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甦,黃思戚,梁燕儀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老年病科,上海200011
隨著老齡化的日益加劇,對于死亡的擔憂及恐懼會影響老年人的身心健康,降低其生活質量[1]?,F有死亡態度的研究較多集中于醫務工作者及普通社區居民,針對老年人的研究較少,只有充分了解老年人的死亡態度,才能有助于他們平靜地走完最后的旅程。
1.1 研究對象 2015年7月—2015年11月對上海市某社區內60歲及以上老年人進行調查。納入標準:(1)年齡60歲及以上;(2)擁有上海市戶籍且居住時間≥1年;(3)自愿參加本次調查者,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無法配合的被調查者。
1.2 方法 采用方便抽樣的方法對社區及社區內3家敬老院中的老年人進行調查,調查項目包括一般資料問卷及老年人死亡態度量表。老年人死亡態度量表共包含25個條目,一般情況下認為樣本量至少是變量數的5~10倍,則樣本量應為125~250例,除比例關系外樣本總量按理論要求應在100例以上,結合本次研究的人力及時間等因素,計劃調查 125例,共納入156例。
對于普通社區居民,調查者在社區活動中心當場發放問卷并收回。對于居住在敬老院中的老年人,由敬老院工作人員陪同研究者完成調查,對不能看清或不識字的老年人,由研究者本人應用通俗易懂的語言逐條詢問。
1.2.1 一般資料 一般資料包含所有研究對象的性別、年齡、退休前職業、月收入、婚姻狀況、文化程度、居住狀況、身體狀況、宗教信仰及家庭內談論死亡時情況。年齡60歲~105歲,平均(75.0±8.8)歲。
1.2.2 老年人死亡態度量表 采用崔靜等[2]編制的《老年人死亡態度量表》。該量表在我國老年人應用中證實有較好的信度、效度及可行性。內容包含死亡恐懼與焦慮、逃離導向的接受、自然接受、趨近導向的接受及死亡逃避5個維度共25個條目。死亡恐懼與焦慮維度主要反映個體對死亡持有的恐懼及焦慮情緒;逃離導向的接受維度主要反映個體視死亡為逃脫不理想生活的途徑;自然接受維度主要反映個體認為死亡是生命的必然過程;趨近導向的接受維度主要反映個體認為死后有更好的世界存在;死亡逃避維度主要反映個體盡量避免考慮或者接觸與死亡有關的事件。該量表采取Likert氏五點計分法,以各個維度的得分高低,來衡量老年人的死亡態度水平。量表的Cronbach's系數為0.85。
對收集的資料逐一檢查,將缺失條目大于10%或選項呈規律性作答的問卷剔除,不進入最后的數據分析階段。數據錄入時,采用雙人雙機法將所有原始數據分別重復輸入2個獨立的數據庫,并進行核對以確保原始數據的準確性。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進行統計學分析,一般資料采用構成比(%)進行描述性統計,死亡態度現狀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影響因素采用 檢驗、單因素方差分析和事后檢驗等方法分析。<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一般情況 156例老年人剔除無效問卷后回收有效問卷144份,有效率為92%。144例老年人年齡60~105歲,平均(75.0±8.8)歲,其中男性76例(52.8%)、女性68例(47.2%)。見表1。

表1 一般資料

?
2.2 死亡態度在各維度的得分 逃離導向的接受維度得分最高,死亡逃避維度得分最低。見表2。

表2 死亡態度各維度得分( ±s)
2.3 老年人死亡態度的影響因素 婚姻狀況、文化程度、居住狀況、退休前職業、身體狀況、月收入、宗教信仰及家庭內談論死亡情況對老年人的死亡態度有影響(<0.05),性別和年齡對老年人死亡態度的影響無統計學意義。見表3。

表3 老年人死亡態度的影響因素
根據本次調查結果,老年人的死亡態度在逃離導向的接受維度得分最高,略高于自然接受的維度,多數老年人面對死亡的態度存在偏差,認為死亡是逃離不理想生活的途徑,但仍有部分老年人對死亡抱有正確的態度,認為死亡是生命的必然過程。
在老年人死亡態度影響因素的調查中,離婚老年人在自然接受維度上差異有統計學意義,這可能與他們的人生經歷較已婚老年人更為坎坷有關,離異老人更能將死亡看作生命的一部分,既不害怕死亡,也不主動接受死亡。
結果顯示,文化程度為大專及以上的老年人在逃離導向的接受、趨近導向的接受和死亡逃避維度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這可能與老年人對于各種疾病相關知識的了解程度有關,知曉越多,越易對疾病產生擔憂。因此這些老人更易對死亡產生逃避心理,進一步發展為視死亡為一種解脫。
不同居住狀況的老年人在逃離導向的死亡態度上差異有統計學意義,敬老院的老人與家人和朋友相聚時間較短,因此會將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在自身,同時身處敬老院會更多地接觸到死亡,對生活較易產生無法傾訴的負面情緒,最終視死亡為逃離不理想現實生活的途徑。
研究顯示,退休前曾從事醫護工作的老人在逃離導向的接受維度差異有統計學意義,這可能與醫護人員的工作經歷有關。由于中國傳統孝道等因素的影響,多數子女選擇在老人病重時全力救治[3],使得他們在臨終時狼狽地離開人世,醫護人員往往因此而產生巨大的心理負擔,擔心自己病重時的生活質量,出現想要逃離現實生活的死亡態度,這一結果與Cevik[4]等人的研究結果類似。
劉丹萍[5]等認為月收入在3000元及以上的城市人口對于死亡的自然接受度較高,而本次調查卻發現月收入高的老年人在死亡恐懼與焦慮和死亡逃避維度得分最高,這可能與所調查城市的收入及消費水平不同有關。生活條件較好的老人,與疾病、死亡接觸較少,自覺與死亡相距甚遠,對于死亡相關問題思慮較少,因此在少數談及死亡相關問題的情況時對該類問題表現出恐懼、焦慮及逃避的心理,常表現出比常人更多的對于生的渴望。
身體狀況與老年人的死亡態度密切相關,健康時老年人并不會過多思考死亡相關問題,只有在身患各種疾病時,才會感覺到死亡的存在與臨近[7]。根據本次調查,患有高血壓和冠心病的老年人在死亡恐懼與焦慮、自然接受、趨近導向的接受及死亡逃避維度差異有統計學意義。這與高血壓和冠心病需要長期的藥物治療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8]。任何病情變化都有可能預示著疾病的進展,偶爾發病都會產生瀕死感,從而加重患者對于死亡的焦慮與恐懼。另一方面部分患有高血壓和冠心病的老年人已適應長期吃藥與定期復診的生活方式,病情控制較好,因而對病情不再有過多的擔心,對死亡的自然接受態度較好。
沒有宗教信仰的老年人在趨近導向的死亡接受和死亡逃避維度得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這與老年人的宗教背景息息相關。不同宗教對于死亡有著各不相同的看法與見解[9],有宗教信仰的老年人無形中接受了相應的死亡教育,處于逆境亦或是病重時能夠獲得更多的心理慰藉及精神支持,樹立正確的死亡態度,因此相較于無宗教信仰的老年人能夠更為坦然地接受死亡。
根據本次調查從未談論過死亡的家庭占 28.47%(41/144),在趨近導向的接受及死亡逃避維度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對死亡接觸較多的人,能夠認真思考死亡的相關問題,自然接受度高。家庭中有過死亡相關經歷的人群,對于死亡常能冷靜正視。
綜上所述,老年人的死亡教育應與其實際情況相結合,通過社會支持和死亡教育幫助老年人緩解對于死亡的焦慮與恐懼,有尊嚴的度過晚年時期,因此進一步發展老年人死亡教育勢在必行。
[1]苗鑫,褚迎琳.我國老年人死亡態度的研究進展 [J].科技視界,2013,3(31):169-169.
[2]崔靜,史寶欣.老年人死亡態度量表的編制及信效度檢驗[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3,33(6):1357-1359.
[3] 張鵬.傳統生死孝道觀與老年臨終關懷[J].醫學與哲學,2014,35(11):34-36.
[4]CevikB,KavS.Attitudesandexperiencesofnursestowarddeath andcaringfor dying patients in Turkey[J].CancerNurs,2013,36(6):E58-E65.
[5] 劉丹萍,李寧秀,劉朝杰,等.城市社區中老年人口死亡態度影響因素研究 [J].西北人口,2012,33(2):41-44.
[6] 李金晏,張文謙,王偉芹.城市空巢老人心理健康狀況分析[J].中國醫藥科學,2011,1(21):112-113.
[7] Nozari M,Dousti Y.Attitude toward deathinhealthy People and patients withdiabetes and cancer[J].Iran J Cancer Prev,2013,6(2):95-100.
[8] 唐卓斌,朱鳳華.123例老年患者院內心源性猝死的臨床特征分析 [J].老年醫學與保健,2015,21(5):293-295.
[9] 孫祿.淺談宗教死亡觀研究對死亡教育的意義 [J].課程教育研究,2015,4(14):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