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據黑龍江省委黨校第54期省管干部進修班(政治班)教學計劃的統一安排,政治班全體學員于2017年11月19日至24日在深圳市進行了為期6天的考察學習。學員們帶著深圳如何在短短的三十幾年內,把一個貧窮落后的小漁村奇跡般地建成現代化大都市的疑問,帶著如何為龍江振興發展破解難題,帶著如何創新本職工作等問題,來到了這座城市。聽講座、走園區、看企業、訪院所、廣交流,學員們努力解開深圳開放型經濟發展的密碼。通過考察學習,大家一致認為收獲很大,開闊了視野、受到了啟發,轉變了思維。

深圳是我國第一批試辦“出口特區”的城市,是改革開放的窗口。通過這次考察學習,我們耳濡目染了深圳經濟繁榮、社會和諧、到處充滿生機的景象。改革開放近40年,尤其是進入21世紀以來深圳工業化、城市化的特征十分明顯,經濟發展更是進入新的騰飛階段,經濟社會發展許多方面達到世界發達城市的指標,經濟社會發展態勢良好。真正實現了城鄉統籌協調發展,形成了高新技術產業、金融業、現代物流業、文化創意產業等四大支柱產業。近年來,深圳主動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加快建設有國際影響力的科技產業創新中心和更高水平的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不斷做大做強生物、互聯網、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術、文化創意產業及節能環保等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并將機器人、智能裝備、海洋、生命健康、可穿戴設備和航空航天等產業確定為六大未來產業。我們了解到,正是得益于新興產業的快速發展,深圳經濟在新常態下實現了有質量的穩定增長,2016年深圳本地的生產總值達到了1.95萬億元,比上年增長了9%,增速分別高于全國和廣東省2.3和1.5個百分點,居廣東省各市地第一位,居國內大中城市第四位。與此同時,萬元GDP的能耗、水耗、PM2.5的平均濃度也在持續下降,深圳正努力以更少的資源和能源消耗、更低的環境代價實現更高質量、更可持續的發展。
深圳是我國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也是最早面臨轉型壓力的先行地區。上世紀90年代,深圳市抓住國際上IT產業崛起,發達國家制造業向發展中國家轉移的歷史機遇,制定了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的戰略決策,著手推動產業轉型和優化升級,實現從加工貿易到“深圳制造”乃至“深圳創造”的飛躍。經過二十多年的努力,深圳高新技術產業已具備相當規模,形成了以電子信息產業為主導的高新技術產業集群,發展成為深圳經濟的第一增長點和第一大支柱產業。通過這次學習考察,我們對深圳市高新技術產業的快速發展有了更真切的感受,在創新引領發展方面的工作及成效有了更進一步的了解,主要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一)政府主導是關鍵。一是深圳市把發展高新技術作為創新發展的重要內容,從頂層設計的角度予以積極引導和大力扶持。2001年以來,深圳市先后制定出臺《關于加快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的決定》《完善區域創新體系推動高新產業持續快速發展的決定》等政策,明確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方向、企業培育、人才培養、資金投入、成果轉化等措施,并將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納入各級黨政領導干部政績考核內容。二是努力打造良好的營商環境,急企業之所急,想企業之所想,努力為企業排憂解難,做好服務。
(二)企業主體是核心。深圳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突出特點是充分發揮了企業的主體作用。一是注重培育龍頭企業,先后培育發展了以華為、中興通訊、騰訊、比亞迪、華大基因等為突出代表的,以科技創新帶動企業快速發展的本土型龍頭企業。二是注重培育創新型企業梯隊,目前全市僅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就超過1萬家,在通信、電子信息、生物科技、新材料、新能源、文化創意等領域具有很強的競爭力。三是注重培育創新型企業家,以優良的創新環境和氛圍先后產生了任正非、馬化騰、王傳福、汪建、侯為貴等一批創新型企業家,形成較大規模的自主創新企業家群體。目前,深圳90%以上的創新型企業是本土企業,90%的研發機構和研發人員在企業,90%的研發投入來源于企業,90%以上的重大科技項目發明專利來源于龍頭企業。
(三)平臺搭建是支撐。深圳堅持以開放心態積極聚集國內外高端創新資源,積極促進成果孵化和高新技術產業培育。現有孵化器150家,擁有全國三分之一的風險投資公司,創投公司超5萬家,境內外上市企業超340家,其中中小板、創業板上市企業連續9年居全國城市首位。深圳市還重點打造深圳大學城、深圳國家高新區虛擬大學園等載體,引進和建設以中科院先進技術研究院、華大基因研究院等為代表的一批新型研究機構,積極吸引培養高層次科技創新人才。近年來,深圳市大手筆打造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新興產業綜合體和國家級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示范基地——天安云谷產業園等企業。
(四)人才隊伍是基礎。深圳充分認識到人才是創新發展的第一要素,不斷加大人才隊伍建設力度。深圳提出“城市的核心競爭力是人才”,進一步形成育才、引才、聚才和用才的良好環境和政策優勢。同時,深圳提出重文憑更注重水平,高端人才可以推薦高端人才,對名不副實的人不管是誰堅決清退、絕不養人等人才政策亮點。
(五)創新氛圍是保障。此次考察學習,我們聽到最多的話是自主創新,看到的最多成果是自主創新成果。經過近40年的發展,深圳已經建立了“鼓勵創新、寬容失敗、崇尚競爭、追求卓越”的創新文化,形成以創新為導向,激勵創新活動的價值理念、制度安排、社會評價系統和輿論環境。深圳市每年都開展創新企業、創新成果的評比表彰活動,深圳市被企業家認為是全國最適宜創業的土壤。
(一)轉變思想觀念,激發內生動力。思想觀念是行動的先導。深圳市改革辦主任楊立勛教授在專題講座中指出,“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敢為天下先”“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等觀念是深圳發展動力之源。我省經濟發展位次后移,特別是工業經濟發展滯后,沒有享受到改革開放的初期紅利,與我省改革開放以來的思想觀念解放不夠是因果關系。對此,省委歷次黨代會報告已做了分析和結論,即思想觀念轉變不夠導致發展的落后。
深圳考察學習的經驗告訴我們,轉變思想觀念要從老守田園的思想中解放出來,從偏遠地區的思維模式和行為習慣中解放出來,從按部就班、求穩怕亂的心理桎梏中解放出來,站在改革開放前沿想問題,立足加快發展辦事情,做出新業績,樹立新形象,取得新進步。轉變思想觀念就要認同和接受“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的指導。而貫徹新發展理念,不僅是對原有思維定勢和路徑依賴的大膽突破,更是從體制機制到工作方法的全方位變革。只有將改革對準瓶頸和短板,新理念才能真正落地,也只有在與新發展理念的不斷“對標”中,改革舉措才能更到位,更精準。

(二)搶抓發展機遇,實施創新驅動發展。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是十九大提出的未來中國經濟轉型發展的主要方向,也是中國經濟發展的戰略選擇。中國社科院提供的 《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2017》顯示,繼2014年深圳綜合經濟競爭力首超香港奪冠后,2015年、2016年深圳綜合經濟競爭力繼續領先,位居全國第一。深圳2016年全市實現生產總值19492.60億元,同比增長9.0%。其中,“三新”經濟增加值9827.45億元,占GDP比重50.4%。深圳面對復雜多變的外部形勢和持續加大的經濟下行壓力,綜合經濟競爭力做到領先的根本原因在于深圳轉型升級初步成功,實現了科技創新驅動發展。
黑龍江省要想走出困境,實現持續健康發展,必須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這是國際國內經濟發展形勢的客觀要求,也是黑龍江省資源型經濟發展模式轉型升級現有產業的唯一出路。黑龍江省產業結構失衡嚴重。農業占國民經濟比重偏大;工業結構單一,以石油、煤炭為代表的能源產業所占比重過高,科技含量不高,基本處于產業鏈的上游,受產業鏈下游和市場影響大,我省的資源優勢也就成了劣勢,這也是我省成為資源型經濟發展模式重災區的主要原因。因此,要立足我省科教優勢和潛力,緊緊抓住中央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有利時機,發揮市場在優化配置資源方面的決定性作用,強化企業技術創新主體地位,加快構建產學研用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推動我省由要素驅動、投資驅動向創新驅動的根本性轉變。發揮創新對拉動發展的乘數效應,促進我省產業加快轉型升級和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三)踐行綠色發展,建設美麗龍江。十八屆五中全會把“綠色”確立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五大發展理念”之一。十九大報告中提出,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則是對生態文明建設的進一步闡釋,標志著我黨已經把生態文明建設、綠色發展理念和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緊密地結合在一起。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而且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2016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黑龍江省調研時強調:生態就是資源、生態就是生產力,“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生態環境問題歸根到底是經濟發展方式問題。”黑龍江省是生態大省,是中國北方重要的生態屏障,具有推動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性優勢。但黑龍江省作為老工業基地,經濟發展步入新常態,轉型升級過程中遇到了突出困難和嚴峻挑戰,經濟增長放緩,處于經濟轉型升級關鍵期。在這一背景下,我們應該借鑒學習深圳的成功經驗。多年來,深圳采取堅持優化產業和能源結構、堅決淘汰落后產能、科學制定行業減排路線圖、大力治理重點行業污染、大量投入財政資金補貼污染治理等一系列正確科學的治污政策和措施。黑龍江省在今后的發展中應該實行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解決生態文明與經濟增長、能源結構之間的矛盾,將綠色發展理念融入黑龍江省經濟發展全過程,并成為促進黑龍江省經濟增長的推動力及新的經濟增長點,促進黑龍江省經濟社會可持續健康發展。
(四)廣聚優秀人才,振興龍江發展。“來了,就是深圳人”,多么親切的語言,讓人看了就心動!目前,深圳正以足夠寬松的政策,吸納來自全國各地的奮斗者。深圳建設發展的經驗證明,城市的核心競爭力是人才。近年來,我省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人才工作的重要講話精神,出臺了《中共黑龍江省委 黑龍江省人民政府關于建立集聚人才體制機制激勵人才創新創業若干政策的意見》等系列人才政策,通過實施開放的人才政策,搭建干事創業平臺,創建優質服務環境,努力留住和用好人才,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與深圳相比,進一步形成育才、引才、聚才和用才的良好環境和政策優勢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深圳市龍崗區委黨校常務副校長楊剛勇教授在調查研究黑龍江省情的基礎上給我們提出了很好的建議。他指出,黑龍江要抓創新人才支撐,實施人才興省戰略,大力引進符合黑龍江省轉型升級方向和創新需要的高層次人才、創新團隊;要優化高校專業設置、學科建設,打造創新人才培育基地;還要想盡辦法把哈工大、哈工程等高校培養的優秀人才留住用好,這些都值得我們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