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柱,李陽,藺雪峰
內蒙古科技大學包頭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心內科,內蒙古包頭 014010
隨著我國老齡化的進展,冠心病患者也越來越多,雖然臨床上有較為成熟的治療方法,但是很多患者在疾病發展過程中仍然會出現心絞痛、心肌梗死以及心力衰竭,對患者的生活質量造成了嚴重的影響[1]。為此該院將2016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冠心病患者88例作為研究對象,給予12周的運動康復治療,對其應用效果進行對比和分析,現報道如下。
現隨機選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該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88例作為研究對象,對患者進行遞增負荷運動試驗后分為實驗組44例和對照組44例,實驗組包括男性患者20例,男性患者24例,年齡52~61歲,平均(56.5±3.2)歲;對照組包括男性患者23例,男性患者 21 例,年齡 50~64 歲,平均(57.1±3.3)歲,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所有患者對于該次調查內容清晰明確,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所有患者入院后,進行生命體征檢查,無常后開始運動恢復鍛煉。患者參考改良后的Bruce方案在活動跑臺(型號:德國產Cosmos Pulsar 4.0)上實施遞增負荷運動實驗,在運動開始前測量血壓和基礎心率,并給予心電圖檢查。在逐漸增加負荷運動時[2],在每次增加負荷運動前一分鐘測量并記錄血壓值與主觀用力感覺。系統在實驗進行過程中每隔10 s自動收集、分析和打印各項生理指標,并記錄機體心率(HR)、攝氧量(VO2)以及ST段變化,在康復運動實驗結束后對心率、心電圖以及血壓持續記錄9 min。根據患者的測試結果給予患者合適的運動處方,并持續治療12周的運動康復訓練[3],每周均進行3次運動,每次運動時間為1 h,其中包括5 min的熱身和運動后拉伸。在康復運動治療結束后再次參考改良后的Bruce方案進行遞增負荷測試,測試項目與測試指標與進行運動康復治療前相同。
對兩組患者心臟變時性功能和心率恢復值進行總結分析。
變時性功能:受試者在達到峰值運動時的心率儲備百分數(HRR%),即[(峰值心率-靜息心率)/(年齡預測心率-靜息心率)]×100%,正常值范圍為 0.8~1.3,當其<0.8時被認為變時性功能不全,當其>1.3時被認為變時性功能過度。HRR1為峰值心率與運動后第1 min心率的差值。
該次調查應用SPSS 19.0統計學軟件對實驗數據進行處理,計數資料應用[n(%)]描述,計量資料應用(±s)描述,組間經 χ2檢驗和 t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在進行康復訓練前后安靜時相關指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1。
在進行運動康復運動后兩組患者的SBPpeak以及HRR1水平明顯優于進行運動康復前,并且實驗組患者的改善程度更加明顯,組間差異明顯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在進行12周的運動康復前,運動實驗中 實 驗 組 患 者 的 HRpeak、VO2peak、SBPpeak 以 及HRR1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在進行康復訓練后兩組患者的VO2peak顯著性有明顯下降(P<0.05),在康復訓練后兩組患者的ST段變化和SBPpeak水平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2。
表1 兩組患者訓練前相比指標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訓練前相比指標比較(±s)
指標實驗組 對照組康復訓練前H R rest(b m p)S B P rest(m m H g)V O 2rest[(m L/k g·m i n)]S T(m m)康復訓練后H R P peak(b m p)S B P rest(m m H g)V O 2rest[(m L/k g·m i n)]S T(m m)7 0.7±5.3 1 2 7.3±1 0.2 3.7±0.3 0.1±0.2 7 1.0±6.7 1 2 7.6±9.3 3.8±0.1 0.1±0.3 7 1.7±5.4 1 2 7.2±1 0.1 3.8±0.2 0.1±0.3 7 1.9±6.6 1 2 8.6±9.2 3.7±0.3 0.1±0.2
表2 兩組患者康復訓練前后遞增負荷運動中的相關指標測試結果(±s)

表2 兩組患者康復訓練前后遞增負荷運動中的相關指標測試結果(±s)
指標實驗組 對照組康復訓練前H R R 1(b m p)S B P peak(m m H g)V O 2 rest[(m L/k g·m i n)]S T(m m)康復訓練后H R R 1(b m p)S B P peak(m m H g)V O 2rest[(m L/k g·m i n)]S T(m m)1 8.5±3.2 1 9 2.1±1 6.3 2 6.2±3.6-0.6±0.1 1 2.7±4.1 1 8 5.3±1 0.9 2 4.5±8.2-0.8±0.4 2 4.3±5.2 1 9 2.2±1 5.3 2 6.2±3.6-0.3±0.2 2 5.9±3.9 1 8 6.3±1 1.2 2 4.5±8.2-0.4±0.3
在冠心病的臨床觀察中發現,當心肌梗死發生后,患者運動中的變時性功能受損以及峰值運動后心率下降延遲代表著患者的預后不佳,而在健康人群中,心臟的變時性功能體現了自主神經系統中交感和副交感神經支配的動態平衡,在運動達到峰值后的1 min心率反應率副交感神經的活性[4]。在通過適當的鍛煉后,增加了患者的血液循環,使心肌缺氧的狀體有所改變,降低了發生心血管疾病的幾率。在進行12周的運動康復后,增加的患者的HRR1,使自主神經功能得到改善,提升了心臟負荷能力。ST段下降水平體現了心肌缺血的情況,在該次研究中發現,在進行12周運動康復后,兩組患者的ST段有明顯的降低,最大ST段壓低程度有所減小,體現了運動誘發缺血狀況得到了明顯的改善[5],這也是心臟變時性功能和HRR1和心臟變時性功能改善的原因。
綜上所述,在對冠心病患者給予12周運動康復后,能夠有效的改善患者運動時自主神經功能調節,并且對于變時性功能正常的患者影響更為明顯,具有良好的臨床應用效果。
[1]李淑榮,劉洵,陳彥平,等.康復運動對冠心病患者心臟自主神經功能的影響[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14,29(7):619-623.
[2]段英偉,陳偉偉.冠心病患者運動干預效果的臨床分析[J].中國病案,2013(14):67-69.
[3]劉江生.我國康復心臟病學發展的回顧與展望[J].心血管康復醫學雜志,2013(22):1-5.
[4]郭媛,楊天,許丹焰,等.心臟康復措施的現狀及研究進展[J].中國動脈硬化雜志,2013(21):668-672.
[5]蘇錫銘,李俊峽.心血管病運動康復研究進展[J].臨床誤診誤治,2014(27):113-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