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訪專家|雷靂(中國人民大學心理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
在兒童心理學領域,近些年來可以說是發展迅速,
各種新的觀念和理論層出不窮,新的問題也不斷呈現。其實歸根結底還是因為心理學所服務的時代變了。
育兒新時代里,我們明顯能感覺到父母對于兒童心理發展規律的關注越來越重視了。但是時代過于日新月異,尤其是網絡的普及和發展程度之快,可能又會給兒童心理健康的發展帶來新的困境。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網絡對我們生活的滲透,上網的人越來越多,而且網絡普及在中國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所以還會有更多的人上網。這也就意味著對于網絡我們無法“視而不見”,用雷靂教授的話說就是,該用還得用,但是要去解決它帶來的一些問題,或者說一些不利的影響。其中不利影響中很重要的一塊與育兒相關,越來越多的父母成為低頭族——看的是手機,而不是孩子。雷靂教授給我們列舉了低頭族父母可能會出現的“坑娃7宗罪”,表達了他作為心理學家的一些憂思。
父母要跟孩子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兩個方面不可或缺:一是要有敏感性,再一個是要有反應性。敏感性是指孩子,尤其當其還是嬰兒時,因為不能表達自己的需求,所以需要父母敏銳地覺察、辨析清楚他在傳達什么,是餓了,還是病了,還是不舒服,還是有其他心理需求等,這就是所謂的敏感性;有了敏感性還要有反應性,就是及時地幫孩子解決需求,滿足需求。這是孩子安全感建立和良好親子關系形成的重要部分。但是,在網絡的背景下,父母如果過多地沉溺于使用互聯網,就會造成不夠敏感,或者說雖然敏感但是反應延遲了,甚至沒有反應性,那么可想而知,孩子的安全感建立也會受到影響,甚至還是一種新的虐待兒童的方式。
當父母低頭看的是手機而不是看孩子的時候,孩子很有可能出現危險,因為父母的照看疏忽,而觸摸了一些對兒童來講有危險性的物品,或者出現跌落等意外傷害,甚至有時候孩子是故意做出這些危險行為,因為想要吸引父母的注意。

孩子人際交往的能力不是一下子就有的,是在家庭中慢慢形成的,比如媽媽跟孩子講“媽媽語”,是因為能密切地關注到孩子語言發展到了什么程度,對應某個程度講相應的語言,讓孩子的理解能力有好的發展;跟孩子一起讀故事書,既是語言上和閱讀能力的訓練,也是互動能力的練習;還有就是對于孩子來說重要的親子游戲,不論是功能性的、跟運動有關的游戲,還是建構性和假裝游戲,都包含了重要的人際關系學習在其中。但是如果父母不再跟孩子去做這些事,自己看手機,把孩子交給電視或平板電腦的話,孩子的溝通能力是不會逐步提升的,那么當他有一天進入社會的時候,在交往上就會比較吃力。
低頭族父母很難真正“聽清楚”孩子在說什么。這里指的不僅是孩子語言中的要求,還包括孩子的情緒和情緒背后真正的心理需求。因為在人際活動中,非言語的信息是更重要的部分。如果父母注意力不在孩子身上,與孩子的溝通和交流僅僅停留在語言上的話,可能更多的東西就被忽略掉了,親子交流的質量會有問題。
如果孩子感到父母不注意自己,不關注自己,可能情緒上也會受影響,會故意做一些吸引父母注意的行為,引發更多的行為問題,破壞性強,或者是情緒激烈,目的就是引起父母的注意。在這個過程中,如果父母還一直沒有意識到,孩子的行為有可能就會變成一種習慣,以后改起來很難。這些行為還會演變為習得性無助,成為孩子心理中消極的部分。
父母低頭的樣子會讓孩子從好奇到模仿,如果吸引父母的注意力總不成功,就會開始關注吸引了父母的東西——手機或者平板電腦,也開始玩,而且難以管制。
在同一個空間的夫妻倆人都各自低頭,導致溝通與交流減少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從網絡上接觸到的其他人的機會和人數都是海量的,出軌的概率也變得更高。過去講七年之癢,現在好像發現不用那么長時間了,兩年半就會開始癢。但是婚姻關系的破裂,最“坑”的還是娃。
過去心理學關心更多的是解決負面問題,這和它興起的歷史淵源有關—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物質生活不夠好,戰爭帶來的是創傷和苦難,因此當時的心理學的主要工作,是去幫人們解決怎么從創傷中恢復,怎么在苦難中依靠強大的心理生存下去等。
但是,從今天來講,戰爭發生的可能性微乎其微,物質生活也比較好了,這時候時代就要期待并賦予心理學新的功能,或者是需要這個學科具備人文主義關懷,比如怎樣減少焦慮和抑郁、過得更好一點,怎樣能更積極地發展等。在這個大背景之下,兒童心理學領域也提出了積極教育理論,比如尊重兒童的心理發展,培養孩子的心理彈性,培養創造力,等,都是為了讓孩子能在未來有更好的發展,這也是整個社會發展到這樣一個階段對心理學的更高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