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安敏
四川省宜賓市大房醫院婦產科,四川宜賓 644000
盆底功能障礙性病癥是一種對女性生活質量及身心健康產生嚴重影響的病癥,近年來大量研究及實驗數據表明,誘發盆底功能障礙性病癥的主要因素為妊娠和分娩過程中盆底肌力受到損傷[1]。產后是預防治療盆底功能障礙性病癥的最佳時機及重要階段[2]。該文對再生育因素在婦女產后盆底肌康復狀況中的影響結果展開探究,并對結果展開分析,現報道如下。
抽取2014年8月—2016年9月在該院分娩生產的產婦534名作為研究樣本,其中初產婦396名,經產婦138名,初產婦作為對照組,經產婦為觀察組。對照組產婦年齡在 21~38歲區間,平均為(26.54±2.55)歲,平均體重為(56.43±3.53)kg;觀察組產婦年齡在31~37 歲區間,平均為(32.27±3.82)歲,平均體重為(58.46±2.92)kg。 對比產婦年齡、體重等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具備良好的可比性。
全部產婦在產后50 d時來院復查,開展常規健康檢查及盆底功能檢測,填寫相關調查問卷,調查問卷均為自愿填寫。調查內容包含產婦的年齡、身高、生育情況、體質量、聯系方式等基本信息及該次分娩信息,并將該次分娩信息與醫院電子檔案庫中對應資料實施比對、核實。對產婦實施常規檢查,包含常規婦科檢查、血常規、尿常規、白帶常規、B超及盆底功能檢測。產婦于產后6個月時來院復診,檢查盆底功能,依據盆底肌力檢測結果對比、分析再生育因素對婦女產后盆底肌康復狀況的影響結果。
全部產婦在產后50 d時來院復查,開展常規健康檢查及盆底功能檢測,填寫相關調查問卷,對患者實施盆底肌力隨診,隨診時間為產后3個月、6個月及12個月。依據上述結果對比兩組盆底肌力受到損傷程度,分析再生育對婦女產后盆底肌康復狀況的影響結果。

表1 兩組產婦產后盆底肌康復狀況對比[n(%)]
在該次研究中所涉及到的所有數據都將會被保存在Excel文檔中,并且將對這些數據進行統計學處理,期間將會用到SPSS 13.0統計學軟件。采用平均值±標準差(±s)的方式來表達計量資料,同時對組間比較進行 t檢驗,使用[n(%)]來表示計數資料,行 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產婦產后盆低肌康復狀況對比,見表1。
盆底功能障礙性病癥包含盆腔器官膨出、尿失禁及性功能障礙,國內外相關研究表明,盆底功能障礙性病癥與盆底肌力受到損傷為正相關關系,且關系緊密[3]。產后盆底功能障礙性病癥對盆底肌的收縮能力產生一定不良影響,致使收縮能力呈現下降趨勢,盆腔器官脫垂與一類盆底肌力降低具有一定相關性,影響其持續收縮能力,尿失禁與二類盆底肌力降低具有一定相關性,影響其持續收縮能力,產后盆底功能檢測的主要指標為盆底肌的耐力及力量[4]。有研究表明,分娩次數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致使產后壓力性尿失禁發生率的提高,但是由于研究樣本數量的局限性致使分娩次數低于4次及高于5次兩種情形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5]。
研究發現,產后50 d時,對照組一類盆底肌力損傷率明顯高于觀察組,二類盆底肌力損傷率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產后3個月、6個月及12個月時,兩組盆底肌力損傷率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產后50 d、個月、6個月及12個月年時,觀察組組內盆底肌力損傷率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產后50 d、3個月、6個月及12個月時,對照組組內盆底肌力損傷率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產后50 d及6個月時,觀察組組內盆底肌力損傷率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產后 6、12 個月時,對照組組內盆底肌力損傷率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再生育因素對一類盆底肌力損傷影響程度與初產對比,降低效果顯著,同時再生育對盆底肌的康復進程具有一定反作用,延緩康復進程,因此必須加大對產婦產后6個月內盆底肌康復狀況的重視程度。
[1]裘軼超,張珂,邱麗倩,等.再生育婦女產后盆底肌康復狀況觀察與分析[J].實用婦產科雜志,2017,33(2):101-104.
[2]李環,吳瑞芳,光曉燕,等.產后盆底康復時間選擇對尿失禁及盆底肌的影響研究[J].中國全科醫學,2013,16(31):3699-3704.
[3]陳燕輝,楊衛萍,鄧敏端,等.盆底肌肉訓練對女性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的康復效果[J].廣東醫學,2012,33(6):757-759.
[4]馮婭琴,謝麗丹,陳方紅,等.經會陰超聲評估對產后女性盆底功能康復治療的分析[J].中國婦幼健康研究,2017,28(6):700-703.
[5]劉鵬,孫紅霞.不同分娩方式對盆底功能的影響及產后電刺激對盆底肌康復治療效果對比研究[J].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2017,16(5):507-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