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振剛
青島市城陽區第三人民醫院骨科,山東青島 266107
跟骨是人體最大的跗骨,也被稱為腳后跟骨。跟骨骨折在骨科臨床上并不常見,大約占到全部骨折類型的2%左右,而其中跟骨關節內骨折大約占到全部跟骨骨折的80%[1]。通常情況下,跟骨骨折比較容易發生在青壯年人群,表現出足跟腫脹、疼痛,給患者的站立、行走都帶來較大影響。SandersⅢ型跟骨關節內骨折骨折移位較為明顯,嚴重影響跟骨功能。此次研究選取2016年1—12月收治的60例患者為研究對象,觀察雙側小切口微型接骨板組合內固定治療SandersⅢ型跟骨關節內骨折的臨床效果,現報道如下。
將該院收治的60例SandersⅢ型跟骨關節內骨折患者平均分為參照組與研究組,每組30例。參照組患者中,男性 17例,女性13例;年齡18~36歲,平均年齡(25.5±2.5)歲。研究組中,男性19例,女性11例;年齡 19~39歲,平均年齡(25.5±3.5)歲。 此次研究經該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自愿納入研究,簽署知情同意書。對比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參照組采用切開復位內固定治療,患者行硬膜外麻醉,先應用止血帶,后常規消毒鋪巾,做“L”型切口,切口深度以達到骨膜為宜,翻開骨膜皮瓣,充分暴露跟骨與矩下關節,然后全面檢查,找出骨折線,進行復位,修正交叉角與結節關節角、關節面及跟骨寬度。經X線復位滿意時,采用相應的鋼板對骨折部位進行固定。后清除手術創面、止血并引流,常規抗生素防止感染[2]。研究組采用雙側小切口微型接骨板組合內固定治療,患者行硬膜外麻醉,同參照組先行手法牽引閉合復位,以利于手術操作。采用遠離骨折端兩側雙長約4 cm的小切口,充分顯露骨質,選取適宜長度解剖鎖定鋼板經肌肉深面插入切口內,應用中心持骨器夾持骨折兩斷端復位,采用經小切口打入2枚斯氏針后手法把持復位,C臂確認復位滿意后,經兩小切口鋼板兩端各打入3~5枚鎖定螺釘。常規術后處理[3]。
采用Baird-Jackson評分評估患者的足跟關節功能,96~100 分為痊愈,91~95 分為好轉,81~90 分為有效,80分以下為差[4]。記錄患者在手術后的并發癥發生率。
應用SPSS 22.0統計學軟件完成該次研究的數據分析。兩組患者等級資料采用t檢驗,用(±s)表示,計數資料采用 χ2檢驗,用[n(%)]表示,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研究組患者在手術后取得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參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詳細見表1。

表1 對比研究組與參照組患者的手術總有效率
研究組患者手術后發生的并發癥例數多于參照組,研究組中切口感染1例,短肌腱損傷1例,腓腸神經損傷1例。參照組中皮膚壞死1例,切口感染3例,短肌腱損傷2例,腓腸神經損傷2例。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足后跟位于足部后方,是人體最大的一塊跗骨,對支撐人體行走和負重有重要作用。據不完全統計,跟骨骨折是足部骨折中的最重要一種,多為高能量損傷所致[5]。跟骨關節內骨折是臨床上比較常見的骨折方式,對跟骨關節內骨折多采用手術治療,根據骨折類型不同其手術方法也不同,臨床中手術固定形式多樣,臨床療效不一。隨著醫療技術的不斷發展,手術治療對SandersⅢ型跟骨關節內骨折效果顯著,對患者跟骨骨折的術后恢復有重要作用。雙側小切口微型接骨板組合內固定是臨床常用的手術方式,在骨折復位上有很大優勢,復位成功率也比較高[6]。在此次研究中,參照組采用切開復位內固定治療,研究組采用雙側小切口微型接骨板組合內固定治療,經過手術對比,研究組取得96.6%的治療有效率,明顯高于參照組的80.00%,而對比兩組并發癥,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雙側小切口微型接骨板組合內固定治療SandersⅢ型跟骨關節內骨折,療效顯著,術后并發癥少,值得臨床應用。
[1]查慶林,張鴻城,盧成云.中西醫結合治療SandersⅡ、SandersⅢ型跟骨關節內骨折臨床觀察[J].河南中醫,2015,35(12):2994-2996.
[2]魏世雋,蔡賢華,黃繼鋒,等.雙側小切口微型接骨板組合內固定治療SandersⅢ型跟骨關節內骨折[J].中華創傷骨科雜志,2016,18(9):753-759.
[3]謝玉山,黃振平,何淳.兩種不同方法治療SandersⅡ、Ⅲ型跟骨關節內骨折療效對比[J].青島醫藥衛生,2017,49(1):12-14.
[4]陳林,李武,胡艇,等.SandersⅢ、Ⅳ型跟骨關節內骨折內固定術中植骨與不植骨的療效比較[J].中國骨與關節損傷雜志,2017,32(4):382-385.
[5]莫濟賢,王洪偉,高鋒,等.跗骨竇有限切口內固定術對SandersⅡ、Ⅲ型跟骨關節內骨折患者足踝功能及并發癥的影響[J].中國骨與關節損傷雜志,2017,32(4):426-428.
[6]張榮峰,孫新君.SandersⅡ、Ⅲ型跟骨關節內骨折術中不植骨的安全性及療效研究[J].創傷外科雜志,2017,19(2):118-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