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歷史上,一些有身份的男人身敗名裂后,常把怨氣撒在紅顏身上。認為女人壞了他們的事,“紅顏禍水”一詞就是這么來的。
而奇怪的是,大難未臨頭時,他們對紅顏的稱謂,可不是禍水,而是知己。可見,是知己還是禍水,往往以出事為分水嶺。
大家一定知道李隆基與楊玉環的愛情故事,以奪愛始,棄愛終。
馬嵬坡下。皇家御林軍嘩變,他們殺了楊玉環的族兄當朝宰相楊國忠。隨后,深受“紅顏禍水”傳統思想影響,他們把戰亂之源歸結到女人頭上,要楊玉環死。
72歲的唐玄宗李隆基憂慮再三,最終下旨,賜死貴妃楊玉環。
盛唐及忘年戀的轉折點,都在安史之亂。那么僅就李楊這對戀人而言,到底誰對戰亂負主要責任呢?從“國母”的角度講,誰也無法否認,楊玉環與安史之亂無干。安史之亂的匪首安祿山是她“干兒子”。再者,此時執國者,一個是他的愛人皇帝李隆基,另一個是她的兄長宰相楊國忠,愛人和哥哥把國家搞亂了,楊玉環身為妻子、妹妹難稱無過。
楊玉環的瑕疵,不在品質,而在能力與智商。她不知皇帝的第一要務是治國平天下,皇帝整天與愛妃耳鬢廝磨不務正業,就會誤了大事。皇帝的社稷一旦不保,他們的愛情基礎也就不存在了。
但楊玉環畢竟不是呂后武則天。憑她的頭腦,想要禍國殃民尚不夠條件。被自己的“知心愛人”下令推向地獄——楊玉環的命運比中國任何一位美女都悲慘。大難臨頭,她以女人之身成全保護了男人性命,還有什么罪無可恕嗎?
關于李隆基之敗,萬夫指向他與楊玉環的忘年戀。而我以為,還有一個敗因比這個更嚴重,卻往往會被人忽略了,那就是“胡因”——信任偏愛胡將。
李隆基偏愛安祿山,最后這個胡人成為盛唐的掘墓人。所以,李隆基應該對安史之亂負主要責任。
晚年李隆基識人不明,尤其在對胡人的判斷使用上,出現嚴重失誤。
大唐時的胡人文化大都與草原游牧文化相通,這種文化奉行弱肉強食,為了生存可以六親不認。所以胡人看似豪爽仗義,實則在利益面前并無信義可言。
因為看錯了安祿山,楊玉環付出了生命代價,李隆基的政治生涯提前結束。
這場愛情悲劇對今天國人的啟示,我想恐怕首先不在政治上,而在“非正常男女關系”上——女色與權勢,雙方以不道德開局,以大難臨頭各自飛結束,這是古今相通的“非正常男女關系”典型結局。
所以,楊玉環以死結尾,于女主角而言,也許是最“美”結果。
而對于我們來說,在思考愛情真諦的同時,還應該弄懂這個常識:所謂紅顏禍水,大都是栽贓。所有與權勢聯姻的紅顏禍水,都不是自來水。水的源頭是權力。所以起主導作用的,還是擁有權力的男人。把壞事的根源歸結到女人頭上,而非肆無忌憚的特權,那叫嫁禍于人,避重就輕。
(摘自“程萬軍新浪博客”圖/高加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