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銳
其實在漢代以前,黃河水相對現在要干凈很多,跳進去估計還是能洗得清的,后來之所以改變是水土流失不斷加重的結果。我們先來看幾個能反映先秦時期黃河中上游地區生態狀況的具體事例,借以說明先秦時期的黃河水質。
先來看看秦地。秦人居住在周原以西,渭河上游,這里能成為專門牧馬的地區,可見當時隴山、六盤山以東地區是一片廣袤的草原。涇水上游(今甘肅平涼一帶)在戰國末年畜牧業也相當發達。再往西去至隴山以西直至祖厲河上游,到西漢初年還是原始森林地區。
再來說說秦漢時期的上林苑。上林苑是中國秦漢時期的皇家園林。上林苑地跨長安、咸陽、周至、戶縣、藍田五縣境,縱橫300里。上林苑從皇家園林這個性質來說相當于清代的頤和園,但從規模上來說遠遠超過頤和園,比今天美國的黃石國家公園可能還要略大一些。史書記載上林苑內“深林巨木”,還有各種果樹,以及熊、虎、豹、狐、鹿、兔等野生動物,“天子春秋射獵苑中,取獸無數”。從上林苑的環境狀況可以看出當時秦嶺北坡的自然生態還是很不錯的。
最后我們再來看看先秦時期鄂爾多斯高原的生態情況。晉陜峽谷流域西側的河流,都或發源或流經鄂爾多斯高原,所以說高原環境如何,與黃河中游來沙有著直接的關系。公元前127年漢將衛青出擊匈奴,在當時被稱為“河南地”的今內蒙古河套地區和鄂爾多斯高原,捕獲牛羊百余萬,這么多牛羊每天要吃多少草料呀!可見當時當地水草之豐茂。
鄂爾多斯東部東勝縣和伊金霍洛旗等地,在戰國時有被稱為“林胡”的民族分布于此,“林胡”即林中胡人,又稱“林人”,是一個生活在森林中的民族。戰國時代,北方游牧民族都被統稱為“胡”,其中最主要的兩支為“林胡”和“樓煩”,可見林胡在戰國時期是北方一個重要的大民族。要容納一個如此大規模的民族生活,可見那時當地的森林是多么廣闊,而現在這里根本沒有林木。
綜合以上的舉例可以看出,先秦時期黃河中上游地區生態環境還是不錯的,有大量植被覆蓋,由于植被對土壤有很好的遮擋和根系固結的作用,所以當時的水土流失問題應該比現在輕微得多。那么先秦之后兩三千年里水土流失為什么會越來越嚴重呢?答案就是農業民族的遷入。
漢民族農耕的生產方式,對黃河中游地區的植被有比較大的破壞作用。“耕”即用犁把土翻松,黃土高原的土質本來就很疏松,抗侵蝕能力弱,再加上經過翻耕的土地上,植物的根莖受強烈的日光照射而枯死,于是地表裸露,受風蝕影響,沙土飛揚,植被很難再恢復。暴雨來時,不僅原有的溝壑在加深擴大,原來平整的黃土地面,也由于沒有植被保護,片流被沖出細溝,細溝被沖成溝壑,繼而不斷地溯源、下切、側蝕,使溝壑不斷地發育。
先秦時期黃河中上游地區居住著很多以游牧、狩獵為生的部落,這些民族的生產生活方式決定了他們對植被的破壞非常小,生態環境相對平衡。這種平衡被打破始于漢武帝北逐匈奴。
漢武帝元朔二年(前127年),衛青驅逐匈奴,收復“河南地”,這一年漢人移民10萬到了陜北和河套地區。公元前120年,關東受水災,又遷黃河下游地區70余萬人口至河套以南至陜北地區。公元前111年羌人被逐出了湟水流域,漢人開始向湟水流域遷移,同年又派遣60萬兵卒在上郡、朔方、西河、河西卡肯屯田,以防匈奴。至此一大片黃河中游黃土地區,新遷入了大批漢人。
漢民族來到草原、叢林地區生活,不可能再去學習怎么放牧、狩獵,還要以耕地為生,所以大家大干一場,該砍的砍,該燒的燒,該除根的除根。很快原來森林草原的自然景觀,為阡陌相連、村落相望的農業景觀所替代。隨著農業發展,人口也隨之增長,至公元2年,黃河中游在龍門以上地區的總人口在280萬以上。
當時的老百姓和政府都不懂科學,所以不可能考慮水土保持,不可能考慮子孫后代的長遠利益。要考慮的是如此大規模的人口生計問題,要考慮成為強國不被外敵欺侮,所以只能是濫砍濫伐。到漢武帝以后黃河中游水土流失日益嚴重,下游泥沙顯著增加。黃河最早被稱為“河水”,“黃河”這個稱呼在西漢開始出現,作為正式名稱是從唐代開始。為什么從西漢開始有了這個稱呼,結合上文應該不難理解了吧。
西漢時期黃河中游一些自然條件較好的地區設置了縣,被大肆開墾。至東漢初年,一些縣的建制被撤銷,原來的居民撤離,成為無人區,但該地天然植被并沒有恢復,反而長期被沙土所淹沒,致使后代再無文獻可考證。
東漢以后,中國北方的游牧民族又殺回來了,一看怎么都變成莊稼地了,這還行!于是他們大干一場要恢復原貌,農田又退耕還牧。至隋唐時期,雖是漢人政權,但這時北方的民族那么多,那么復雜,連皇帝的血統都有爭議,所以民族要團結,所以黃河中上游地區仍然有大量游牧民族以放牧為生。土地利用方式的再次改變,使植被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復,水土流失相對減弱,所以自東漢以后至唐代中葉大約800年的時間里,黃河下游水患相對較少。但是受黃土高原的土質決定,植被一旦被破壞就很難恢復,黃河的水質再也不可能恢復到先秦時期的狀況。
再加上歷代統治者為建筑都城、宮殿、陵墓、寺觀、私宅需要從西部山區大批開采木材,于是黃土高原山區森林一次又一次地遭到恣意砍伐。其惡果并不亞于上述農田的開辟,因為建筑豪宅用的巨木往往都是一千多年的木材,所以砍伐后對環境的破壞往往也是不可逆的。至宋代建都開封,統治階級要想建豪宅,所需巨木只能大老遠從宋夏邊境地區的甘肅砍伐,因為近點的都已經被砍絕了。巨木的減少也是我國歷朝皇宮建筑規模越來越小的原因。
古人沒學過自然科學,再加上黃河流域天然的地質因素,才有了母親河今天這樣的面貌。
(摘自“壹讀”微信公眾號 圖/陳明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