有很大的提升。在智能手機如日中天的當下,全球出貨量占20%的東莞,積極引進清華紫光、中國散裂中子源項目,不斷拓展高端技術的競爭領域。
學習東莞依法行政和誠信意識。在向市場經濟的轉變中,政府部門制定出臺相關規定和扶持政策,每一項政策出臺后都通過多種形式做到全方位的解讀,使企業快速理解。在政府誠信方面給我感受最深的是,東莞曾有70%的建筑沒有合法手續,但東莞尊重歷史,對于這部分建筑視為合法,在動拆遷時按合法標準補償,并積極向上爭取政策,探索合法化的路徑。松山湖園區開發歷經了二十多年,無論主要領導如何更換,松山湖的規劃和發展方向都沒有變,真正踐行一個藍圖繪到底的務實精神。
怎么做?是我在掛職期間思考最多的也是最難的問題。現階段,牡丹江與東莞在產業發展方面已經不能同日而語,但我們必須改變這種落后局面才能提升城市競爭力。
在產業發展方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全力做好“三篇大文章”。緊緊依靠“老字號”,改造升級存量,承接珠三角、長三角和京津冀產業轉移,堅持沒有落后產業只有落后技術的理念。大膽承接傳統產業,在轉移過程中通過智能方式提升傳統產業技術水平。深度開發“原字號”,充分利用資源優勢做強產業,用市場方式做強農業、旅游,用先進的“互聯網+”方式推動產品營銷,充分發揮自身的價值鏈,進而做強產業鏈。在壯大“新字號”方面,當下人工智能在長三角、珠三角已形成濃厚氛圍和產業鏈配套,機會已經很少。難道我們真的沒有出路了嗎?通過參加深圳高交會和東莞的智博會,我發現了商機。5G智能手機的機殼必須是玻璃和陶瓷,而模具的材料必須是石墨。牡丹江是高嶺土、黑泥和石墨的產地。我們要抓住機遇,在牡丹江生產智能手機機殼,然后再逐步配套。
在推進產業發展方面,提升政府的服務意識。產業發展,環境很重要。堅持企業優先的理念。東莞市早晚高峰期車流很大也很擁堵,卻依然不對貨車限行。土地開發已超過47%,仍然確定兩個紅線,一個是生態紅線,一個是工業用地紅線,這是絕不能突破的。東莞受深圳和廣州高房價的影響,均價已經達2萬/平方米,但是房地產用地不能擠占工業用地。產業發展,政商關系很重要。要真正建立“親”“清”的政商關系,敢于接觸企業家。牡丹江市要繼續堅持每個月請企業增幅前十名的企業家座談的傳統,多接觸了解企業困難及時化解矛盾。產業發展,人才培養很關鍵。要加大培養力度,充分利用牡丹江高校多、學科全的優勢,培養本地的創新和創業人才。同時,廣泛開展與哈工大、哈工程等高校和科研機構合作,引入科研機構和創新團隊,高薪聘請高端人才逐步形成高端產業氛圍。
龍粵合作對于黑龍江振興發展是很好的機遇,我們要抓住機遇借勢發力,高效精準對接,放下身價真心合作,化解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借助東莞市場、理念、資金、產業優勢,通過共建產業園方式發展壯大牡丹江的產業。同時,發揮牡丹江教育、衛生資源富集的優勢,幫助東莞化解公共服務短板。
如今我們走進新時代,牡丹江與東莞將全面合作,以實際行動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讓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祖國大江南北,落地生根、結出碩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