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氣候多變,乍暖還寒,各種微生物開始旺盛繁衍,也是奶牛疾病的多發季節。春季奶牛多發疾病有以下幾種:
(1)口蹄疫。口蹄疫的潛伏期為2~5天,一般會導致奶牛產奶少甚至無奶,奶牛表現為一定程度的體溫上升、食欲下降、精神不振,同時在舌面、牛蹄、乳房、鼻部、口腔等出現水皰,甚至在水皰穿破后出現潰爛斑,情況嚴重時會導致牛蹄殼出血、脫落、跛行,甚至持續性臥地不能起立,直至死亡。幼小的奶牛會表現為不出水皰,但是會有胃腸炎、稀便的現象,甚至會誘發急性心肌炎而導致急性死亡。
對癥治療方面,對于潰爛或水皰的病灶部位可使用3%鹽水沖洗,潰爛的地方可以用蜂蜜或碘甘油做護理;奶牛口腔使用0.1%高錳酸鉀水或者食醋清水做全面沖洗;對口角、鼻端部可涂以碘甘油溶液 (5%碘酊5份加甘油1份,混勻),對乳房或蹄部潰瘍涂布魚石脂軟膏,進行消炎;如果情況較為輕微可以使用清熱解毒的中藥來進行治療。對口蹄疫病要堅持預防為主的原則,平時做好疫苗的免疫接種,加強飼養管理,搞好消毒工作等。
(2)行性感冒。臨床癥狀為突然發病,病牛體溫升高到41℃~42℃,鼻鏡干燥,咳嗽,流清鼻涕,流涎,結膜潮紅腫脹,精神沉郁,不愿行動,臥地難起,跛行,食欲減少或停止,糞干尿少,母牛產奶量迅速下降。可使用30%安乃近注射液或復方氨基比林注射液20毫升,青霉素500萬~800萬國際單位,鏈霉素3~5克,混合肌肉注射,每日2次,連用2~3天。中藥治療:金銀花、野菊花、防風、干姜、連翹、柴胡、黃芩、陳皮、牛蒡子、甘草各30克~50克,煎汁灌服,每日1劑,連服2~3天。預防措施為加強飼養管理,搞好牛舍保溫;定期用10%~20%生石灰水或2%~3%火堿水消毒。用上述中藥治療的劑量減半服用進行預防。
(3)牛肺疫。臨床癥狀為病初表現虛弱,體溫升高,呼吸困難,干咳,鼻液帶血,肉垂、下腹水腫,流涎,流淚,下痢,眼睛紅腫,呼吸困難,黏膜發紺,常因窒息或虛脫而死。治療辦法:可用頭孢噻呋,每100千克體重用藥0.3克,用蒸餾水或生理鹽水稀釋后靜脈注射,每天用藥1次,連用3次。強力霉素,每100千克體重用藥0.5克,分區深部肌肉注射,每天1次,連用5天。預防措施:加強圈舍衛生,對懷疑有病的牛群,采血做補體結合試驗,證明為陽性后,接種牛肺疫弱毒菌苗。
(4)瘤胃積食。臨床癥狀為病牛拱背呻吟,流涎磨牙,回頭顧腹,后肢踢腹,反芻、噯氣減少甚至停止,常做排糞姿勢,但排糞困難,糞便少、干,呈球形,腹圍增大,左肷部瘤胃堅實,用手按壓會留下明顯的壓痕。治療辦法:可用生理鹽水2~5升,1次灌服,每天3次;硫酸鎂或硫酸鈉500~800克,魚石脂15~20克,清水5千克,混合后1次灌服;糞便瀉下后,用馬錢子酊15~20毫升,龍膽酊50毫升,加適量溫水,1次灌服。以上治療方法可結合按摩瘤胃、牽遛運動,同時皮下注射0.15克毛果蕓香堿,效果會更好。中藥治療可用生大黃120克,芒硝150克,枳實50克,厚樸100克,黃芩50克,山楂、郁李仁、火麻仁、萊菔子各100克,廣木香40克,煎汁內服,連用3~5天。
(5)腐蹄病。牛舍或運動場在冬天遺留的糞便很難清除,牛蹄長時間浸泡在其中引起蹄病,這時要注意環境清理與消毒,防患未然。另外注意修蹄與肢蹄護理,可使用3.5%硫酸銅或福爾馬林對牛群進行蹄浴。如發生蹄病就應該進行修蹄,局部消炎,如有外傷就剔除損壞組織,涂抹高錳酸鉀進行包扎。
(6)寄生蟲疾病。確保牛體潔凈,用2%敵百蟲溶液涂擦患部。皮下注射阿維菌素、伊維菌素。對于孕牛,養殖戶可以使用乙酰氨基阿維菌素與吡喹酮進行驅蟲,對孕牛副作用小。發生疥癬,可用敵百蟲溶液涂擦患部,土方法可用煙草頭或廢機油涂擦患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