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于浙江省杭州市召開的專題新聞發布會上,該委規劃發展與信息司大數據辦處長唐勇林表示,希望浙江作為東部發達地區,利用扎實的全民健康信息化建設基礎,在“互聯網+醫療健康”便民惠民等方面發揮好帶動帶頭作用,不斷推廣“浙江經驗”,推動全國有效落實“互聯網+醫療健康”的政策要求。
浙江省衛生健康委員會副主任馬偉杭指出,浙江省“花很大的精力搭建標準的、安全的省—市—縣三級全民健康信息平臺”,打通了“互聯網+醫療健康”創新發展的信息管道。現在,浙江省所有區域平臺已實現與省級平臺的互聯互通。同時,通過“政府統籌、社會參與、市場運營、合作共贏”的發展模式,將行政部門、醫療機構和相關互聯網企業等參與者的資源整合起來。在此基礎上,浙江還建立了有力的監督指導機制。
此外,“浙江健康導航”能根據既往就診信息和需求,智能推薦合適的醫院和醫生。一些醫院將人工智能應用到導診環節,通過智能導診緩解患者盲目求醫的現象,提高尋醫問診的精準性。
浙江省各大醫院普遍建立一站式檢查預約中心,統籌安排各類檢查,同時積極開展診間預約檢查、自助預約檢查等服務,減少群眾排隊次數。各地積極建立區域影像、檢驗、心電、病理等中心,統籌區域檢查資源,實行“基層檢查、上級診斷”的醫療服務模式,推動資源共享和醫療質量同質化,方便患者在家門口就醫,也減少了重復檢查和患者攜帶紙質報告的麻煩。
浙江省各地針對就診過程中患者需在檢查檢驗、取藥前反復排隊付費的問題,推出“醫后付”“信用付”等創新舉措,壓縮支付環節,減少患者反復跑的次數。在湖州、臺州、溫州、麗水等地,醫保病人可以享受“醫后付”,即患者在醫院可實現診療各環節不付費,直接檢查、化驗和取藥,看完病后一次性支付全部費用。自費患者可以實現離院網上信用支付。電子發票已在浙江省級醫院和部分地市醫院應用。
馬偉杭表示,面對未來,浙江省還有很多需要創新的工作,如人工智能輔助臨床決策、提升基層服務能力等。目前,浙江省已有13家省級醫院開展近30項人工智能應用,包括肺部結節腫瘤、食管癌、宮頸癌、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等疾病的篩查和輔助診斷,減少了醫生的漏診率,也提高了工作效率。
事實上,國家一直關注“互聯網+醫療健康”,持續出臺相關配套政策,為開展相關工作提供基礎支撐。今年4月,國務院印發《關于促進關于“互聯網+醫療健康”發展的意見》。6月以來,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先后印發《國家健康醫療大數據標準、安全、服務管理辦法(試行)》《互聯網診療管理辦法(試行)》《互聯網醫院管理辦法(試行)》《遠程醫療服務管理規范(試行)》等文件,規范數據應用管理,明確監管底線,確保醫療服務質量和安全;印發《關于深入開展“互聯網+醫療健康”便民惠民服務的通知》,著力解決群眾“操心事、煩心事”。
唐勇林說,目前,廣東、天津、河北、山西等地前后出臺促進“互聯網+醫療健康”健康發展文件及信息化便民惠民措施,持續激發“互聯網+醫療健康”創新發展的動力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