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川嵐
安岳縣人民醫院檢驗科,四川資陽 642350
手足口病是一種兒科常見疾病,發病率很高,是一種由腸道病毒感染所引發的疾病,是如腸道病毒71型(EV71)、柯薩奇病毒 A16 型(CoxA16),發病年齡 5歲以下,該病的癥狀在臨床上通常表現為不同程度的口痛、低熱、厭食以及在手、足、口腔出現小皰疹,具有很強的自愈性,一般情況下1周內患兒可以自行痊愈[1]。該次研究選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80例手足口病患兒,以其作為分析對象,現報道如下。
選擇該院于2016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80例手足口病患兒,作為該次的研究對象,其中男性45例、女性35例?,F根據患兒病情的嚴重程度分為兩組,重癥組40例中年齡8個月~4歲,平均年齡(2.1±1.1)年,在臨床上表現為嚴重的呼吸困難、高熱不退、抽搐或者是心力衰竭,癥狀較為嚴重;普通組40例中年齡 9個月~5歲,平均年齡(2.4±1.6)歲,臨床癥狀相對比較輕微,具體表現為食欲不佳、低燒和神志萎靡等。經對比,兩組患兒的臨床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清晨在患兒空腹狀態下抽取2 mL的靜脈血并在EDTA-K2抗凝試管內放置,另外抽取3 mL在普通生化試管中放置;利用SysmexXT-4000i血細胞分析儀和配套試劑、TOSHIBA-120全自動生化儀、酶聯免疫吸附法分布對外周血WBC、空腹血糖與超敏C反應蛋白水平進行檢測;其中檢測超敏C反應蛋白水平時所選用的全自動生化分析儀的型號為羅氏PPE800[2]。WBC 陽性:>10×109/L,空腹血糖陽性:>6.1 mmol/L,超敏C反應蛋白陽性:>10.0 mg/L,反之則為陰性[3]。
采用SPSS16.0統計學軟件分析,計數資料取[n(%)],計量資料取平均值±標準差(±s),對比取 χ2檢驗或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的WBC、空腹血糖、超敏C反應蛋白水平明顯比對照組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外周血白細胞計數、空腹血糖、超敏C反應蛋白水平變化的比較(±s)

表1 外周血白細胞計數、空腹血糖、超敏C反應蛋白水平變化的比較(±s)
組別W B C(×1 0 9/L)空腹血糖(m m o l/L)超敏C反應蛋白水平(m g/L)重癥組(n=4 0)普通組(n=4 0)t P 1 6.2 0±4.6 2 1 0.2 3±2.9 5 6.4 4 3 3<0.0 5 9.1 2±4.0 2 7.5 6±2.2 1 2.0 1 1 8<0.0 5 1 8.6 9±7.6 7 1 5.2 5±5.7 4 2.1 2 4 3<0.0 5
觀察組WBC陽性率、空腹血糖陽性率和超敏C反應蛋白水平陽性率分別達50.00%、37.50%和35.00%,對照組分別為12.50%、10.00%和10.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如下表 2。

表2 兩組患者各方面指標陽性檢測率的比較[n(%)]
手足口病作為一種傳染病,傳播速度較快,5歲以下的兒童發病率較高,且多在夏秋兩季發生,病程相對較短,通常7 d內可以自行痊愈,但是若不能正確的處理,或者不及時處理,則誘發一系列并發癥的可能性大,嚴重情況下還會致使死亡。在機體感染腸道病毒的情況下,經過兩次病毒血癥,會對系統與器官形成一種強有力的牽拉作用。超敏C反應蛋白主要是由肝臟合成的一種急性時相反應蛋白,變化與急性感染和損傷同步,依據其升高的具體程度可以用來評價機體的實際感染程度,具有較強的敏感性[4]。若其水平比正常者的血液濃度還要低,則在機體組織受到損傷和細菌感染的情況下,則在接下來的6~8 h內,其濃度會迅速的升高,峰值水平在24~48 h達到。手足口病患兒的超敏C反應蛋白一般會與體內的腸道病毒有機結合起來,補體系統會被所形成的聚合物逐漸激活,進而并發一系列炎癥反應。
WBC作為人體免疫炎性細胞的一種,是組成機體防御系統的重要要素。手足口病患兒的淋巴細胞水平相對較高,茶酚也會在應激反應的刺激下迅速的升高,進而會刺激儲備池將中性粒細胞釋放出來,并逐漸進入到血液微循環當中,促進炎性反應的出現和白細胞升高。因此,利用WBC可以用來判斷患兒的早期癥狀。
另外,當患兒血糖較高且肢體出現無力癥狀時,需要注意腦干在一定程度上已經受到病變的累及?,F階段,并未明確手足口病空腹升高的機制,普遍認為極有可能與機體受炎癥因子和應激反應的刺激有關,進而促使交感神經興奮,有助于分泌茶酚胺,從而在短期內會對空腹血糖形成一種明顯的刺激作用而快速的升高,促進胰島素拮抗的產生[5]。在該次研究中,與普通組相比,重癥組的WBC、空腹血糖、超敏C反應蛋白水平及其各自的陽性率明顯較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因此,上述3種指標均可以用來檢測手足口病,可以作為早期檢測的敏感性指標,為促進診斷準確性的顯著提高,需要同時對3種指標進行檢測,進而可以為及時治療提供重要的依據。
綜上所述,在診斷手足口病時,外周血白細胞計數、空腹血糖、超敏C反應蛋白水平可以作為重要的診斷指標進行科學的檢測,其能夠對患者的炎性反應的有無和嚴重程度進行準確的判斷,操作相對簡便,具備較高的臨床準確性,在臨床輔助治療當中至關重要。
[1]曾蘭蘭,梁肖云,顧曉瓊,等.重癥手足口病患兒血清前清蛋白、血糖和外周血白細胞的變化及意義[J].國際檢驗醫學雜志,2016,37(12):1674-1675.
[2]任勁松,孫浩淼,尹力揚,等.EV71型手足口病患兒外周血淋巴細胞亞群與血小板相關性研究[J].醫學綜述,2016,22(22):4486-4489.
[3]熊志勇,劉靜.EV71檢測、血糖、外周血白細胞在小兒重癥手足口病早期識別中的應用[J].中國醫學創新,2017,14(10):20-23.
[4]張宏萍,周敏,陸仁飛,等.南通地區手足口病患兒的病原學檢測及臨床特點分析[J].實用醫學雜志,2015,31(5):762-765.
[5]易冬玲,羅海霞,張小平,等.小兒重型手足口病312例臨床分析[J].西部醫學,2012,24(8):1596-1598,1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