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年12月4日起,河南各地相繼實行機動車限行措施,且鄭州、開封、信陽、漯河等大部分城市的限行政策并不是之前熱議的每天限兩個號,而是力度更強的單雙號限行。
于是,關于限行的利與弊成為大家討論的熱門話題。
一個月過去,限行的效果究竟如何?政府部門、交通管理單位、企業、老百姓……生活在同一片天空下的每一個人都有話語權。
自從限行后,藍天白云成為鄭州天空的常客。
“今天的‘大玉米’很美好,又見‘限號藍’!” 12月17日,鄭州市空氣質量為優,在鄭東新區CBD附近上班的市民柴先生經常會從同一個角度拍攝“大玉米”并曬在朋友圈,連續多日清晰的“大玉米”讓他心情舒暢,相比上年同期,空氣質量的好轉毋庸置疑。
記者在微博、微信朋友圈上發現,除了少數市民在抱怨限行給自己出行帶來一定不便外,絕大多數市民對限行點贊。
往年的12月,鄭州時常灰霾漫天,而2017年同期天空卻常常碧空如洗。“今年秋冬季的空氣質量比往年好了許多。去年這個時候經常戴著口罩出門,而現在很少戴口罩了。”市民席女士對近期空氣質量的好轉深有感觸。雖然出門不方便了,特別是接送孩子時需要跟鄰居們拼車同行略有不便,但相比較而言,她更愿意用麻煩換藍天,正如她在朋友圈里所說:“如果在出行方便和健康地活著中間選一個,我選健康地活著。”
2017年12月4日一大早,在商丘市一所中學上班的劉玉梅便匆匆走出家門,用手機一掃,騎上一輛共享單車上班去了。“多年不騎自行車,技術有點生疏,不過感覺還挺好的,車輛限行既保護環境又給了我們鍛煉身體的機會。”劉玉梅說,自己的車是單號,當天沒法上路。她開車已經有20多年了,近幾年隨著機動車的增多,每次出門找個停車位都難。現在單雙號限行后,路上的機動車輛確實少了很多,路也通暢了,而且市區各處都有共享單車,還增加了公交車輛,不開車出門也挺方便的。
為保障群眾出行,商丘市在實施機動車單雙號限行期間,市區42條公交線路的公交車全部實行免費乘坐,還將增加公交車數量和發車頻率,并延長發車時間。同時,利用GPS、3G車載視頻監控等科技手段,根據線路具體客流情況,靈活調度,加快車輛周轉,確保群眾及時乘車。
“乘坐公交車和平時自己開車上班耗時差不多。機動車單雙號限行,不僅能緩解市區交通壓力,還改善了空氣質量。”12月4日早上,從焦作市人民廣場公交站下車的上班族王華說。他前幾天看到了限行通知,4日便提前出門,乘坐免費公交來上班。
限行期間,焦作市除個別公交路線外,市民乘坐市區其他線路公交全部免費。
12月4日,新鄉市平原路上,58路公交駕駛員竇師傅直言路況比平時順暢了許多:“像石牌坊、百貨大樓這幾站平常都很容易堵,高峰期一個路口要等好幾個紅綠燈才過得去,今天基本一兩個燈就過去了。”他說,相比以往,當天車上的乘客大概多了30%。
為了保障限行期間市民方便快捷出行,新鄉市公交公司采取了加密趟次、縮短發車間隔等措施,實際運行中他們還利用智能調度系統,對車輛進行合理調度。此外,在前期已經投放1萬輛單車的基礎上又增加了1萬輛。
按照濮陽限行規定,12月4日,尾號為1和6的車輛為限制行駛車輛。當日早高峰期間,濮陽市城區的幾條主干線車流量依然很大,但往日的擁堵并未出現,車輛均能順利通行。
“李哥,我車今天限行,坐你車啊……”限行后,在濮陽市民生小區居住的謝先生開始跟鄰居商量著互相搭對方的順風車。
“每天約有1/5的汽車被限行,既能解決尾氣排放問題,也能緩解擁堵。”購車僅一個月的濮陽市民劉女士對限行表示理解。
2017年12月6日,鄭州市交運委綜合運輸處利用交通數據,對限行以來鄭州市交通情況進行分析,大數據顯示,限行次日早高峰和晚高峰依舊明顯,但時間較同期縮短,道路擁堵指數普遍降至近兩個月最低,平均道路擁堵指數降低28%,達到完全暢行狀態。
目前,河南省機動車保有量已突破2418萬輛,且每年以179萬輛的速度快速增長。據相關統計,限行后全省交通事故率同比下降約15%。
以鶴壁為例,2017年11月15日采取單雙號限行后,限行區域內交通違法、交通事故數量明顯下降,僅交警指揮中心動態違法采集率就下降了近1/3,由限行前的每天采集1萬多起,下降到現在的6000起至7000起;交通事故數量下降10%~20%。
最新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12月25日,河南2017年12月的“優良天”已有14天,比上年同期增加了9天;PM10的平均濃度較去年同期降低36%;PM2.5平均濃度降低了41.4%。
以鄭州為例,截至12月18日,鄭州市今年的優良天數已達196天,比年初制定的“優良天數明顯增多、城區優良天數達189天以上”總目標多7天。而在2016年同期,鄭州市優良天數為155天。PM10累計均濃度126,2016年同期140,同比下降10.0%;PM2.5累計均濃度69,2016年同期74,同比下降6.8%。PM2.5在線源解析監測結果表明,鄭州市機動車限行后,尾氣對PM2.5貢獻率下降了10%。
截至2017年12月21日,18天時間,全省公安機關出動警力81382人次,設置檢查點753處。共限行消減車輛3035萬輛,其中小型載客汽車2630萬輛、大型貨運車輛405萬輛。
自2017年11月20日起,鄭州在全省范圍內率先試點啟用新能源車專用號牌,限行前后,上牌車輛數對比很明顯。在限行之前的11月20日至12月3日,鄭州共發放專用號牌2425副;限行后,12月4日至12月26日,鄭州共發放專用號牌7525副,也就是說,限行后平均每天上牌327輛。

河南省環境監測中心高級工程師王玲玲在接受采訪時表示,截至2016年,河南全省氮氧化物、碳氫化合物、一氧化碳和總顆粒物四項污染總量約為295萬噸。“加上河南高速、國道里程長,算上過往車輛,機動車排放量就更大了。”
根據河南省環境監測中心對鄭州、洛陽、安陽、平頂山、焦作、新鄉、鶴壁等城市PM2.5在線成分來源解析檢測結果顯示,在優良狀態下,機動車的污染占較小比例,僅有10%~15%,但在重污染過程中,7個城市平均機動車貢獻率為22%~38%,而市區交通密集地帶超過40%,成為最大污染來源。研究顯示,機動車在低速運行尤其是怠速狀態下所排放的污染物,是高速行駛狀態下的數十倍。“綜合考慮,機動車對大氣污染所帶來的貢獻率占總污染物的20%左右。”王玲玲說。因此,實行機動車限行措施非常必要。
談到此次限行為何力度如此大,王玲玲解釋,由于空氣質量影響因素的復雜性,目前區域相互影響越來越大,特別是冬季重污染過程省與省、城市與城市之間相互傳輸對城市空氣質量也有較大的影響,機動車減排需要協同進行。
河南省公安廳交警總隊副總隊長姚占軍透露,目前,河南省機動車保有量已突破2418萬輛。全省約1億人,相當于約4人擁有1臺車,而且機動車還在以每年179萬輛的速度增加。加上市區道路擁堵等原因,機動車污染日益突出。與此同時,在鄭州目前所存有的300余萬臺機動車中,使用柴油作為燃料的車輛占比12.6%,達到了35萬臺左右,且這些車輛所排放的氮氧化物、顆粒物可占機動車排放這兩類污染物總數的70%和90%以上。因此,實行限行措施將大大減少空氣污染。

2018鄭州限行新政策
鄭州市機動車污染監察支隊副書記孫超介紹說,在鄭州市所經歷的重污染天氣中,機動車排放所帶來的貢獻率達到了27%左右。“鄭州實行限行,一方面減少了污染源數量,另一方面則在于減緩交通壓力,提高通行速度,以降低單一污染源的排放數量。”
其實持續出現的所謂“限號藍”,并不單純是因為限號。
面對冬季極其惡劣的氣象氣候條件和采暖期嚴峻的大氣污染形勢,政府各管理部門為了切實改善大氣環境質量、保障人民群眾身體健康,做了大量的相關工作。
據河南省環保廳副廳長王朝軍介紹,2017年11月30日,河南省長陳潤兒主持召開全省大氣污染防治攻堅電視電話會議之后,河南省環境污染防治攻堅辦緊急動員部署、迅速行動,全省以改善空氣質量為目標,著重將重點區域、壓煤減排、錯峰生產、封土行動、車輛限行、預警應對等作為主攻方向,堅決落實 “管控令”。
“河南省攻堅辦會同省環境監測中心、千人計劃PM2.5專家組,每日開展冬季大氣污染管控和污染天氣過程趨勢分析,實行24小時值守和日報告制度,及時發布空氣質量監測預警信息,督促指導各地嚴格落實各項應急管控措施,通過電力調度監督企業停限產管控措施的落實,堅持當天評估、當天考核、當天排名,以監測站點數據變化和污染物排放量、工業用電量下降幅度為考核評估標準。”王朝軍說。
河南省住建廳副巡視員宋華東表示,為最大限度改善大氣環境質量,在對京津冀傳輸通道7個省轄市執行“封土行動”外,全省其他各地自我加壓,在保障國家重點工程和民生工程建設的同時,在城市建成區內停止各類建設工程土石方作業、房屋拆遷施工,以及道路、水利、土地整治等土石方作業。
河南省工信委李大剛處長介紹說,河南省對鋼鐵、焦化、鑄造、水泥等15個重點行業2053家企業實施錯峰生產,并形成具體到每個市、縣、企業的停限產措施、停限產時段,形成分區域、分行業、分燃料類型的錯峰生產清單。同時,為做到真錯峰、真停產,各地對照錯峰生產名單,明確各錯峰生產企業的具體錯峰措施和具體的監管責任單位及駐廠監管責任人員職責。
“采暖季”是重污染天氣發生較為頻繁的時段,在《河南2017—2018年秋冬季大氣污染防治攻堅強化方案》(下稱《方案》)中,2017年11月15日至2018年3月15日,11個傳輸通道城市和洛陽、平頂山、三門峽3個重點城市,實施“封土行動”。
《方案》要求,城市建成區內停止各類建設工程土石方作業、房屋拆遷(拆除)施工,停止道路工程、水利工程、土地整治等土石方作業,但一些涉及民生的工程項目可在環保措施到位的前提下進行施工作業。
記者從鄭州市城建委揚塵辦獲悉,2017年12月,“封土”政策又一次收緊,要求除地鐵項目外,全市所有工地停止土石方作業,同時,各督察組責任人要全天候督察,嚴格工地監管,防止揚塵污染。
隨著2017年的結束,鄭州市環保局也有了相關數據的通報:自2017年12月4日實施限行以來,鄭州市空氣質量改善效果顯著,截至12月28日,12月份優良天數14天,同比增加10天;PM10月均濃度同比下降35%;PM2.5月均濃度同比下降42%。
可以想像,2018年,限行將繼續成為公眾關注的焦點問題。
大氣治理與群眾出行,都是民生要事。無論怎樣,政府相關部門都應堅持群眾立場,通過更精細化的管理,努力兼顧好各方關系,讓群眾在蔚藍的天空下,更方便地出行,更舒心地感受今冬陽光的暖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