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改革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提出,從2018年1月1日起,在全國試行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
《方案》提出,通過在全國范圍內試行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進一步明確生態環境的損害賠償范圍、責任主體、索賠主體、損害賠償解決途徑等,形成相應的鑒定評估管理和技術體系、資金保障和運行機制,逐步建立生態環境損害的修復和賠償制度,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同時,《方案》要求,到2020年,力爭在全國范圍內初步構建責任明確、途徑暢通、技術規范、保障有力、賠償到位、修復有效的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
此次印發的《方案》,標志著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改革已從先行試點進入全國試行的階段。通過全國試行,不斷提高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和修復的效率,將有效破解“企業污染、群眾受害、政府買單”的困局,積極促進生態環境損害鑒定評估、生態環境修復等相關產業發展,有力保護生態環境和人民環境權益。

根據農業部最新消息,我國正在使用的12種高毒農藥,依據風險大小和替代產品生產使用情況,將加快淘汰進程,力爭5年內全部禁用,以降低農產品的質量安全風險。
據農業部種植業管理司司長曾衍德介紹,高毒農藥在防治地下害蟲等方面的效果很好,目前現有的其他農藥還不能起到同樣效果。既要防控高毒農藥風險,又要選擇適用的農藥,這是一對矛盾。解決這一問題,一是要在現有農藥中篩選一批可替代高毒農藥的產品,二是鼓勵生產企業和科研機構開展低毒高效化學農藥研發。
在使用方面,農業部門對現有的高毒農藥實施定點經營,要求專柜銷售、實名購買、購銷臺賬、溯源管理,實現從生產、流通到使用的全程監管。同時,禁止通過互聯網經營銷售高毒農藥。
農業部已通過公告形式對39種高毒高風險農藥實施了禁用措施、退出了22種高毒農藥。對現在仍在使用的高毒農藥則嚴格實行限用措施,不得用于果菜茶生產。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圖書館法》(以下簡稱《公共圖書館法》)已于2017年11月4日經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三十次會議通過,于2018年1月1日正式施行。作為我國公共文化領域繼《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之后的又一部重要法律,《公共圖書館法》的出臺,對于進一步健全我國的文化法律制度,促進公共圖書館事業的發展,保障人民群眾的基本文化權益具有重要意義。
《公共圖書館法》明確要求建立從國家到省、市、縣、鄉、村六級的公共圖書館設施網絡,并通過加強數字服務、流動服務和自助服務設施建設,擴大圖書館服務網絡的覆蓋面。要充分地利用好圖書館的現有設施,實行免費開放,向公眾提供文獻信息查詢、借閱服務,開展公益性講座、閱讀推廣、培訓和展覽等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提出要建立縣級圖書館總分館制,廣泛開展數字服務、流動服務、自助服務,加強與學校、科研機構等領域圖書館交流合作的方式,促進公共圖書館的服務向城鄉基層延伸,提高服務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