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以往過度開發和不當利用,北京許多胡同失去了清、靜、雅的舒適模樣,低端的小商鋪、小餐館野蠻生長,環境雜亂不堪。
為喚回古都風韻,改善居民生活環境,2017年9月底公布的《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16年—2035年)》(以下簡稱《北京城市總體規劃》)提出:要保護1000余條現存胡同及胡同名稱,“老城內不再拆除胡同四合院”,實施胡同微空間改善計劃,提供更多可休憩、可交往、有文化內涵的公共空間,恢復具有老北京味的街巷胡同,發展街巷文化。
胡同居民的意見,對恢復古都風貌必不可少。“他們對生活了幾十年的街道最有感情,也只有他們才能準確說出胡同原有的樣子。”北京市東城區東四街道辦事處副主任蔣召順說。
2015年起,東四街道與城市規劃部門、東城區政府邀請建筑設計公司制定恢復古都風貌的方案,并由清華大學建筑系專家指導。目前已圍繞胡同和古建修繕與保護制定實施了七套方案。蔣召順說:“每一套方案都有居民代表直接參與的意見。”
改造胡同社區公共空間,必然涉及居民的居住利益。“恢復胡同原始風貌,需要對私人違章建筑進行拆除,也因此遇到抵觸。”金大鈞說,街道、設計公司、居民代表挨家挨戶征求意見,“有的方案甚至歷經30多次討論才敲定”。
東四街道向南兩公里的朝陽門街道,有包括東四南文保區在內30余條胡同。2014年,街道辦事處與北京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北京工業大學合作,成立了“史家胡同風貌保護協會”,以歷史文化街區風貌保護為切入點,通過廣泛的公眾參與,探索出了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結合的建設與治理模式。
北京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規劃師趙幸說,由于歷史街區保護與更新涉及居民切身利益,所以要調動他們成為合作者、參與者。目前,協會已完成胡同內7個大雜院的內部公共空間改造方案,每個環節都同居民討論并得到認可。
自2017年4月動工,東四街道已修復了74個門樓,其中東四四條胡同清理了54個低端業態商鋪。東四街道還對1.2萬平方米墻面進行修繕粉刷,恢復胡同外立面的灰色基調。
東四街道有大小胡同20余條。“修繕后的胡同與元大都時有相同的肌理,長度、寬度、建筑風格基本沒變。”東四街道工作委員會書記荀連忠說。
經過修繕,胡同重新成為居民生活的公共空間,除便民商店外,已見不到喧鬧雜亂的“蠅頭小館”。
離此不遠的東直門街道新中街社區有居民1400多戶,這里曾污水橫流、垃圾遍地,逢雨天積水可過膝。居民曾無奈地將其比作舊時的“龍須溝”。
東直門街道城市綜合管理科科長徐為本說:“這里有不少周轉房,條件艱苦。居民為了生活只能私搭違建房,如遇火情,狹窄胡同根本進不來救火車。”



2016年下半年以來,街道辦事處聯合城管拆除違建259處、近7000平方米,清除了無照經營的商鋪,打通了多條消防通道,減少了社區的安全隱患。眼前的胡同平整美觀,栽植了花卉,還有休閑廣場。居民們說,現在走進胡同,心情好多了,胡同也安靜下來了。
根據2017年4月發布的《首都核心區背街小巷環境整治提升三年(2017—2019年)行動方案》,今后3年,北京首都核心區2435條背街小巷將得到全面整治,重點治理開墻打洞、私搭亂建、占道經營、車輛亂停等城市頑疾。
“胡同”一詞源于蒙古語,北京老城胡同多形成于13世紀元大都時期。大大小小的胡同,不只具有明清時代的風貌,也可見民國及20世紀50年代后的時代印記。但是,過去20多年,胡同、四合院被大量拆除,數量急劇減少。目前,北京老城傳統平房區面積約26.2平方公里,胡同僅存1000余條。
“保護北京胡同、四合院具有世界意義。”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建議,要科學地對待胡同和四合院的保護,強調微循環,有機更新,不采取大拆大建的改造方式,著力提升人們居住的環境與生活質量,加強基礎設施建設,使居住在四合院里面的城市居民也能夠享受到現代化生活方式。
《北京城市總體規劃》明確提出:保護北京特有的胡同—四合院傳統建筑形態,“老城內不再拆除胡同四合院”。核心區內具有歷史價值的地區被納入歷史文化街區保護名單,通過騰退、恢復性修建,做到應保盡保,最大限度留存有價值的歷史信息。
按照“老城不拆”的要求,北京將做到“應保盡保”,并使歷史文化街區占核心區總面積的比重由22%提高到26%左右。
朝陽門街道辦事處副主任李哲認為,胡同之所以幾百年來有強勁的生命力,是因為這里的人從未離開。因此,修繕與保護的著眼點,必須是讓胡同“活著”。
“居民仍然在這里生活,這里便是‘活的’。”他說,“如果只是建筑上和外觀的翻新和重建,胡同將喪失原有的神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