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勇
【摘要】鄉鎮衛生院是農村三級預防保健網的樞紐,在農村衛生保健體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本文認為農村移動健康服務體系的構建,需要充分發揮鄉鎮衛生院的積極性,實現“互聯網+”醫療服務、“互聯網+”公共衛生、“互聯網+”家庭簽約醫生、 “互聯網+”醫學教育和科普服務,以保障農村居民的健康。
【關鍵詞】移動健康;鄉鎮衛生院;農村
一、移動健康服務體系的內涵
健康權是公民最重要的基本權利,公共衛生服務是保障公民健康權利的重要舉措。隨著大數據、物聯網、移動互聯等信息技術的發展,美國、法國、韓國等眾多國家對移動健康產業予以大力支持,以應對人口老齡化、慢性疾病增加、居民地理位置分散、醫護人員短缺、醫療成本上漲等社會健康問題。
移動健康是將移動通信技術應用于衛生保健領域,提供健康服務和信息,實現“健康傳感終端+移動通信平臺+健康服務”,從而提供實時、連續、長期的健康服務。移動健康是移動、互聯網和健康服務融合的產物,它繼承和整合了移動“隨時、隨地、隨身”和互聯網“分享、開放、互動”的優勢,將健康服務從電腦延伸至手機、平板計算機和其他可移動終端,使得用戶與健康服務者及時、快捷、準確地獲得相關的健康信息,進而加強疾病管理和健康促進。
二、鄉鎮衛生院的地位與現狀
我國農村三級醫療預防保健網是以縣級綜合性醫院為龍頭,以衛生院為樞紐,以村衛生室為網底,鄉鎮衛生院在農村衛生工作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是農村三級預防保健網的樞紐,擔負著農村居民衛生保健的職責。但由于城鄉二元機制的歷史影響,鄉鎮衛生院的發展狀況并不十分理想,存在一定的困難,主要表現在:第一,缺乏優秀的衛生人才。鄉鎮衛生院處于農村基層,工作生活條件差,工作任務重,壓力大,福利待遇低,職稱晉升困難。衛生技術人才引不進,留不住。鄉鎮衛生院普遍存在人才流失嚴重,衛生技術隊伍青黃不接問題。第二,衛生資源配置不合理。衛生資源特別是優質衛生資源大部分集中在城市,占人口多數的農村只享有少量的衛生資源。南于鄉鎮衛生院受其服務功能的限制,服務半徑小,加之農村人員居住分散,導致鄉鎮衛生院運營狀況不理想。
三、鄉鎮衛生院的變革與創新
(一)推動“互聯網+”醫療服務的發展
第一,鄉鎮衛生院應主動運用互聯網等信息技術拓展醫療服務空間和內容,構建覆蓋診前、診中、診后的線上線下一體化醫療服務模式。鄉鎮衛生院既具有一定的信息化建設基礎,有位于鄉村、接近農民、地理空間大的優勢。應該大力發展線上和線下相結合的“O2O”模式,既可以搭建互聯網信息平臺,開展遠程醫療、健康咨詢、健康管理服務,又可以與病患進行面對面的交流,促進醫院、醫務人員、患者之間的有效溝通。
第二,鄉鎮衛生院應積極融人醫療聯合體的建設。醫療聯合體要積極發揮互聯網的技術優勢,實現醫療資源融會貫通、信息資源互通共享、業務合作高效協同,便捷開展雙向轉診、預約診療、遠程醫療等服務,推動構建有序的分級診療格局,提升基層醫療服務能力和效率。
(二)開展“互聯網+”公共衛生服務
公共衛生服務涵蓋的內容主要包括居民健康數據的采集、健康狀況的監測、健康知識的傳播、健康素養的促進等,這些服務表現為一種“預防性信息型干預”,非常適合通過移動互聯網絡來提高干預頻率和服務效率。
鄉鎮衛生院應該加強居民電子健康檔案的在線查詢和規范使用。以糖尿病、高血壓等為重點,加強老年慢性病在線服務管理。以納入國家免疫規劃的兒童為重點服務對象,整合現有預防接種信息平臺,優化預防接種服務。加強對嚴重精神障礙患者的信息管理、隨訪評估和分類干預,加強對傳染病等疾病的智能監測,提高重大疾病防控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對能力。
(三)優化“互聯網+”家庭醫生簽約流程
家庭醫生簽約是將具備家庭醫生條件的全科醫生與簽約家庭建立起一種長期、穩定的服務關系,以便對簽約家庭的健康進行全周期、全過程保障的服務制度。鄉鎮衛生院應該鼓勵開展網上簽約服務,以克服農村居民居住地分散的難題,為簽約居民在線提供健康咨詢、慢性病隨訪、預約轉診、健康管理等服務,推進家庭醫生服務模式轉變,改善群眾簽約服務感受。同時,改進業績考核制度,探索線上考核評價和激勵機制,提高家庭醫生團隊服務能力,提升簽約服務質量和效率,增強群眾對家庭醫生的信任度。
(四)加強“互聯網+”醫學教育和科普服務
首先,鼓勵網絡醫學教育,推進“繼續醫學教育+適宜技術推廣”模式,通過遠程教育手段,學習普及實用型適宜技術;其次,建立網絡科普平臺,利用互聯網提供健康科普知識精準教育,普及健康生活方式,提高居民自我健康管理能力和健康素養;最后,鼓勵建立醫療健康教育培訓云平臺,提供多樣化的醫學在線課程和醫學教育,構建終身化、網絡化、個性化、數字化的醫學教育培訓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