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文
湖北省武漢市華中科技大學校醫院中醫科,湖北武漢 430074
痛風性關節炎在臨床上較為常見,其發生的主要原因為尿酸鹽在關節囊、軟骨、滑囊、骨質以及其他組織中沉積引起炎癥反應,主要臨床癥狀為關節腫脹、疼痛,給患者帶來了很大的痛苦[1]。目前臨床上常規用藥的治療效果并不能達到患者滿意,所以更加有效合理的治療方法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在該次治療中選取2015年3月—2016年10月該院收治的68例患者為研究對象,采用了桂枝芍藥知母湯對實驗組予以治療,結果發現其效果良好,現報道如下。
現隨機選取該院收治的痛風性關節炎患者68例,分成實驗組34例和對照組34例,對照組包括男性患者16例,女性患者18例,年齡 45~64歲,平均(54.5±3.2)歲,病程 1~3 年,平均(2.1±0.9)年;實驗組包括男性患者20例,女性患者14例,年齡46~66歲,平均(56.1±3.5)歲,病程 1~4 年,平均(2.5±0.8)年,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對于該次調查內容知曉明確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納入標準:對于該次調查內容知曉明確并簽署知情同意書的患者;排除標準:妊娠期婦女和哺乳期婦女,過敏體質以及對本藥有過敏史者;患者存在精神疾病;出現繼發性痛風;晚期關節炎并喪失了勞動力,出現嚴重的關節畸形和僵硬
對照組給予口服塞來昔布膠囊 (國藥準字J20140072),1 次/d,0.2 g/次,連續口服藥物 1 個月。 實驗組患者在對照組的基礎上給予桂枝芍藥知母湯,此方載于黃元御的四圣心源中《歷節根源》,組成為蘇葉15 g、茯苓 15 g、炙甘草 10 g、桂枝 15 g、防風 12 g、白芍 15 g、制附片 8 g、知母 18 g、生姜 15 g、白術 15 g,按照中藥常規熬制方法,1劑/d,早晚各1次,連續治療1個月。
對兩組患者的治療有效率,血尿酸、血沉和C-反應蛋白水平進行對比和分析。
痊愈:臨床腫脹、疼痛等癥狀完全消失,血尿酸指標達到正常標準;有效:臨床腫脹、疼痛等癥狀基本消失,血尿酸指標有一定改善;無效:臨床癥狀無改善,血尿酸指標僅有部分改善。治療有效率=(治愈+顯效)/總例數×100.00%。
收集實驗數據,應用SPSS 19.0統計學軟件對實驗數據進行處理,計數資料應用[n(%)]描述,計量資料應用(±s)描述,組間分別采用 χ2檢驗和 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實驗組患者的治療有效率為97.05%,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6.47%,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有效率對比
治療前實驗組患者的血尿酸水平為 (540.6±142.3)μmol/L,對照組為(539.8±139.5)μmol/L,組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實驗組患者的血尿酸水平為(347.5±122.4)μmol/L,對照組為(421.6±131.2)μmol/L,實驗組患者的血尿酸水平明顯低于對照組,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治療前實驗組患者的血沉為(41.3±8.9)mm/h,C- 反應蛋白水平為(16.7±3.5)mg/L,對照組患者的血沉為(40.3±7.2)mm/h,C-反應蛋白水平為 (16.2±3.2)mg/L,組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實驗組患者的血沉為 (20.3±7.2)mm/h,C-反應蛋白水平為 (8.7±2.1)mg/L,對照組患者的血沉為(25.8±7.9)mm/h,C-反應蛋白水平為(10.2±1.2)mg/L,治療后實驗組患者的血沉和C-反應蛋白水平明顯優于對照組,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痛風性關節炎,屬于中醫熱痹范疇,主要是為各臟腑出現內熱、蓄毒,尤其是在急性期后會出現陰虛的現象,同時患者也受到風寒的侵襲,導致關節紅腫、疼痛[2],在桂枝芍藥知母湯中的生姜具有驅寒的作用,防風具有祛風解表,勝濕止痛的作用,桂枝能夠發汗解肌,助陽化氣,溫經通脈,散寒止痛,主治風寒表證,知母具有清熱瀉火,滋陰潤燥的作用,以上中藥聯合應用后,達到了在表解風寒,在內祛燥火的作用,所以此方正為此癥的正治之方,該次調查中也發現實驗組患者的治療有效率為97.05%,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6.47%,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現代醫學認為痛風的發生與體內尿酸水平存在一定的關系,尿酸越高患者的癥狀越嚴重,而本方中的茯苓正有將尿酸的作用,與蘇葉、茯苓、炙甘草合用后能夠達到消腫、除濕和通經絡的作用,在該次調查中也發現實驗組患者的血尿酸水平明顯低于對照組,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中醫認高尿酸水平屬于體淤、痰、毒、濁等病理產物,而產生病例的原因在與臟腑運化功能失調,導致濕濁積聚體內,所以祛痰、利濕為主要的治療方法,該方劑中的炙甘草具有祛痰的作用,白術具有利濕、抗炎的作用[3],二者共同作用達到了祛痰、利濕的作用,也直接降低了尿酸水平,緩解了患者關節腫脹、疼痛的癥狀。在該次調查中也發現實驗組患者的血沉和C-反應蛋白水平明顯優于對照組,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該方在應用中具有良好的抗炎作用。
綜上所述,桂枝芍藥知母湯治能夠有效緩解痛風性關節的臨床癥狀,其治療效果良好,可在臨床應用和推廣。
[1]楊光.桂枝芍藥知母湯治療絕經期類風濕關節炎30例[J].光明中醫,2013,28(9):1853-1854.
[2]劉道銀,于瑞波,張秀芳,等.桂枝芍藥知母湯加減配方顆粒治療痛風性關節炎臨床研究[J].醫學信息,2015,28(4):23-24.
[3]郭洪濤.桂枝芍藥知母湯治療類風濕關節炎述要[J].河南中醫,2013,33(11):1859-1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