堯王故里、晉國舊都的山西省運城市絳縣自2018年春掀起了此起彼伏的“百場萬人大培訓”熱潮,為農民務工、鄉村振興送去了源源不竭的動力,贏得廣泛好評。
“農民是振興農村經濟的主體,要贏得農村產業革命,就要讓‘從土里刨食的莊稼漢’變為 ‘在土里掘金的新農民’。而要達到這一目的,就是‘培訓農民’”。談到舉辦“百場萬人大培訓”這一活動,絳縣人社局局長吳志強開門見山地直奔主題。
吳志強介紹:黨的十九大提出,就業是最大的民生。農民祖祖輩輩面朝黃土背朝天,一代代人的傳統種植模式,曾經是“莊稼漢”們賴以生存的技能。但這樣的小農經濟已經無法適應當今的產業發展和市場需求,平日尚需“看天吃飯”,更何談“相約2020同步小康”?授人以魚,只救一時之急;授人以漁,則解長久之需。
副局長王光明說,“面對新時代,隨著勞動力的轉移,對全縣有勞動能力的農民進行培訓,不漏一戶、不落一人,讓他們通過學習適應新時代的發展,才能讓他們從根本上擺脫貧困,繼而小康。”
為此,按照縣委的安排,自2018年春開始,一個由政府主導、社會參與,以“提高農民職業技能、增強就業能力”為宗旨,以“職業教育、技能培訓和實用農業技術培訓”為手段,從而提高全縣產業工人整體素質,增強產業競爭力,促進農民兄弟就業增收和農村勞動力轉移,推進“兩鄉五區”建設和經濟社會發展的“百場萬人大培訓”活動在當地全面有序鋪開。
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離不開一支強大人才隊伍,農村恰恰是人才“洼地”,農業人才的供給和現實需求存在鴻溝,培訓與需求往往存在脫節問題。一方面,農業產業不斷升級,現代科技正與傳統種養環節不斷融合,看天種地少了,利用綠色防控等先進技術多了。這些新變化帶來新挑戰,對農業經營者的能力提出了新要求。另一方面,農民主體日益多元。既有種了幾十年地的老把式,也有一腔熱血的新農人;既有一家一戶的家庭經營,也有上規模的新型主體,更有離鄉離村的都市農民工,他們自身的經歷和知識結構不同,對培訓的需求存在差異。而以往的農民培訓,千篇一律,走形式,擺花架子,看著熱鬧,作用不大。
針對這一情況,絳縣在2018年的“百場萬人大培訓”中進行了改進,精準對接農民需求,在內容上求創新,在方式上找突破。具體講,也就是“五個因”:①因需施培。通過調查摸底,掌握農民需求,鼓勵農民自主申報,提供菜單式課程,由農民根據個人興趣自主選擇。同時把解決現實問題和培訓結合起來,在做中學,提高培訓效率。②因人施培。培訓不搞“大課堂”“一把抓”,而是針對培訓對象的年齡、文化程度、身體狀況和自身意愿開展,做到精準培訓。③因產施培。一年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當地適合發展什么就培訓農民學什么,讓接受培訓后的農民能夠快速上手,在產業調整中現學現用,施展身手。④因崗定培。既要圍繞產業發展需要,也要結合用工市場需求,通過培訓讓農民有一技傍身,增加更多的就業機會。⑤因情選教。既聘請有專業知識的農技工作者,形成培訓力量的制度保障,為農民做科學指導;也發動經驗豐富的土專家“農教授”傳幫帶,以農民帶農民的方式,讓他們做給農民看、帶著農民干。
絳縣的“百場萬人大培訓”不是刮一陣風,草草了事,也不是“撒胡椒面”,敷衍應付,而是多管齊下,握指成拳,處實效功。
建立 “檔案庫”。建立在鄉農民、失地農民和富裕勞動力檔案。由各鄉 (鎮)牽頭,對各村勞動力資源進行調查統計,建立勞動力就業需求檔案,確保需有所學,因人施教,待用工單位招工時,能夠隨時組織,隨時上崗,提高工作效率。
掌控“信息源”。由人社局人才市場掛帥,組織專人進行市場調查,把握經濟發展的趨勢,根據調查結果,從“信息源”中分析出最具潛力的就業領域,比如目前服務行業中的中低端,商業、IT業這些領域涉及范圍廣,人才需求量大,是就業機會最大的領域。鑒此,引導大家把握這種趨勢,及時地調整就業取向,更好地因需施培,確保受訓失地農民和富裕勞動力能夠就近順利受訓就業。
培訓“全方位”。首先,通過多種形式對全縣的“千人招聘”計劃廣泛宣傳,并將各企業崗位及薪資待遇等信息進行了公布,發動大家根據自身條件,選擇適合自己的企業及崗位,選擇自己所需的培訓科目。其次,廣開培訓渠道。除集中培訓外,還聘請農業、企業、商業、林業等方面的專家,采取田間課堂、企業講座、現場“問診”、技能傳授等方式,全方位地開展培訓,讓大家學得有勁,學了有用,培有實效。同時發揮社會資本的力量,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激發高校、科研機構、教育企業等主體的積極性,讓多方力量形成培訓的合力。
培訓接地氣,“充電”源無盡。迄今,絳縣在“百場萬人大培訓”活動中,已有效提供各類企業18家、近60個工種、2 020個就業崗位。培訓了10場3 500人次,使體力型勞務逐漸轉化為技術型工作,為農民務工、鄉村振興注入了源源不斷的新動力。
(據中國就業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