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豐云
犍為縣婦幼保健院兒內科,四川樂山 614400
手足口病高發群體為5歲以及小于5歲的學齡前兒童,臨床特征主要表現為在兒童的手部、足部以及口部等部位出現斑丘疹以及皰疹,病情嚴重的話甚至會出現潰瘍,并伴隨有發熱、流涎、咳嗽、咽痛進食減少甚至拒絕飲食等情況,有大部分的患兒在發病的7~10 d內可以自行痊愈,但是有部分的患兒會出現病癥加重的情況,導致一些列嚴重并發癥的產生,例如心肌炎、肺水腫以及無菌性腦膜炎,直接對患兒的生命健康造成嚴重的威脅[1]。近年來,臨床上對于手足口病的治療還缺少十分有效的特異性以及針對性的藥物,治療上大多以抗病毒以及對癥支 持治療,從而對患兒的癥狀進行緩解,并對相關的并發癥進行預防.此病具有十分嚴重的傳染性,造成的主要原因為在兒童的腸道感染了病毒。在我國每年都有大量的兒童因為患有手足口病沒有得到十分及時且有效的治療而死亡,在社會上引起了巨大的反應,目前,家長對于此病越來越重視,能夠做到及時發現以及及時就診,因此此病也得到了良好的控制,但在臨床上需要對有效的藥物進行研究,來增加治療的有效率,更加顯著地對患者的臨床癥狀進行控制,及時緩解癥狀,使患兒能夠在更短的時間內獲得康復。該文為尋找更加有效的治療藥物來提高臨床上的治療效果,采用對比的方法進行研究,現報道如下。
隨機選取2015—2016年患有小兒手足口病的患兒40例作為該次的研究對象,并按照治療方式的不同將這組患者分為常規組和聯合組兩組,其中常規組中男 12 例,女 8 例,年齡 1~5 歲,平均年齡(3.5±1.3)歲,發病到就診的時間 1~5 d,平均就診時間(3.4±1.2)歲。研究組中男 16例,女 4例,平均年齡(3.5±1.3)歲,發病到就診的時間 1~5 d,平均就診時間(3.4±1.2)歲。 兩組兒童的性別、年齡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兩組患兒均使用利巴韋林進行治療,使用的藥物為利巴韋林氣霧劑 (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059502,藥品規格:16 g/瓶),使用的方法為,將藥物噴于患兒的咽峽部、口腔潰瘍面以及手足含有皰疹的部位,在第1次進行治療時每小時噴涂2次/h,之后減少為噴涂1次/h,每次進行噴涂時要噴2次,噴涂的劑量大約為0.5 mg/次,進行2 d的治療之后,將噴涂的次數減少至5次/d,連續進行3 d的治療,如果在治療的過程中出現感染的情況,要采用抗生素對患兒進行抗感染治療。聯合組在此基礎上使用康復新液對患兒進行治療(批準文號:國藥準字 Z15020805,藥物規格:30 mL/瓶),治療方法為口服與外用聯合使用,使用的劑量為:6~12個月患兒每次使用3 mL,1~5歲患兒每次使用5 mL,使用3次/d,在手足出現皰疹的部位進行涂抹,涂抹3次/d,連續進行3個月的治療。
對兩組患兒退熱時間、病毒核酸轉陰時間、皮疹消失的時間以及住院的時間進行統計,對患兒治療前后的白細胞、血紅蛋白以及血小板水平進行測量與比較,對兩組患兒治療的臨床效果進行評價,患兒的治療情況分為顯效、有效以及無效。顯效:在進行了2 d的治療之后,患兒的進食恢復至正常,發熱的癥狀消失,體溫顯示在正常水平,手足出現的皰疹以及干燥結痂,口腔潰瘍也基本上愈合;有效:患兒在進行了3 d的治療之后,食欲得到了顯著的提高,發熱的癥狀消失,體溫顯示在正常范圍內,手足出現的皰疹也得到了明顯改善,口腔潰瘍顯著減少;無效:患兒在治療7 d之后,仍然表現出持續發熱的情況,手足出現的皰疹以及口腔潰瘍沒有得到控制,患兒進食沒有得到改善。
采用SPSS 13.0統計學軟件對兩組患者的資料進行分析,應用t檢驗對全部患者干預治療的狀況等計量資料用(±s)表示進行 t檢驗,計數資料用[n(%)]表示,進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常規組患兒退熱時間、病毒核酸轉陰時間、皮疹消失的時間以及住院的時間分別為(1.9±0.5)、(3.5±1.4)、(4.1±1.2)、(7.3±1.7)d,聯合組患兒退熱時間、病毒核酸轉陰時間、皮疹消失的時間以及住院的時間分別為(4.2±0.8)、(5.2±1.1)、(6.3±1.5)、(9.7±1.5)d;兩組之間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聯合組患兒中得到了顯效治療的患兒的人數有10例,有效8例,無效2例,治療的總有效率為90%;常規組患兒中得到了顯效治療的患兒的人數有8例,有效6例,無效6例,治療的總有效率為70%;兩組之間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之前兩組患兒的白細胞、血紅蛋白以及血小板水平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治療結束之后,兩組患兒白細胞、血紅蛋白以及血小板水平均得到了有效改善,兩組之間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改善效果的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 1。
表1 兩組患兒白細胞、血紅蛋白以及血小板水平的改善情況(±s)

表1 兩組患兒白細胞、血紅蛋白以及血小板水平的改善情況(±s)
組別白細胞(1 0 9/L)血紅蛋白(g/L) 血小板(1 0 9/L)常規組聯合組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9.3 3±2.1 2 6.8 1±1.2 3 9.2 3±2.3 4 6.7 7±1.2 5 1 1 7.2 3±1 0.1 4 1 2 3.2 5±1 1.3 2 1 1 7.1 8±1 0.5 2 1 2 3.5 6±1 2.1 2 2 7 9.3 4±5 2.3 4 3 3 4.5 2±6 8.2 3 2 7 5.2 6±5 1.3 1 3 2 8.4 2±7 1.2 1
小兒手足口病發病的高峰期為夏秋季節,引起的主要原以為腸道感染,通過呼吸道、消化道以及接觸進行傳播,此病具有很強的傳染性,傳播速度極快,且有很廣的傳播范圍,在小兒群體內迅速傳播,爆發出流行性傳播,因此對此病進行及時有效的治療,能夠顯著降低其他兒童的患病率,具有重要意義[2]。
利巴韋林是一種核苷類似物,對病毒的活性具有很好地抵抗能力,在抑制RNA病毒活性上具有顯著的效果,也能夠對DNA病毒的活性進行抑制,但是效果較差。利巴韋林抑制病毒活性的主要作用機制使其能夠有效地抑制次黃嘌呤核苷脫氫酶的活性,從而阻止次黃嘌呤核苷-磷酸的轉化,降低黃嘌呤核苷-磷酸的生成,對核酸合成進行抑制,減少病毒的復制,在抑制呼吸道感染病毒上具有顯著的效果,能夠對病毒性鼻炎、咽呷炎以及咽結膜熱或者是口咽部病毒等感染性的疾病進行有效地治療,在手足口病上對于病毒的抑制十分顯著,能夠有效的緩解癥狀。在臨床上使用此種藥物對患兒進行治療時,容易產生紅色丘疹、蕁麻疹以及支氣管哮喘等一系列不良反應,增加患兒的痛苦,因此在臨床上對于兒童的治療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康復新液是一種重要制劑,提取與美洲的大蠊干燥蟲軀體,此種藥物味性甜,同時伴隨有輕微的腥味,呈淡棕色[3-4]。在康復新液當中含有肽類、黏糖酸以及多元醇類等物質,對于細胞的生長繁殖具有良好的促進作用,在出現潰瘍的部位可以直接使用,能夠促進潰瘍處細胞合成膠原、蛋白質以及核酸,從而有利于肉芽組織細胞的成長,對血管的再生具有很好的促進作用,能夠對創口血液循環起到顯著改善的作用,對于修復潰瘍以及創傷創面效果良好,且迅速[5-6]。康復新液還具有一定的抗過敏、消炎、消腫、鎮痛以及抗感染的效果,在康復新液當中存在大量的活性物質,能夠抗炎,對炎性水腫進行消除,降低炎性反應,從而有利于組織修復,對于以及壞死的細胞能夠是它迅速地脫落,對患兒的疼痛感有很好的緩解作用。康復新液能夠對巨噬細胞的吞噬能力進行提高,進而使患兒機體的免疫功能得以提高,有效地對患兒胃蛋白酶的排出量以及胃液總酸的排出量進行降低,在消化道潰瘍上具有顯著的效果[7-8]。該文聯合使用這兩種藥物對患兒治療的聯合組的兒童有更加良好的臨床效果,說明這兩種藥物聯合使用更加有效。
綜上所述,聯合使用康復新液以及利巴韋林氣霧劑對手足口病的小兒能夠顯著提高臨床上的治療效果,有效改善白細胞、血紅蛋白以及血小板的水平,更加迅速地控制患兒的癥狀,安全有效,值得在臨床上廣泛推廣以及應用。
[1]鮑先握,戴杰,林海升,等.利巴韋林聯合康復新液霧化吸入治療皰疹性咽峽炎療效觀察[J].中成藥,2015,37(7):1622-1623.
[2]王敬君,楊麗萍.連花清瘟顆粒聯合利巴韋林氣霧劑治療小兒手足口病療效觀察[J].臨床合理用藥,2015,6(8):67-68.
[3]李國輝,敖春梅.康復新液與利巴韋林氣霧劑聯用對小兒手足口病患者的臨床療效評價,2015,12(6):910-912.
[4]馬梅.康復新液聯合利巴韋林噴霧劑佐治小兒手足口病臨床觀察[J].現代診斷與治療,2014,25(12):2731-2732.
[5]陳新,王洪,張艷萍.康復新液的最新臨床應用[J].中國醫藥指南,2008,6(17):89-96.
[6]衛生部.手足口病預防控制指南(2008年版)[N].健康報,2013.
[7]ISIKAY S,YILMAZ K,YISITER R,etal.Colchicine treatment in children with familial Mediterranean fever:is it a risk factor for neuromyopathy [J].Pediatr Neurol,2013,49(6):417-419.
[8]KIM C K,CALLAWAY Z,CHOUNG J T,et al.Dexibupro fen for fever in children with upper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J].Pediatr Int,2013,55(4):443-4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