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四環外的慈云寺北里,沈阿姨不時會看看腕表的數據。
她戴的是一塊像手表似的智能養老終端設備,不管在哪兒遇到了緊急情況,只要按一下“手表”上的紅色按鍵,報警便會立即出現在另一端的監測平臺中。
沈阿姨不久前一次意外暈倒后,就是得益于這個腕表及時報警才轉危為安。
在八里莊街道健康家e社區養老服務中心,大屏幕中實時更新著老人的心跳、位置等信息。沈阿姨的報警,也立即被傳到了這里。八里莊第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柴醫生坐在大屏幕前發現了情況,根據佩戴者所在位置進行定位,并到現場提供緊急救治。
目前,基于物聯網、云計算等技術手段的智慧健康養老模式已在八里莊街道試行一年有余。那么,在如此的科技背景下,應如何通過物聯網應用實現個人、家庭、社區、機構的對接與配置?如何在物聯網下最終實現智慧健康養老模式?
不久前,監控平臺中突然接到一位佩戴腕表老人發出的呼救。值班的柴醫生聽到了老人通過腕表傳來的聲音:“現在頭暈得厲害,特別難受。”
簡單的交流,拉開了緊張的救護流程。柴醫生第一時間搜索地址,并在5分鐘之內和護士攜帶專業設備趕到慈云寺北里沈阿姨的家中。“當時表現癥狀就是頭暈伴嘔吐,已經持續2小時左右。”
通過檢查,診斷結果為:心電圖正常、血糖正常、血壓高壓為200。將高血壓控制住的同時,柴醫生又通知了家屬,并預約了120急救車,將老人送往醫院急診室。
“這次算是腕表救了命,當時已經感覺天轉地轉了。”沈阿姨說,之前不難受就不服藥,難受才服藥,最終不規律用藥導致病發。

柴醫生在平臺中更加關注沈阿姨身體監測的數據,每月都要去沈阿姨家測一次血壓。
在郭阿姨的床上,看似普通的一張床墊,其實在不停地發送著監測信息,心率74、呼吸18次。同時,會將在床和離床狀態顯示出來。“如果睡著了,還能根據深度睡眠、淺睡眠的時間進行分析。如果出現暫停呼吸,超過10秒鐘之后,床墊下的蜂鳴設備就會發出聲響,既可以叫醒老人,也可以提醒家人。”
“我這七十多了,還能享受一回高科技生活。”郭阿姨時常關注著每天的睡眠監測數據。
中關村物聯網聯盟副秘書長劉軍表示,物聯網下的智慧健康養老,是利用信息化手段、互聯網和物聯網技術,研發面向居家老人、社區的物聯網系統與信息平臺,并在此基礎上提供實時、快捷、高效、低成本的物聯化、互聯化、智能化的養老服務。智慧養老能夠幫助養老機構、社區大幅提升管理效率,并使得居家養老、社區養老成為可能。
在八里莊街道健康家e社區養老服務中心,社區醫生劉醫生坐在大屏幕前,看著不斷更新著的頁面信息。在中關村大健康服務平臺中,顯示著佩戴腕表老人的實時位置,血壓、心率等數據也每隔幾分鐘便會更新一次。
劉醫生表示,智能化和信息化為社區醫生有效開展照料和監護工作提供了極大便利。
在八里莊街道健康家e社區養老服務中心總經理衣大利看來,實行生命數據全天24小時的“實時跟蹤與監測”,可以提供定期體檢、醫療巡診、健康管理、生活照料、家政服務等,構建“智能養老、居家養老、醫療養老”三大板塊養護服務,時刻服務老人。對于266位佩戴腕表的老人,可以為他們建立健康檔案,并依托居家養老服務站信息平臺,實時監測老人的健康狀況。監測結果可以實時錄入服務平臺。
劉軍表示,老人每天監測的血壓、血糖、心率等情況可以在檢測后實時傳入平臺,物聯網可以通過傳感器和其他設備收集、分析和整理出相應的信息,讓其自動判斷是否需要緊急干預或者報警。接入系統的老人,只要在家里通過腕表一鍵報警,值班人員會第一時間聯系到老人,或是老人的家屬,以最快的速度為老人提供幫助。
劉醫生時常登錄家庭醫生賬戶,對老人進行健康分析,及時掌握狀況,做出健康預警,做好跟蹤管理。同時通過手機APP將數據通知老人家屬,讓家屬及時配合醫生共同做好老人的健康監測與管理。
張先生經常打開手機,查看父母的監測數據。
張先生在手機上下載了平臺APP,能接收到老人的報警信息,及時了解老人情況。智能養老終端會對老年人的血壓、心率、血糖等數據進行監測,對老年人身體的異常情況進行預警,并定期上傳數據,形成報告給服務中心和老人子女。
一旦數據出現異常,他便會收到通知。“我有時候看異常了,就打個電話問問,是不是心臟又有點不舒服,是什么狀況。”
為防止老人走失,張先生還設置了電子圍欄功能,劃定一定區域范圍,一旦老人走出這個區域,系統會自動報警,服務中心和子女都會接收到信息,及時尋找老人。
劉軍說,物聯網還可以隨時監控和跟蹤老人的狀態,一旦發現跟設定值偏離,就可以及時地反饋給家庭成員、保健醫生或者相應的醫療機構。這樣可以讓老人在第一時間得到外界的救援。
對于子女、親屬來說,物聯網養老擺脫了必須在家照顧老人的局限性。子女可以通過手機終端了解到老人的狀況,出現緊急情況的時候醫療人員會趕快趕赴現場,子女也會立刻得到報警,可以一起幫助老人渡過難關。
劉軍認為,精準定位追蹤技術的實現是以穿戴式設備為載體,比如手環、腕表這種健康管理類可穿戴設備。結合定位信號收發器和云服務平臺就能夠實現對老人的定位、追蹤、防丟以及健康數據采集,通過管理后臺即可看到相應數據的分析結果。通過實現遠程在線健康管理、位置管理以及安全預警,提高了養老看護的效率和質量。
在張先生看來,作為一種新型的養老模式,通過物聯網基礎上的智慧健康養老,實時關注老人的健康狀況和出行安全,給老人帶來了生活上的關懷。
“受傳統觀念、生活習慣等影響,大多數的子女贊同讓父母居家養老和社區養老。”劉軍說,但是子女又無暇照顧,這就需要更多服務去對接老年人群體。通過電視、電話技術組合升級為互動交流可視平臺系統,讓老年人和養老服務提供者、子女通過網絡無縫對接,借助區域網絡整合社區、家庭、社會資源,為老年人提供多層次、寬覆蓋的智慧養老服務。未來將進一步建立和完善以物聯網為支撐的線下養老保障網絡。
“當前的養老服務資源比較有限,應該積極推動相關養老機構與平臺運營商之間信息共享、合作開發,深度挖掘、應用養老服務大數據,從而對老人的需求和行為特點有更精準的把握,促進養老資源的合理配置。”劉軍表示,建設信息共享、互聯互通的養老信息服務平臺,及時改進養老供給、分析制定更具有針對性的政策、進行精準服務。運用通訊網絡、智能呼叫、互聯網等科技手段,以信息化、智能化呼叫救助服務平臺為支撐,建立老年人信息數據庫,提供緊急援助、生活照料、家政服務等基本服務,并以社區為依托,有效整合社會服務資源,建立完善的居家養老服務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