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著一串串飽滿鮮嫩的葡萄,山西省呂梁市孝義市大孝堡鄉的范宏樂得合不攏嘴,他家的大棚葡萄由于上市早,賣上了好價錢。
近日,記者走進范宏的葡萄大棚,一股沁人的葡萄香迎面撲來,紅彤彤的葡萄掛在綠葉間甚是好看。范宏和該市農技中心技術人員正忙著對葡萄進行修剪。“今年又是豐收年,多虧了技術人員的管理指導。”范宏說,他們聽從技術人員的意見,對大棚進行了嚴格的控溫,還通過剪枝等方法將畝產量控制在1 500千克左右,種出的葡萄不僅口感好,經濟效益也不錯。
說起范宏栽種的葡萄,在當地可謂是家喻戶曉。大孝堡鄉力農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是孝義市有名的設施蔬菜基地,主要種植西紅柿、黃瓜等作物。但社員范宏另辟蹊徑,不種菜改栽葡萄。“現在設施蔬菜在全國全省的種植面積都很大,而設施果樹是個新領域,種植面積相對要小,差異化種植自然就有優勢。”范宏介紹,加上葡萄屬于宿根植物,一年栽種常年結果,相比種菜在田間管理上能免去重復移苗、鏇地、澆水、上肥料等環節,勞動強度年齡大點的也能適應,省工又省力。
隨著早葡萄的成熟,范宏的大棚外熱鬧起來,常有人進進出出,或是水果經銷商,或是前來采摘葡萄的游客。“國家鼓勵發展鄉村旅游,我把自己的三個大棚變成了采摘園。”現在范宏足不出戶,實現了在家當“老板”的夢想。為了打時間差提前上市,從2018年11月份,栽植葡萄的大棚便蓋上棉被、草席,滿足生長條件后,2018年5月葡萄便成熟了,比大田葡萄早三個月左右。“采用有機方式種植,不用化肥農藥,葡萄味甜皮薄口感好,銷售價格有保障,一畝至少能收入4萬塊錢。”范宏高興地說。
記者看到,絡繹不絕的游客拿著剪刀、提著籃子穿行在掛滿葡萄的藤蔓間,收獲的不僅僅是一串串甜美的紫色果實,還有回歸自然的獨特體驗,十分愜意。
游客現場采摘、品嘗新鮮葡萄獲得休閑體驗的同時,老范的葡萄也賣了出去。適應數字時代新潮流,范宏還通過網絡直播、微信朋友圈等平臺推介自家葡萄并送貨上門,逐步形成了品牌效應,得到了市場認可,其中微信訂單銷量達到了總銷量的近一半,銷售不成問題。“鄉村旅游和網絡經濟為農戶創造了增收致富的新平臺,更讓我們嘗到了跟著市場走帶來的甜頭。”言語間,范宏很是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