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育均

黨的十九大報告亮點紛呈,不勝枚舉,其中關于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的重大政治論斷,深刻揭示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階段性特征。社會主要矛盾變化是關系全局的歷史性變化,對黨和國家工作提出了許多新要求。司法行政機關深入學習貫徹十九大精神,就是要助推解決新時代的新矛盾,滿足新時代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
司法行政職能高度契合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不僅包括物質文化生活,還涵蓋和諧穩定、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參與感獲得感等方方面面。
在滿足人民群眾對民主法治的需要方面,司法行政工作大有可為。通過嚴格履行普法教育職能,切實提高各級領導干部、行政機關工作人員和全體公民的法律素質。通過嚴格履行法律服務職能,加快法治政府建設進程。通過嚴格履行人民調解職能,為建立新的矛盾化解機制提供新的思路和成功經驗。通過嚴格履行依法治理職能,充分發揮組織協調和檢查監督的作用。
在滿足人民群眾對公平正義的需要方面,司法行政工作大有可為。堅持嚴格依法辦理好每一件訴訟和非訴訟法律事務,就能讓人民群眾切實感受到公平正義就在身邊。律師、公證、司法鑒定、法律援助、基層法律服務等法律服務群體,在維護當事人合法權益、維護法律正確實施、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中發揮好自身的重要作用,就能夠很好提升執法執業公信力,切實維護社會公平正義。
在滿足人民群眾對安全穩定的需要方面,司法行政工作大有可為。司法行政系統肩負著管理改造服刑人員、戒毒人員、社區矯正人員的特殊使命,還擔負著刑滿釋放人員的安置幫教責任,工作職能特殊,在平安建設大局中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必須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把這些特殊人員管理好改造好,使其矯正惡習,盡快融入社會,減少重新犯罪,才能切實保障人民群眾和社會的安寧。
在滿足人民群眾對和諧美好生活的需要方面,司法行政工作大有可為。司法行政系統筑牢人民調解工作“第一道防線”,能夠及時把民間糾紛解決在基層,消除在萌芽狀態,從而積極預防和化解各種矛盾糾紛事件。司法行政各項法律服務能夠充分保證人民當家作主的權利,維護人民當家作主的地位,讓人民群眾共享社會進步的實惠,同時積極滿足困難群眾的法律援助需求,最大限度保障人民群眾對和諧美好生活的追求。
對應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全市司法行政工作還存在一些不平衡不充分發展的短板。
一是人民群眾對民主法治的需求與普法工作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存在矛盾。隨著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的推進,人民群眾對全面落實“誰執法誰普法”“誰管理誰普法”“誰服務誰普法”、構建大普法格局的期盼越來越強烈,這與部分地區、部門落實普法責任制滯后、普法合力尚未形成存在矛盾。
二是人民群眾對法律服務的需求與律師公證行業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存在矛盾。面對客戶多元化的法律服務需求,律師、公證的專業分工還不夠精細,專業門類還不夠健全。另外,區域發展不均衡現象突出,律師資源主要聚集于主城區和區域中心,律所和律師執業地域分布不均衡,城鄉區域發展差距呈加大趨勢。
三是人民群眾對和諧穩定社會的需求與社區矯正和安置幫教工作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存在矛盾。隨著司法行政改革的深入,假釋適用比例將進一步擴大,社區矯正的人數將會進一步增加,而全市司法所力量極為有限,加之司法所工作人員兼職安監、防邪、社區戒毒、征地拆遷等工作較為普遍,難以集中精力開展社區矯正工作,造成一些監管教育措施不能完全落實。
四是人民群眾對公平正義的需求與法律援助工作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存在矛盾。表現為糾紛易發多發、維權需求強烈與法律援助事項有限設定的矛盾突出,法律援助經濟困難低標準設定與法律服務市場高收費之間的矛盾突出,受援群眾對訴求實現、服務質量的高期待與服務能力低水平現狀之間的矛盾突出,群眾對法律援助便利服務的需求與人員、經費不足之間的矛盾突出。
為此,我們必須全力推進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以滿足人民群眾對普惠均等、及時便捷、優質高效公共法律服務的需要。
一是建實三大平臺,健全工作體系,確保公共法律服務便捷有效。建設區縣、鄉鎮(街道)、村(社區)三級公共法律服務實體平臺,實現“一站通”;建設“12348公共法律服務熱線”,實現“一線通”;建設全市統一運行、內外聯動順暢、參與主體多元、服務集約高效的公共法律服務網絡平臺,實現“一網通”。
二是抓實三個關鍵,完善運行體系,確保公共法律服務豐富多樣。創新開發公共法律服務資源和產品,健全公共法律服務制度及規范,強化公共法律服務信息化支撐,通過全流程網上運行,補齊“實體網點不足、服務人員缺乏、資源分布不均”的短板,提升公共法律服務智能化水平和群眾滿意度。
三是夯實三大領域,優化供給體系,確保公共法律服務廣泛深入。做強法治宣傳教育,全面落實普法責任制,深入開展“法律六進”活動,強化普法陣地建設,推行公共媒體公益普法制度。做細矛盾糾紛化解,加強司法所規范化建設,推進行業性、專業性調解組織建設,完善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司法調解銜接聯動機制,探索建立專職人民調解員隊伍,積極參與民生領域矛盾糾紛排查化解。做優法律援助,擴大法律援助事項范圍,放寬經濟困難標準,提高服務辦案質量,實現高水平的“應援盡援”“應援優援”。
四是扣實三個重點,強化保障體系,確保公共法律服務持續有力。加強組織領導,市、區縣司法局牽頭協調,成立領導小組,制訂工作方案,明確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的路線圖、時間表和責任人。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實施“優秀法律服務機構”創建工程、“優秀法律人才”培育工程,推動法律服務志愿組織建設。加強經費保障,積極爭取將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經費列入同級財政預算,建立完善政府購買公共法律服務機制和保障標準,加大法律援助、公益法律服務、法治宣傳、人民調解、律師參與化解和代理涉法涉訴信訪等經費的保障力度。
(作者系重慶市司法局黨委書記、局長)endprint