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望東山
翻開中國歷史,要衡量中國古代百姓的幸福指數,無非有兩個標準:衣食溫飽和政治清明。如果能夠讓老百姓擁有自己的娛樂時間和場所,那就更加OK了。如果以上三個標準來評價劉啟倆父子,我們可以亮出這樣的評價:滿意。
據司馬光介紹,文景之治給社會帶來了巨大的財富收入。首先,漢朝政府的錢堆在府庫里,數都數不清,花都花不完,連穿錢的繩子都爛了。
其次,全國各地糧倉滿滿,甚至有的地方沒倉庫裝了,糧食露天擺放,腐爛得都不能吃了。
再次,百姓生活富裕,很多人都買得起真正的寶馬。據說,在大街上,如果你騎的是雌馬,或者是幼馬,那你就太掉價了。
如果一個時代牛到連老百姓都爭相拿寶馬來攀比,我想,這個時代肯定是真的富了。馬克思說,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對于老百姓來說,他們關心的上層建筑,無非就是社會福利及養老醫療等制度。
曾憶否,秦始皇焚書坑儒,天下刑罰,猶如枷鎖腳鐐,百姓無不呼吸艱難,寸步難行。秦朝諸種苛政,不叫良心,而叫黑心。到了秦二世胡亥當皇帝時,甚至可以把他罵作狼心狗肺。然而與之相反,自高祖以來,幾任皇帝,包括呂雉在內,都在做一個民心工程:減少刑罰。
但是,能夠真正將漢朝人從苛刑中徹底解放出來的人是劉啟。劉啟登基初始,曾經認為劉恒對相關刑罰減得不夠。于是他規定,罪犯應該打五百鞭的,改打三百鞭;應打三百鞭的,改打二百鞭。
可是,十二年之后,劉啟發現,他改得還不夠,必須繼續改。因為,這些該打三百鞭和兩百鞭的,不是被打死,就是被打成殘廢。這跟活活殺人有何區別?
于是,公元前144年,劉啟再下詔:凡是罪該打三百鞭的,減為二百;該打二百鞭的,改為一百。別以為各少一百,如果劉啟只改到這一步的話,漢朝還真不知有多少殘廢。為什么會這么說呢,因為問題就出在鞭棍和打法上。
之前,漢朝對罪犯都是大棍伺候,而且是直打后背,還不打折扣。如此打法,不要說人,就是拉來一頭大象,恐怕也要被打成殘廢。于是乎,劉啟重新頒布了一條新法:《鞭棍執行法》。
該法是這樣規定的:鞭打只能用竹棍(竹棍比木棍實力弱);竹棍的標準是,一端直徑一寸,末梢則薄半寸(直徑大,壓力肯定大);鞭打時,只打屁股(打背部傷內臟),一口氣打到底,中途不準換人(傻瓜都知道換人力氣足,打死人更快)。
什么叫良心?這就是歷史的良心和國家的良心!
如果那時的一個漢朝人站在你的面前,你要是問他:你幸福嗎?他或許這樣回答:幸福。
如果你再問:你幸福在哪里?他會這樣說:有飯吃,有錢花,有房住,失業率低,還有寶馬騎。犯罪了,還少挨打,忍忍就可以回家了。手癢了,還可以跑去雁門郡參軍,保家衛國打匈奴。
我想,僅以上漢朝人一席關于幸福指數的話,足可地道地詮釋文景之治的魅力。事實上,文景之治,哺出來的不是一只花翅膀的蝴蝶,而是一只展翅高飛,傲視天下的雄鷹。
(摘自“百度閱讀” 圖/游飛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