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許洋 編輯┃柳佳
所有的孩子都需要經歷麻煩、困難、困擾,才有可能成長。面對孩子成長時表現出的各類問題,父母不妨換個思路,也許就柳暗花明了。

我的孩子專注力太差。”“我家娃做事太磨蹭。”“別提我家這個,學啥都是三分鐘熱度,愁死人了。”“孩子老愛撒謊,真是要命。”……
當孩子出現這些表現時,很多父母都會擔憂,陷在因問題而苦惱、費盡心思找問題根源的旋渦里。此時,如果父母的觀念轉個彎——“孩子身上這些令人擔憂的表現并不可怕,它只是說明孩子還未掌握某類技能!”相信很多父母都會松口氣。接下來,可能會更加集中精力思考如何一步步引導、支持、幫助孩子,讓孩子學會技能、解決問題。孩子也能夠擺脫標簽,正面積極地從父母那里獲得支持,最大限度地掌握自己的成長主動權。
不過,這樣的轉變必然需要學習。下面我們用一位2歲寶寶愛打人的實戰演練過程,一起開啟面對寶寶問題的新思路。
典型場景:一言不合就愛打人!
眼看要上幼兒園了,2歲半的陶陶總管不住自己的脾氣,一言不合就打人,怎么辦?
一般在什么情況下,陶陶愛打人?這個問題可以幫助聚焦問題發生的點。經過仔細回憶,發現陶陶容易出現打人的是以下3種情況:

想做某事直接被拒絕時 經常和大點的孩子一起玩耍打鬧時 有時無聊時 有時
如何將問題轉化成需要學習的技能,是非常關鍵的一步。問題轉化成為技能學習的過程,實際上意味著把“不要”變成“要”。技能的關注點是“要做什么事”,而不是“停止去做什么事”。這會引導父母跳出問題看行為,朝著正確的行為前進,逐漸擺脫問題的束縛。
陶陶出現打人的表現,究竟是哪些技能需要提升呢?初步商定下來有3個需要掌握的技能:

技能1 喊他住手時,他得知道停下來 學會聽指令技能2 他得知道打人是不對的, 掌握發泄怒氣的方法 不能作為情緒發泄方式技能3 他得知道打人會讓對方不舒服, 學會理解對方的感受 可能造成意外傷害

學習新技能,先要觀察孩子的具體情況,然后給孩子有針對性的學習方案。
技能
觀察:
哪些情況會不聽指令
陶陶并不是完全不會聽指令,只是會選擇性地屏蔽指令。特別是當他自己有強烈的愿望不做某事時,就直接對抗。這與2~3歲孩子處于自我意識的萌芽期有關。此時,孩子處于以自我為中心進行探索的獨立階段,會根據自我意愿選擇性地屏蔽指令。如果這個階段過度干預孩子的自我探索,將對孩子的成就感發展起消極作用。
對策:
如何讓他聽必要的指令
指令的本意是為了最大限度地維護每個人的感受,是提醒雙方遵守彼此都舒服的規則邊界。作為家長,除了涉及安全底線的事,應當建議、提醒,不應強制干涉,避免過度干預。本著這個原則,可以跟孩子一起討論,區分哪些指令是有必要的。
有必要的指令也需要變得有趣,才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讓孩子愿意傾聽。一些繪本和游戲可以來幫忙。
比如,可以用“耳朵耳朵豎起來”這句話代替“你給我停下來!”“住手!”“你在干嗎呢?!”等夾雜著憤怒情緒的指令。父母可以用夸張的表演告訴孩子,“耳朵耳朵豎起來,像這樣手指放在耳朵上立起來,眼睛瞪大,就是小精靈要施魔法了。被施魔法的人要等待魔法小精靈提要求哦。”孩子往往很興奮,喜歡用這句有魔法的指令。這樣既能控制自己的情緒,避免陷入情緒對戰,又能有效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起到提醒他傾聽的作用。
為了強化孩子聽指令的意識,還需要刻意在生活中反復提及。比如,當孩子玩水時間過長,可以說:“小精靈來啦,耳朵耳朵豎起來,媽媽希望你再玩一分鐘就把水倒掉。”比如,孩子鬧著不肯起床,可以說:“小精靈來啦,耳朵耳朵豎起來,看看陶陶能不能猜中音箱里放的是哪首歌?”再如,孩子鬧脾氣亂扔東西,可以說:“小精靈來啦,耳朵耳朵豎起來,誰能幫幫我把這些東西送回家?”……
通常來說,給孩子一個執行指令的緩沖期,再用有趣的動作、形象的語言吸引他執行,讓他覺得聽對方的指令是一種愉快的體驗,這樣很快就引導孩子學會了傾聽。
技能
觀察:
打人是想展示力量
在我們直接禁止陶陶想做的事情時,他打人的情況最多也最兇。他是想通過猛烈的打人行為來對抗,來展示他的力量和怒氣。
對策:
找到發泄怒氣的新途徑
陶陶平時也喜歡玩玩具槍,并且他拿上玩具槍的時候,就會覺得自己有超能力,可以拿玩具槍去控制對方。兩者聯系起來看,其實是有共同之處的。孩子打人是在對抗別人對他的約束,本質上也是想控制對方。因此,可以把借助玩具槍發泄怒氣作為他需要學習的發泄怒氣新方法。
怒氣形象化,讓他認識到自己的怒氣。在他打人時,借助繪本“噴火龍”的形象說:“啊,陶陶肚子里的噴火龍又出來了!”
用游戲的方式發泄怒氣。可以用手比畫成一把槍,對準他的肚子說:“我要把噴火龍趕回肚子里!”此時,陶陶的努力會顯現出來。他會迅速把手變成槍或直接舉著槍,喊著:“我有槍,我很厲害!”然后一本正經地等待對方求饒。對方一求饒,他就特得意,怒氣也會隨著游戲消散了。
就這樣,陶陶掌握了新的發泄方式,打人的行為很快就少了。
技能
觀察:
理解對方的感受有難度
理解對方的感受,是同理心的核心部分。孩子與生俱來就有最初級的同理心,即情緒感染。比如,嬰兒看到別的孩子哭,自己也會哇哇大哭;2歲的孩子如果看到同伴受傷了,會跑過去關切地摸摸……這種情緒感染是無意識的,是類似“笑”和“打哈欠”一樣,可以不經過思考瞬間觸發的。
不過,對于2~3歲的孩子來說,因為正處在比較自我的階段,要求他理解對方的感受,要求有點過高。特別是在復雜的情境中,首先需要在心里重現他人的狀況,才有可能更好地理解他人。
對策:
抓住時機,培養寶寶的同理心
既然對于孩子來說,理解對方的感受難度比較大,那么,需要對孩子有合理預期,不要求他迅速掌握,而是將之作為一項長期目標持續培養。
先了解自己的行為對別人的影響。這時需要父母不厭其煩地告訴孩子:“如果你打了別的小朋友,他會很疼,如果受傷了還要看醫生,會很難受……”陶陶回應:“知道了。”表明他聽懂了這個的意思。
看動畫片和繪本,多跟孩子討論人物感受。陶陶最愛《粉紅豬小妹》。第一集《跳泥坑》中有一個情節是,佩奇迫不及待地跳到大泥坑中,令喬治被濺了一身泥巴,喬治立馬號啕大哭。喬治為什么哭?經過多次討論,陶陶理解了:是因為佩奇只想到自己,沒有考慮到跳泥坑的意外情況會讓喬治難過。佩奇下次跳泥坑前應當想想喬治的感受。那么,和其他小朋友玩時是不是也應該考慮對方的感受?如果遇到爭執而打人,其他小朋友是不是既會受傷,還會難過?討論多了,孩子慢慢也就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